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学理论》2014,(27)
历史经验表明,海洋兴则国强,海洋衰则国弱。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陆地上的资源逐渐枯竭,走向海洋、开发海洋将成为大势所趋,海洋成为人们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而近几年来,日益崛起的我国,面临着严峻和频繁的海权冲突,当代中国海权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权大战略显得尤为迫切。中国特色海洋大战略必须深化海权和海洋意识、重视海军力量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维护中华民族的海洋权益和保障中华民族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2.
正一、海权崛起的空间条件利用:地中海式的地缘环境"海权论"之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是19世纪晚期出现的战略家,是美国海上崛起的亲历者、观察者和指导者之一,对现实有敏锐深刻的战略思考。认为一个民族可借海洋发展海权从而实现崛起,是马汉一贯、基本的观点。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指出影响海权产生及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六点,第一点即"地理位置","除了具有便于进攻的条件之外,大自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6)
海权之争在世界历史和大国地缘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海权对正在崛起的中国,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作为陆海兼备的中国,海权发展却相对缺失,其中美国的不断介入就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中美两国没有直接的海洋领土争端,但美国却经常利用与中国有领海争端的周边国家制约中国海权发展。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便时常插手,成为推进美国亚太战略的一个重要筹码,为钓鱼岛争端的解决增添了不稳定的变数。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必须谨慎处理海权争端中的美国因素。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地缘政治形势:苏联解体使来自北方的陆权安全威胁得以解除,经济发展在国家战略目标中的权重进一步上升。随着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以及台海局势恶化和海洋权益争端日趋激烈,中国地缘政治重心正从陆地转向海洋。海权优先成为中国地缘战略的选择。海军是海权构成的基本要素。为了满足中国发展海权的迫切需求,中国海军开始战略转型,这样的转型在提高海军战斗力、改善中国海洋安全环境的同时,也将对亚太地区海权战略格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符气浩  陈伟 《团结》2004,(5):34-37
21世纪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人类走向海洋的世纪,邓小平同志生前曾多次提出,要利用中国的海洋条件,实现改革、开放、发展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应当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要使中国成为海洋经济强国。然而,由于受“重陆轻海”、“陆主海从”、“海洋是陆地屏障”、“发展海洋成效缓慢”等急功近利观点的影响,中国的海洋事业发展缓慢,甚至在中国经济已经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蓝色国土”还正处在他人的窥视和侵蚀之中。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们回顾并反思一百多年来海洋与中国历史发展命运之间的密切关系,深刻理解中山先生的海权观,或…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权意识的产生起始于晚清的殖民侵略时期,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中,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迁,历经萌发、觉醒、提升和勃兴四个阶段,呈现出萌发滞后、发展缓慢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7.
吕耀东 《瞭望》2013,(31):10-10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近日出访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三个东南亚国家,明谓“汲取东盟活力以促日本经济重振”.实为谋求“海洋安全合作”,渲染“中国威胁论”。在其感觉良好的“价值观外交”表演背后,展现出其借助美国亚洲战略再平衡,构筑所谓海洋国家民主联盟,谋求介入南海问题的海权图谋。  相似文献   

8.
海洋意识是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加强中学地理教育,普及海洋知识是增强国民海洋意识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维护国家利益从维护国家海洋利益开始,维护国家主权从维护国家海权开始6月26日至7月16日,国防大学和海军院校组织160余位专家教授、中青年教研骨干联合进行远航教学实践锻炼,把联合作战的理论课堂直接搬到了未来海战战场。  相似文献   

10.
梁永国  曾昭春  韩青动  曹惟 《学理论》2010,(18):222-223
海洋教育体系建构是适应国内外海洋经济、科技发展与竞争,加强海洋管理和海洋国情教育的现实需要。根据河北省海洋意识觉醒,但普及任务仍然艰巨;海洋专业教育初步发展,但基础比较薄弱的现实,提出了建构海洋教育四个支撑体系:龙头体系、主体体系、基础体系和虚拟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12)
当今高校专门针对大学生所开展的海洋意识教育为数不多、效果堪舆、成果不彰。如何加强高校海洋意识教育,就海洋意识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的实践做出一些分析和建议。海洋意识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具有深刻的必要性、需要清晰准确的四大内容布局。  相似文献   

12.
通读世界海军的历史,就仿佛作了一次神奇而浪漫的旅行,地点是人类血与火的战争海洋。它不同于一般的军事史,有关海军的历史格外强调人与海洋的关系、人类对海洋的争夺,这使我们得以直接面对海洋这个占据地球表面积70%的巨大存在;它也不同于一些颇为琐屑的专史,如船舶史、航海史等,因为海军的历史所涵盖的内容总是远远超出一般专史的容量。可以说,世界海军的历史是一部特殊的综合史、全史,是以海军和海洋为线索,将人类的命运、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统统串在一起。在此意义上,海潮出版社的新书《世界海军史》其实就是人类认识海权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洋经济要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就必须从制定完整清晰的国家海洋政策入手,加强海洋基础管理工作,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占有和保护,加强对海洋科学技术和工程开发研究的投入,加强海洋软科学的研究,大力培养海洋科技和管理人才,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  相似文献   

14.
吴亮  吕薇 《瞭望》2006,(36)
各涉海行业和部门要牢固树立“大海洋”观念,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高度,从根本上扭转海洋开发活动中的“无序、无度、无偿”现象我国在海洋上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工作,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十一五”规划纲要将海洋问题列为专节,强调要“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飞 《学理论》2011,(18):44-45
海洋是我国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支撑。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国,在海洋战略环境方面形势严峻。维护海洋权益是推进国家安全和发展、实现民族复兴与崛起的时代使命。面对新世纪的海洋形势,我们应当更新思想,提高全民海洋意识,树立现代海洋观念,构建国家海洋战略,这是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张玉兰 《学理论》2012,(5):17-18
海洋已经成为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平台,虽然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远非海洋强国,我国的海洋工作面临许多挑战,阻碍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2004年美国提出新的海洋政策中的某些做法符合世界海洋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海洋工作借鉴意义如下:建立高层统一协调机制;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提高全民海洋意识;完善海洋法律体系等等。  相似文献   

17.
王亚杰 《学理论》2014,(12):25-26
当今世界,各国围绕着海洋权益明争暗斗,中国海洋意识觉醒较晚,一些合法权益已被周边邻国侵占。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进一步依赖海洋及其资源的趋势仍将继续发展。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成为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8.
高职新生班会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针对"90后"高职新生的生源构成、思想行为、主体心理、入学环境等特殊性,提出强化高职新生班会入学教育的"六个认知"如下:强化高职新生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的认知;强化高职新生团队意识的认知;强化高职新生服从管理意识的认知;强化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强化高职新生新媒体工具化的认知;强化高职新生素质发展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清代积累了不少治边经验,如以开放的心态治理边疆,改进和完善边疆行政管理体制,因俗而治、因地立法,从治国需要出发制定对待各种宗教的方针政策等等,这些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清代闭关锁国、排斥对外交往、海权意识淡薄等僵化的治边思想,也留下不少失败的教训,值得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20.
李杰 《瞭望》2005,(28)
一个国家要成为海洋强国,必须牢牢地把握好各种海洋国力要素,包括先进的海洋意识和观念、较大的经济产值比重、高技术化的海洋开发、健全的海洋法律法规、强大的海洋安全保卫力量,出色的海洋管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