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治十四年政变是日本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导致此次政变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政变中两位主角伊藤博文与大隈重信宪政思想的水火不容,即英国式宪政思想与普鲁士宪政思想的根本对立。本文通过对二者宪政思想的比较,得出结论:大隈重信的宪政思想是符合日本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整个世界朝着民主与和平方向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相似文献   

2.
在英国宪政史和世界宪政史上,《大宪章》被公认为是一个里程碑,《大宪章》虽然是一部封建法律文件,但事实上由于法律拟制的运用,《大宪章》为后世的宪政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大宪章》现象对我国的宪政制度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五四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宪法,该宪法蕴含的宪政精神对未来宪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现行宪法的宪政精神正是五四宪法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尽管宪政的文化基础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但各国宪政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无不建基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传统之上.回顾百年中国宪政史,自晚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来到1982年的宪法颁布,中国前后有十几部宪法,但这十几部宪法包括最近这部宪法都没有得到实施.然迄今宪政始终却未能在中华大地上实现.究其两者的原因,固有多端,然宪政文化之缺失乃为其深层次之原因.因此我们在推进当代中国宪政制度建设时,应当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文化,改造传统文化,奠定宪政文化的文化基因;加强宪政理念的宣扬与宪政知识的传播,打造宪政制度实践的民情社会环境;推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夯实宪政文化的经济基础;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和宪法精神,构建宪政文化的思想基础,以此来构建宪政文化进一步推进宪政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及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宪政是什么”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诠释,至今众说纷纭。但如果采用基本要素结构分析法,宪政的基本内涵要素主要应当有法治、民主和自由(人权)。在价值层面上,三者分属两个档次:民主和法治是宪政的手段,具有工具性价值;自由(人权)是宪政的目的,具有实质性价值。其中,法治与宪政的亲缘度比之民主与宪政要密切得多,前者“亲密无间”,须臾不可分离;后者既相互契合,又存在一定张力。假如把宪政比喻为一个生命体,那么,自由人权是其灵魂,民主和法治是其左右两腿。正如多数人的右腿承重力稍大于左腿一样,对于宪政来说法治的重要性也略胜民主一筹。  相似文献   

6.
宪政建设的精神动力——宪政信仰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宪法权威就不会有宪政的实践。宪政信仰影响着宪法的强制性进而影响着宪法的权威性。培育宪政信仰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思考:直接适用宪法,建立建立有效的违宪审查机制;重视非制度性因素对宪政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问题”政治上表现为中国政治的现代性转型,中国政治的现代性转型主要表现为宪政建构。然而,中国的宪政建构却一波三折,其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宪政体制建构缺乏国家观念世俗化和个人主义这样两个关键性逻辑条件,中国传统的“天下国家”观念和轻视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观念并没有得到现代性的克服。中国政治的宪政建构不仅依赖于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法治秩序上的制度性要素,还依赖于宪政文化建设。形成一种既体现普世价值又切合中国语境的中国宪政文化是中国宪政建构的关键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8.
宪政的理论和实践为何最初源于西方而不是中国?从宪政的民主、法治、人权等要素出发,与中国古代的民本、人治、家族本位两相对比,探寻中国古代无法生发宪政观念的缘由,并由此论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介绍“民本”和“民主”两词的含义入手,简要回顾了两词背后的东西方传统政治思想,并通过这种回顾比较了东方国家的宪政之路,由此分析出中国近代宪政失败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获得了基本养料,既而受到康有为的启蒙,并在流亡日本期间接受大量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熏陶,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宪政观。梁启超对中国宪政制度模式的设计,历经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回归君主立宪,走向开明专制,最后拥护共和这样一个过程,体现了他对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理性思考。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精髓,为当下中国宪政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