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焦金波  程春萍 《学理论》2009,(25):185-186
卢梭是自然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建构于自然教育理论之上,又贯穿其整个自然教育理论的始终。他关于道德教育要适应人的天性的发展和培养具有善良本性的"自然道德人"的教育目标,突显了人的自然主体性,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发展,初步奠定了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这对我们在实际道德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实施体现其主体性的教育方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姜燕华 《学理论》2013,(30):258-259
福禄贝尔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在《人的教育》中论述了儿童期的教育,阐述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主张自然教育、重视儿童的积极活动、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与创造力发展。其思想对我国现行儿童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静  姚运标 《学理论》2013,(3):173-174
英国著名教育家罗素通过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教育经历,将他的教育观荟萃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其中谈到了爱的教育思想,爱的知识是正确行为的两种主要因素。在爱的教育中他将亲子之爱与性爱做了区分,以及提出了爱的教育思想与弗洛伊德学派的"俄狄浦斯情结"中的爱的异议。同时他倡导爱的教育要尊重儿童,不压抑儿童的个性发展,在家庭中要树立父母的榜样作用。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2)
庄子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是道家学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传统的中国哲学中庄子的生态美学具有独特性。庄子通过对人间苦痛的感受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从而产生了自己的生态美学思想。"道"是庄子生态美学的最高范畴。庄子主张顺从自然、敬畏自然,并且超脱自然生命,从而到达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庄子的思想充满了生命的情感,他主张遵循自然运行规律,并且推崇无为无功,执着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美感。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35)
传统文化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天人合一和万物一体论的思想内涵。传统文化自然观对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启示如下:运用整体的思维方式,以整体观来认识自然;要培养全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建立生态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青 《学理论》2010,(29):207-208
多种社会思潮影响及大学生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匮乏,这些主客观因素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高校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顺应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构筑和谐校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0,(8)
卢梭的《爱弥儿》是其自认为写得最好、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其核心思想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即以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目标,以自然法则、效用原则、自由法则等为教育原则,以直观实物教育法、情感教育法、自然后果法等为教育方法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启发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应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有责任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还要细化教育目标;在教育原则上应坚持因材施教、立足现实同时还要注意以生为本;在教育方法上应注重以"物"动人、以"情"动人和以"理"动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9,(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遵循主客体认同相结合规律,构建思政课教学良好开端;遵循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规律,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完美结合;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律,让思政课焕发蓬勃生机;遵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规律,培养青年学生在思想升华中"精神成人"。这样才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科学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道家哲学在"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不言之教"的文化教育理念,同儒墨所谓的言语教化、礼仪教化等思想有诸多不同,其最大差异为突破了"言语是非"之争,偏向于佛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思想。"不言之教"不等于"不可学"、"不可教",而是遵循人性的自然之法,实现其教育的无为而无所不为。"不言之教"在中国传统显学教育方式之外展现了深刻的教育启迪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基本遵循。他在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中指出:"思想政治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部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坚定广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丰富的环境保护观念,体现了其积极的思想内涵.同时由于它产生于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战国时期,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它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了人与自然冲突的一面;过于强调自然的伦理道德意义而忽视对自然规律和奥秘的探索.必须对它加以科学的改造,树立人天和谐新理念,既要热爱自然、善待自然,又要积极探索自然,有效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28)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军的看家本领,习主席站在新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加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时代性要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中体现,而感召力则在"三真"中凸显。这一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0)
教育心理学化是基于人的自然发展规律,以契合学生内在需求开展教学,并遵从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心理学理论。通过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观念、内容、方式、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从我国大学生现有思想问题出发,探索在教育心理学化视角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策略如下:教育视角实现由"功利化教学"向"需求式教学"的转变;教育内容实现由"注重知识传输"向"满足学生内需"的转变;教育方式实现由"群体教育"向"个体教育"的转变;教育途径实现由"直接灌输"向"循序渐进"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是遵循"四个原则",即马克思主义"灌输"原则、发挥"生命线"作用原则、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原则及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是坚持"四个必须",即必须用解决实际问题化解思想问题、必须重视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及必须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切入点是贯彻"四个加强",即加强理论学习,以"理"服人;加强示范引导,以"情"感人;加强环境塑造,以"境"塑人;加强舆论宣传,以"势"导人。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3,(5)
梅贻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家,通才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他终生大力倡导并奉行的教育思想。在他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17年间,以通才教育为指导思想,对清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开创了清华校史上的"黄金时代"。通过对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发现其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2)
自然是卢梭宗教思想中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准则,自然情感以及源此而来的良心是卢梭宗教观的核心。"自然状态"、"自然人"、"自然人性"、"自然情感"都表现了他对原始自然的钟爱和对真正心灵自由的追求,他希望能够通过构建自然宗教,并借助上帝来为这个世界构建合理的秩序。可以说卢梭是以社会契约为万物立法而以自然宗教为道德建立秩序,进而对外在的物质世界和内在的心灵情感进行合理性解释。  相似文献   

17.
"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潜在利益和长远利益,更好地享用自然和享受生活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含丰富的生态德育思想:天人观体现了以自然为导向的生态德育思想;义利观体现了人品识别和利益分配的生态德育思想;和同观体现了知人善任的生态德育思想;荣辱观体现了知耻奋进的生态德育思想;身令观体现了为人处世的生态德育思想;上下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生态德育思想。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德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爱弥儿》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品。在书中,卢梭以其设想的人物爱弥儿为教育对象阐释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试图从自然教育的内蕴出发,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对《爱弥儿》中蕴含的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同时结合我国现今的教育状况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正>习主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个‘真’字,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真"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基本规律,是教育的基石和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向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力量,要求教育者深入调查研究、思考分析教育的环境,用心探索真理、感悟真情、掌握真实,把教育要求、内容、过程高度融合,使受教育者真正走心入脑。这既是思想政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内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遵循,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真理性认识与价值性标准辩证统一的基础上,让人民诗意栖息于美丽中国;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是对人民生态利益的维护与人民生态福祉的关照;以人民为中心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自然的先在性与自然的"人化"活动的辩证统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的辩证统一、自然大美与人文至美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