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旃媛媛 《学理论》2013,(15):378-379
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在与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差别意识凸显了其少数民族身份。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调节这部分学生的身份认同矛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意识,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事业当中。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4)
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总体较高,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家庭、道德、金钱、个人奋斗等要素。他们的幸福观受到了宗教信仰、人际交往、教育、社会不良价值观、对幸福的认知误区等因素的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观的确立,促进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与认同,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幸福的情感体验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天津市几所高校汉族大学生和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交往层圈差序性的调查,研究了校园科层制度下交往模式的族群差异问题。结果发现,汉族大学生的交往模式呈现出明显的科层层圈的差序特征;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交往模式的族群边界特征更为突出,科层层圈的差序特征不明显。在校园科层制度的背景下,不同族群大学生的交往模式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教育期望是预测教育成就的稳定性指标。以往研究主要以青少年的大学期望作为研究目标,对大学生的读研期望缺乏关注。在经典教育期望研究理论基础上,分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读研期望的影响以及高校特征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出身于优势家庭的大学生的读研期望更高(尤其是出国读研的期望),相比于普通高校学生,985/211高校学生(或高校排名越靠前的学生)的读研期望更强。高校特征存在中介效应,这部分解释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读研期望的影响。读研期望的背景差异或许成为家庭优势地位代际传递的隐藏机制。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12)
与其他高校相比,民族高校生源大部分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其宗教信仰、文化、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个性特点和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就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人文关怀思想渗透到日常教育中,当前,应坚持以人为本,彰显少数民族大学生个性;完善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完善其他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6.
佟亚辉  吕晓芳  刘秋月 《学理论》2012,(31):182-183
手机媒体作为非常重要的通讯、娱乐、交往工具,在大学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其对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对大学课堂教学、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也不言而喻。积极探索手机媒体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学习教育的应对策略,变被动为主动,改变部分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并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4)
民族高校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会面临学习与生活方式上的适应问题。基于此,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通过调查分析,探讨促进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教育适应性的可行性策略如下:学校教育管理方面:校领导应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突出民族高校特色;学生处应组织多种活动,形成与少数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教务处可以开设少数民族文化之类的选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应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学生个人教育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必须端正思想态度,多与教师沟通,多与其他民族学生交流,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8,(10)
互联网时代,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网络直播的兴起,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基于网络直播平台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面和有效性,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4)
随着国家对口援疆战略的实施,教育领域针对援疆战略加快了新疆籍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的步伐,越来越多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内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他们极易自发形成非正式群体,有着独特的交往方式,依靠自己形成的群体规范进行群体的管理与发展。针对非正式群体的行为特点,内地高校应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与管理,利用其积极作用抵消其消极作用,保障新疆籍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大学关系文化是大学各主体通过学校组织与内外部的各种对象之间的长期交往合作、互惠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中积淀的价值、规范、信任等行为范式和理念信仰[1]49-53,大学关系文化寓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大学关系文化对大学生德性的养成与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主要表现为育人、整合、激励和导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14)
大学阶段是学生从家庭、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与准备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要逐渐的向社会化转变,让自己能够在走出校门之后更好地融入社会与新团体之中。与此同时,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交往在大学生日常生活渗透程度不断加深,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社会化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与改变。应从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知识技能等方面对网络虚拟群体对大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从大学生自身、高校、家庭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为紧迫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依据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遵循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促进大学高度认同和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如下:建立科学的指导和引领体系,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成熟的实践平台,在实践中修正态度,形成立场,得出促进认同,并以此引领和推动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当前我国大学生中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其政治认同程度,由于其成长环境与各自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会显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又承担着未来我国民族建设事业、民族团结事业主力军的角色,因此,能否有效提升该群体的政治认同,关系着我国民族事业的成败与否。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他们会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同时,如果没有充分的就业,就会有大量的剩余大学生劳动力,进而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之间出现了矛盾,为了改变这种不对称的局面,应该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转变,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这就需要其思想的根本转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国际上一些势力利用民主、人权和宗教等问题"抹黑"甚至妖魔化中国共产党,千方百计地消解高校青年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执政环境亦发生很大变化,高校青年学生执政党认同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引导高校青年学生坚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时代课题。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通过对执政党认同教育传统模式的反思,探索高校青年学生和执政党"主体间性"范式,构建高校青年学生(主体)—执政党(主体)自主、平等的交往关系,确立高校青年学生和执政党相互信任、理解和支持的合理交往范式,可使高校青年学生成为执政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思想状况、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均具有较为特殊的表现。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区域经济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甚至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民族的振兴。因此,积极探索、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8,(12)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当前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总结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新时期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从教育思想、教育渠道、课程改革和主体地位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工作改革模式,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高校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状态如何,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现状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心理疏导机制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建构的一些举措,以期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吴爱民 《学理论》2015,(7):227-228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开展,高校教育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校。民族地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能够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地区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虽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从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状分析出发,对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具体策略进行初步探析,希望对诸位同仁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交往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互联网技术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即网络交往.网络交往已经迅速成为高校大学生实现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此,高校应该从多方面入手,促进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健康发展,使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