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分析物权化立法中农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 ,以期改变农地闲置、农地浪费与农地资源紧张的矛盾现象 ,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 ,加快农村法治化的进程。并认为法律应当明确规定农地使用权的出租、转承包等条款 ,同时指出农地使用权不应当继承。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于农地流转有着怎样的影响成为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依据农地农业用途流转和非农业用途两种方式,构建了城镇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模型;归纳出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两种作用,即城市的拉动作用和农村的推动作用。相关分析结论表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城镇化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土地产出差异和城乡地位差别对于城镇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针对这一结论,给出了促进城镇化合理发展和农地流转健康运作的三点建议:限制城市规模盲目扩大、合理分配土地产出收益、促进进城农民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是农业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探索和完善土地流转新机制、新模式,是优化资源配置,搞活土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因而,明晰土地产权,实行永佃制,创新农地流转模式,完善农地流转机制成为加速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李军  刘丽杰  刘惠 《学理论》2014,(23):73-74,93
合理配置农地使用权是提高土地产出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为实现国有农地使用权的有效配置,黑龙江垦区实行了有别于地方农村的"两田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土地承包经营中存在的平分土地、经营分散化和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的缺陷,但在实践操作中这种模式仍然存在着土地承包期限短、承包费用高、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等问题。为此,应当在牢固坚持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通过深化垦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制度,探索土地承包经营的创新形式等措施,以实现垦区国有农地使用权的最佳配置。  相似文献   

5.
振兴乡村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乡村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强国富民战略安排之一,这项任务能否实现,关乎复兴中华、实现伟大国家梦想的成败,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宏伟构想十分必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振兴乡村,需要国家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发生转变——农业技术进步模式转变、农地保护模式转变、城乡区划模式转变、城乡社会治理模式转变、土地产权变革。  相似文献   

6.
农地金融: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基于农地流转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农地合理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农地金融是加快农地流转的客观需要与必然选择.现阶段,尽管我国发展农地金融面临着缺乏法律保护和政策扶持、缺乏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缺乏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等制约因素,但是,农地流转的加速、农村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政府破解"三农"问题的强大决心,又为发展农地金融提供了可能性.当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地金融制度,需要遵循保障粮食安全的原则,完善相关配套措施,逐步放开农地抵押限制,有序地推进农地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7.
"三权"分置旨在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性质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扫清农村土地流转障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具有体现农户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双方的权利、农业规模经营的阶段、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地域等特征。目前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中主要存在生产要素配置失衡和农业扶持政策失衡问题。根据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和中国国情,推动农地适度规模发展应采用土地集中型和服务带动型两种规模经营模式。为此,要以土地耕作权为导向,按照"三权"分置的原则要求,创新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农地产权制度建设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农地产权理论,即农民土地所有制理论、农业生产合作社理论、农地"三级所有"理论、"两权分离"理论、"三权分置"理论。建立了中国特色农地产权制度,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力标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基本经验。新时代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农地"三权分置"。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农村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其历史贡献是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的追求公有制经济纯而又纯的格局,允许其他形式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体制,初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实现了分配制度的多样化;对传统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最根本的突破,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农村实际相结合,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党的在农村政策和农村改革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张新颜 《理论导刊》2007,(10):69-71
在世界范围内,文化生产力发展区分为现代与后现代两个形态,后者主要体现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体验经济以及注意力经济这样几种形式;当前中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理念设计,应以"科技创造"为基础、以"人文创意"为前锋;其发展模式则体现为以"信息经济"为下位驱动,以"创意经济"为上位牵引,这样一种"梯级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11.
张凡 《理论导刊》2019,(4):85-90
我国农地抵押制度曾长期受制于对农民失地的担心,相关制度约束导致农地财产价值与融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为化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经营权的流转将成为今后农地流转的基础模式,农地抵押的客体也将主要定位为土地经营权。本文旨在研究"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抵押的基本原理——经营权的抵押价值及其作为抵押资产的实现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对农地抵押权的法律构造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农地抵押权的权利设置与运行规则。  相似文献   

12.
论农地社会价值及其核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首先分析了农地社会价值存在的客观依据和现实意义,其次再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社会价值的实现存在不少障碍。基于上述分析,文章认为农地的社会价值是一个历史现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逐步弱化,在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多地少和国家经济安全等多重的社会约束条件下,必须正确认识、反映和科学计算农地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流转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改革正在各地全面推进,农地经营权的流转虽有助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但土地流转过程也引发了侵害农民权益、危害粮食安全和耕地质量严重下降等潜在风险,危及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深入挖掘风险产生原因,应从完善立法、规范政府、引导市场发展、提高农户素质等方面着手,建立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以有效预防和化解风险,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保障农地的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14.
到本世纪末,山西省要实现“三个基本目标”:国有企业基本走出困境,全省农村基本达到小康,农村贫困人日基本脱贫。这是山西省委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深入调查研究,从山西实际出发所作出的正确决策;是抓住山西主要矛盾,加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跨世纪“三步”赶超战略的重大举措。实现“三个基本目标”是一项经济、社会系统工程,其根本点在于深化改革。只有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和僵化模式,消除对生产力的各种羁绊,才能开创实现“三个基本目标”的新局面。而在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改革中,首当…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三权分置"是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也处于摸索阶段,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一定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文本研究法,在分析"三权分置"产权结构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对各个产权权能的功能、作用进行界定,以及对其利益实现形式的探讨,加深对"三权分置"产权结构的理解。其中,农地的所有权是基础,承包权是核心,经营权是重点。"三权分置"这种产权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激活经营权的要素功能,促进农地流转,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16.
基层政府服务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角色归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三权分置"是时代赋予基层政府的基本职责与中心任务,是基层政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其要求基层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以公共服务理念为指引,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职能为关键,遵循农地产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政府发展的基本原则,合理调适与定位自身角色。囿于政府双重利益属性、公共管理职能重心偏离、公共服务职能薄弱及相关法律规范缺失的制约,实践中政府管理者角色越位与服务者角色缺位现象仍普遍存在,忽略了服务才是基层政府公共管理的本质,严重制约了改革进程的顺利推进。基层政府应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调适自身角色定位,确立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服务行政理念,规制基于资源与权力优势的越位行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将角色调适到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农民合理化要求上来,真正实现农村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平、公正配置,实现基层政府服务角色的合理归位。  相似文献   

17.
金鹏辉 《理论视野》2017,(10):29-33
土地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对我国农村耕地制度改革脉络进行梳理,围绕维护与实现耕地承载的政治、社会、经济等多种制度功能,就深化耕地制度改革进行探讨。在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应突出耕地的生产要素属性与经济效用功能,打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耕地流转的束缚,积极深化"三权分置"改革,做大做实土地经营权,强化土地承包权的社会保障属性,完善集体产权治理方式,同时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促进现代农业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世纪对于农村以及农业发展提出的对策,目前,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减小城乡二元化的影响,真正实现农村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农村以往的产业模式就必须进行变革,将三种产业重新进行规划与布置,从而发挥最大的效益。文章是对四川省双流县合江镇进行实地调研后所提出的启示。合江镇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排头兵,通过政府的努力有效促进了农民的实际收入,对此分析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区功能补位和组织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社区一般是以自然村落作为划分依据的。村是农村最基层的社区单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营体制和产权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促进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经济改革,必然给农村社区组织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农村社区的组织创新,发挥组织的应有功能,为建设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就成为新时期摆在我们党和政府面前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对社区组织的功能缺位,合理划分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合作经济这三种…  相似文献   

20.
制定《农业企业法》迫在眉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时曾指出: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不断的"试错"中,可以发现土地股份制是促进农地流转,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据报道,2006年重庆涪陵区江东街道云盘村的48户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生猪养殖有限公司,仅两年时间收入就翻了10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在当前,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但却没有就以家庭承包方式获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