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社会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面临传承与发展的新问题。阐述中国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演进和不同时期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差异,并从传承思想认识、传承过程和传承要素的视角分析了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明确技艺传承的导向,即多角度的行业定位、兼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传承,理清技艺传承的途径,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产性传承为主体、确立个人传承的核心地位;构建技艺传承的服务平台,即搭建人才培养平台、融资渠道平台、政策支持平台。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6月13日,在中国第九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云南省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田野影像"之《手工造纸——记东巴纸与傣族白绵纸两项国家级非遗手工技艺》,在云南民族博物馆首映。该项目由云南民族博物馆专业人员,历时半年,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东巴纸和傣族白绵纸的传统造纸技艺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全程纪实性拍摄。  相似文献   

3.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如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对于形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提升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  相似文献   

4.
人与环境是文化产生的两个核心要素。就民族传统文化而言,民族文化持有者是传统文化生产的主体;民族传统生活是民族传统文化生长的原生境。对于景区内以旅游景观形式呈现的民族文化而言,其已脱离了文化本来生长的原生境,体现旅游景观符号系统的制造与呈现、旅游产品舞台化再现与产业化开发,是游客参与体验的主要空间。笔者认为,在文化旅游背景下,只要有民族文化持有者的参与,民族文化旅游景观就并非是无根的移植文化、模拟文化和纯粹的人造景观。这种真实文化主体与旅游景区环境共同构成的新的文化生态,可称作民族文化的次生境。作为旅游景观形式呈现的民族文化,可以理解为是在文化次生境中被不断再生产的民族文化。以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为例,各种景区手工作坊所生产的旅游商品,虽传承体现了民族传统工艺技法,但在商品内容及形制上却融合了当下旅游市场的需要与游客现代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5.
<正>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李蓉丽,从事民族服饰的设计、制作20多年,她公司生产的民族工艺品在云南的旅游市场受到追捧。2016年她申报"百名人才"项目资助。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如何与现代社会相融,这既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甚至也是家庭和社会问题。李蓉丽在做"刺绣"项目时,通过创新性的"公司设计+农户手工刺绣+生产工艺再次提升改进"的模式,既做出了文化艺术的精品,又传承了云南多地的民族手工技艺,同时还帮助妇女就业,间接解决了乡村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层层推进,新疆作为"丝绸之路核心区"经济带也正在加快建设步伐,经济的发展给这个多民族地区带来了无限的生存空间和机遇,但同时也造成该地区本土文化处于被现代时尚文化蚕食的危险境地,作为新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代表之一的哈萨克族服饰文化资源也同样面临着被异化和流失的可能,一些传统手工技艺已经消失于无形之中。在此旨在探析哈萨克族服饰文化日益没落和变迁的动因,并试图寻找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发展民族服饰文化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文化遗产秀     
喻湘泉 《当代广西》2014,(12):56-56
正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为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大力弘扬我区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示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提高广大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广西文化部门在南宁民族广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展示活动。内容包括扣人心弦的非遗展演、传统民族体育竞技和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展示等,让观众零距离学习和感受民族非遗文化,更多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赵堂高 《传承》2008,(2):56-58
民族地区文化的不和谐,表现在纵向上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不和谐,横向上的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和谐和动态上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和谐。要通过强化和谐理念来引领文化建设,通过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夯实文化基础,通过坚持改革开放,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弘扬和突出民族文化个性,从不同方面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变量因素。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经济生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自然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民族地区的文化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对于缓解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凸显矛盾,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文化的不和谐,表现在纵向上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不和谐,横向上的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和谐和动态上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和谐.要通过强化和谐理念来引领文化建设,通过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夯实文化基础,通过坚持改革开放,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弘扬和突出民族文化个性,从不同方面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贵州黔东南苗族服饰及其工艺的市场化状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以该地区苗族传统服饰及其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并非只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它已经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并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市场化方式。作者以台江县施洞市场和新庄的例子说明,传统服饰及其制作技艺比较早就已经对市场产生了依赖性,而且还出现了新庄这样的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染料的商品化生产。特别是新庄的例子,一方面显示,传统的技艺可以依赖市场获得光大;另一方面也显示,传统技艺过去所依存的市场是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市场,那时的蓝靛消费是市场的大众化消费,是以大众所具有的手工染布技艺为基础的一种大众化消费。换句话说,当全社会的主导经济发生变化,某项大众消费减弱时,原本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某种技艺也就逐渐衰落成为仅有少数人掌握的技艺。在这一点上,当我们在倡导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李季康 《今日民族》2008,(12):45-47
在全球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云南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省的发展战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层次的成熟,旅游资源的商业化运作,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更加注重文化挖掘,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旅游,民族文化的展示成为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内核。旅游经济的发展,加大了民族地区的开发力度,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复兴、保护、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来说,旅游经济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于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化的理论,从旅游产品、旅游协作、旅游内容、旅游促销四个方面分析了湖南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湘西旅游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吴昊  郭静伟 《思想战线》2011,(Z1):31-32
民族文化生态村是一种力求全面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并努力实现文化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乡村建设的新型模式。这种建设模式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自觉,从而达到保护、传承与发展好民族文化的目的。云南省弥勒县的一个小山村可邑就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5.
有学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为继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之后的第三国策,这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守望精神家园的崇高使命。傣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保护?以傣族传统手工艺为例:手工艺品是物质的,而制作手工艺品的技艺是非物质的,有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就有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传统手工艺品只有作为人们需要的物品进入市场,传统手工技艺才能得到可持续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贵州自然与人文》对贵州"千岛文化"现象,参照国家非遗分类标准,兼顾高中地方课程普适性原则,把它分为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手工技艺、节日文化、歌舞戏剧等五种文化形态纳入地方课程范畴,并力图通过教材文本及其延伸阅读、以博物馆为第二课堂、倡导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实施路径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不断加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力度、提倡民族文化活化的今天,民族文化在设计中的运用日趋普遍。从民族文化于设计的重要性入手,分析总结出民族文化活化于当下设计,应从民族色彩、汉文字、中国绘画形式和综合文化思想观念等诸方面进行重新审视与学习,并与时代相结合,从而设计出具有民族与时代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田亚洲 《人民论坛》2011,(11):196-197
在国家不断加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力度、提倡民族文化活化的今天,民族文化在设计中的运用日趋普遍。从民族文化于设计的重要性入手,分析总结出民族文化活化于当下设计,应从民族色彩、汉文字、中国绘画形式和综合文化思想观念等诸方面进行重新审视与学习,并与时代相结合,从而设计出具有民族与时代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各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的和睦共处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以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为例,对边境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有效重构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有效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共长阳县委政研室主任胡士国撰文指出,为了促进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在民族政策研究中,应坚持四个结合:一是改革开放与促进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结合。改革开放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经济文化方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造成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生活水平的悬殊,因此应多给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启动民族经济。二是改革开放与促进民族团结结合。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改革开放,是民族政策研究的出发点.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协调,只能通过改革开放来促进其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