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中,理性与道德的关系被又一次推向历史前台。本文从韦伯的"合理性"判断出发,探讨了理性与道德的复杂关系。理性作为一个多向度的概念,道德曾经是"实质合理性"的一个重要价值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形式合理性的膨胀,理性逐渐流于形式而疏远于道德,其内涵缩小为以利己为中心的经济理性。这一转变导致了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道德沦丧的社会问题,然而,由于信息化和市场经济带来的日益壮大的"道德技术"却使理性与道德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相似文献   

2.
王恩超 《学理论》2013,(20):42-43
通过对古希腊悲剧《美狄亚》中美狄亚的形象分析,探讨女性在摆脱对男权依附获得独立的同时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美狄亚的故事发人深思,在历史长河中给予她的评价或好或坏抑或中庸。但是,从道德角度解读美狄亚却不能给她的行为予以肯定态度。结合萨特存在主义理论,对美狄亚杀子惩夫悲剧的产生做出客观分析,应该辩证地看待主人公性格并理解美狄亚杀子惩夫背后所蕴含的社会道德思想。同时,女性在摆脱依附性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责任,不可一味追求自我而忽略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甄真 《学理论》2012,(14):17-18
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诸如道德滑坡等现象,"道德法律化"便随之被提出并不断加以论证。然而,倘若一切违背公序良俗的现象都用法律的手段加以解决,其后果也许只能是"泛法律化"。因此,明确道德与法律的界限,认清道德要求法律化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研究发现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从自我概念的分类、心理健康的划分标准着手,对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从纵向维度进行了综述,并横向探讨了学生自我概念各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指出了今后深化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探讨子女与家长在做人品行期待及道德推脱上的差异,以及做人品行期待与道德推脱的关系。研究发现,子女与家长在做人品行期待上具有较高一致性,尤其是在个人内在品行上;家长对子女做人品行的期待高于子女;子女的道德推脱程度高于家长;道德推脱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独生子女的道德推脱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社会适应性品行高的学生道德推脱程度低,个人内在品行高的学生道德推脱程度低。研究对青少年的道德品德教育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维 《学理论》2013,(15):172-173
庐隐,由于她的英年早逝再加上其作品与后来的主流文学话语场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所以,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直是被边缘化的。从文本出发,通过对庐隐三个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品做深刻的剖析,来探索知识女性解放自我后的精神困境,并通过其笔下诸多女主人公不幸的命运来追寻女性知识分子人生悲剧的原因及最终命运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4)
通过论述科尔斯戈德的规范性概念,简要阐明了她所说的关于一个道德理论或学说要想成功地回答规范性的问题,就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一书,简单介绍了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进一步又简要论述了几个对斯洛特情感主义的反驳,包括彼得·辛格的反驳,义务论的反驳和休谟式的"事实不等于价值"的反驳,最后得出了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理论很好地回答了规范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们所做的任何涉及伦理与道德的行为都会被拿出来进行广泛的评判、讨论,甚至发生激烈的思想交锋。在关于公民伦理与道德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必须关注个体的人在处理涉及伦理与道德行为时的选择。通过厘清"伦理""道德"概念,找到我们应该持有的理性立场;考察今天所处的伦理道德环境,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透视行为的先在条件和价值观念;在义务论与功利论之间,寻找他们可能的行为逻辑和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4)
"公意"是卢梭《社会契约论》一书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其政治哲学架构的中心环节。"公意"是因社会契约的缔结而产生的道德共同体的意志,是人民主权的集中体现,具有绝对至上的道德价值。卢梭试图用"公意"来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紧张而复杂的关系,达到既保障共同体的道德至上性,又不丧失个体的自由本性的目的,进而为政治权力建立起稳固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4)
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吉利根将女性引入道德发展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女性在道德发展中的不同,构建了女性主义的关怀伦理,为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取向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的道德体系中,道德关怀是以一种"差序"的样态运行的,这种运行态势对我国社会的道德发展极为不利,从吉利根对道德公正伦理的质疑和修正过程,分析其关怀伦理的基本观点和重要价值,结合我国道德关怀差序存在的现实,希望对我国道德关怀的差序现状有所启示和纠正。  相似文献   

11.
当前的道德生活研究主要表现出描述伦理学、道德生活史和道德人类学这三个研究领域,它们分别偏重于道德生活的事实、规律与价值方面特征。通过论证表明,道德生活的事实、规律与价值方面特征都具有一种自然主义属性,这种自然主义属性是道德生活概念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康德在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中对于道德价值的说明历来引起诸多的不同理解,但都把义务概念作为解释道德价值的关键,都从康德在几个例子中所说的"纯粹出于义务的行为才首次具有道德价值"出发,认为出于义务动机的行为才是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本文想从对于道德行为的过分决定问题出发,讨论义务动机与道德价值的关系,但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究,分析道德价值的根源并不在于义务,而是认为道德价值的根源在于理性本体世界,而义务概念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是一个将适用于所有理性存在者的道德法则运用于人类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之后产生的概念。进而指出把义务概念当作道德价值的核心概念来解释会引起对道德价值狭隘化解释的后果,而在这种理解的过程中,善良意志这个日常道德观念却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葛腾 《学理论》2010,(19):50-50
道德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道德素质的高低对领导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探究道德的含义和领导应当具备的道德水平,以及提高道德水平的方法来探究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使领导的道德素质真正被重视。  相似文献   

14.
2013年,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凭借她笔触细腻、寓意深刻、内涵深远的短篇小说,几乎不受争议地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第十三位获此荣誉的女性,门罗赋予"女性主义作家"更为复杂、丰富的含义。而她的作品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她用女性独有的语言来谈论、描述形形色色的女人的生活。《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Hardship,Friendship,Courtship,Loveship,Marriage)是门罗的第十部短篇小说集,其中与小说集同名的短篇小说尤为引人注目。讲述的是女主人公乔安娜从一名被压抑、被忽视、毫无话语权的女管家成长为拥有幸福家庭的女主人的经历,揭示了女性特质的强大以及女性意识觉醒的不可抗性。  相似文献   

15.
道德自律的概念由康德提出,并被黑格尔的他律思想所发展,但他们的思想都有局限,因而由马克思、恩格斯作出进一步的改造。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之中的自律和他律思想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他们将人类道德放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进行考察,认为其与个体自由和社会秩序密切相连。微观上实现个体的道德自律和他律的统一,宏观上实现人类的自由及其秩序,构成马克思和恩格斯道德哲学的两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16.
肖洒  张海兰 《学理论》2010,(8):55-56
吉利根是享誉世界的美国心理学家,其关怀道德取向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把女性带入了心理学世界,提出了女性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两个过渡时期,对道德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各界对关怀道德取向理论仍存在误识,所以关怀道德理论仍需要重述几个问题,以便人们更好地领会吉利根的思想。尽管我国研究关怀道德取向理论尚处于不成熟阶段,但该理论对我国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概念思维到实践思维:道德教育中思维方式的变革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概念思维具有的抽象性、隔离性、凝固性等缺陷,无法解决道德教育中的许多困难与问题,概念思维必将被实践思维所替代。在道德教育中,实践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包含关系思维、主体思雏、多向思维、动态的变革思维的综合性思维方式。实践思维的养成,关键是要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道德的关系,以人的方式把握和理解人。  相似文献   

18.
自我管理与道德具有互属性。一方面,自我管理具有道德属性;另一方面,道德也具有自我管理的属性。自我管理与道德之间的互属性,决定了自我管理与道德具有互助价值,自我管理对道德具有重要价值,道德同样对自我管理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曹洪军  苗青 《理论导刊》2021,(3):98-104
恩格斯在批判唯心主义道德观的基础上,侧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科学揭示了道德的物质生产实践起源、作为意识形态本质的两重性及其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律;侧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科学论证了道德的辩证统一判断标准、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及其二元功能作用。进言之,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系统论述道德问题的第一人,明确了道德研究的具体对象和实践价值指向,构建了道德研究的基本内容体系框架和独特概念范畴,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有机结合的道德研究方法论。因此,尽管就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形成而言,恩格斯自谦为“第二小提琴手”,但就其对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而言,堪称“第一小提琴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用来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概念究竟是否蕴含着关于道德谴责的规范性内容,当代西方学者在这一问题上争论不一。R.G.佩弗承袭了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来重构马克思的剥削概念,阐明了马克思剥削概念的道德内容,有效地驳斥了认为马克思剥削概念由于缺乏道德力量而无法完成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的观点。但由于抛弃了马克思研究剥削问题的现实基础,他所恢复的这种道德批判力量又略显苍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