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3,(5)
新《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设立专章,从法律的角度要求不仅要教育、感化、挽救,同时还必须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立法指导思想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体现。未成年人犯罪程序中的律师辩护权、法庭审理程序的不公开进行、犯罪记录封存与有效矫正,这几项措施对于未成年犯罪人有非常大的帮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未成年犯罪人的权利保护和挽救未成年犯罪人。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陆地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严重性并未因其犯罪率的降低而明显减轻;相反,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龄化、暴力化及团伙化特征已迫使人们省思现行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及矫正体系的有效性,这亦促进了未成年人人身危险性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少年再犯危险评估量表的准确性、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探讨,认为大陆地区应加强对未成年人人身危险性精算式量表的开发及犯罪影响因素的研究,注重未成年人人身危险性评估的时效性与地域性,加强司法机关科研能力的创新及资源的共享,积极关注未成年人犯罪动向,以实现量表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韩笑 《学理论》2013,(23):130-131
刑法的谦抑性是近现代刑法的重要品格,也是世界刑法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刑法谦抑性的表现,主要有三,减少死刑罪名;完善对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理的规定;规定对管制、缓刑和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问题是当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对英美国家妥善应对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在英美国家的形成过程、最新发展及实践运行等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借鉴吸收。本文认为,在应对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问题时,不应片面强调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处遇的恢复性特征,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应为个体化差异留有余地。可以考虑针对特定犯罪适当降低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并在降低的年龄区间内适用"恶意补足年龄"规则。  相似文献   

5.
唐瑞 《学理论》2014,(2):101-102
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易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致使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攀升,对此,必须引起国家的重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不能与成年人犯罪混为一谈,在刑事立法上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国家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加强保护未成年犯罪人权益的观念,努力达到惩罚与保护相平衡,建立一个更加合理、完善的刑法体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全国各地披露出一系列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加强对未成年被害人保护,两高两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它首次在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中明确了"儿童利益优先"原则,是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理念的重大进步。在未成年人权利保障方面始终贯彻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突出保障未成年人隐私权,避免对其造成"二次伤害";深化受监护权内涵,严格负有特殊职责人员责任;最大限度保障儿童福利权,优化儿童成长环境;重视未成年人知情权,竭力维护其诉讼权益。同时,《意见》也留下些许缺憾,在性侵害幼女犯罪、性侵害犯罪精神损害赔偿及性侵男童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刑事和解":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有效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刑事和解"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我国刑事立法一贯坚持以挽救为目的,为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前提;一些地区将"刑事和解"运用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效果显著,起到了示范作用.运用"刑事和解"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既能保护耒成年犯罪镲人的权益,又能保护被害人的权益.运用"刑事和解"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需注意的问题是:区分刑事案件的性质,确立社会参与原则,明确"刑事和解"适用的阶段及"刑事和解"的内容,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3)
未成年人由于自身生理、心理不成熟,加上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即具有了犯罪前科,被贴上犯罪人的"标签",从而给其今后的复学、升学、就业等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帮助失足少年重返社会,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已成为当前司法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前科消灭制度的设置,为犯罪的未成年人更好地回归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既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也有利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和挽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未成年人心智和生理都不健全,所以对未成年人犯罪承担的刑事责任必须区别成年人对待。本文从古代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刑罚出发,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最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预防措施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深受儒家人本思想影响,"恤幼"思想就是表现之一。"恤幼"思想认为国家、社会和长者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张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不同于成年的特别宽容,在刑事责任年龄上、在刑事处遇上主张对少年给以更多的关爱,并将其体现在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中。这些思想对我们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制定和完善仍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少年司法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别于成年人社区矫正。应以系统论的视角从整体上建构我国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机构,加大矫正人员队伍建设力度,促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12.
回顾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30年的历程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研究不仅仅推动了青少年犯罪学与犯罪学的产生,还在推动国家和社会公众重视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促成矫正主义青少年犯罪观的形成、促进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形成与完善,以及推动未成年人专门立法的诞生、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30年来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也存在着学科独立性的缺失、研究对象界定的悖论、实证研究方法的缺失、青少年犯罪研究专业槽的缺失、青少年犯罪研究各学科之间的隔阂与分裂等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3.
由于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内容要有一个深入地了解,具体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完善我国当前的少年司法制度,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13)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难题之一,不仅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社会稳定、法治哈尔滨建设及市民安全感的提升。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仍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从哈尔滨市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出发,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进行了剖析,进一步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以期对预防或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困扰社会的一个难题。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犯罪及其预防进行了很多有益的讨论和研究,但对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未成年人共同犯罪与未成年人单独犯罪有很大的区别,如犯罪目的容易实现、犯罪参与人的贪婪欲望强、危害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性大等,给社会、家庭带来更加不安定的因素和隐患。从多年来我们办理的未成年犯罪案件来看,共同犯罪案件占了极大的比例,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多项调查研究表明,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造成了巨大影响,使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多样化等趋势.这些趋势之形成除了网络环境不够完善之外,更因为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成熟、闲散的未成年人为社群所排斥和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趋势,必须进一步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网络,积极帮助未成年人形成其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的功能分化,导致未成年人犯罪处遇的不同系统运作,从而不可避免产生系统理性的冲突。系统间的结构耦合机制可以弥合这种差异。但结构耦合不易形成,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福利主义政策失败便是例证。现有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制裁与改造未成年人的社会政策存在系统冲突。未成年人犯罪处遇可以通过系统论进行分析并改造。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判断不能舍弃,但可引入具有未来事项判断的反思法模式和关系性程式,以弥合犯罪惩罚与犯罪人处遇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2019年通过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进行了细化规范.从未成年犯罪人的"去标签化"和"再社会化"着手,可以发现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仍存在适用条件过于单一、封存的内容与主体不明确、封存的效果难以保证、缺少监督机制等不足,应采取优化适用条件、扩展封存内容、明确封存主体、保证封存效果、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苏联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1987年比1967年增加1倍。1987年共发生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7万起,在全国整个刑事犯罪的比例中占9-10%,其中偷窃、抢劫占20-25%。一些专家分析,苏联未成年人犯罪大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未成年少女犯罪情况增加。其中有些犯罪的类型和手段同男性未成年罪犯一样,如抢劫并对人身造成伤害。二、出现了新的犯罪类型。如绑架,乘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涉毒犯罪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有关青少年涉毒犯罪的司法实践中,必须切实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特别是要结合近年来颁布的有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注重"双向保护",加强对青少年涉毒犯罪的司法防范与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