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足于对意识形态内涵的否定性把握,马克思展开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也正是在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中马克思完成了对无产阶级及人民的意识形态教育,推动其觉醒并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及其教化的欺骗性。但对旧世界的批判是为了发现新世界,马克思展开意识形态批判教育的旨归是实现科学理论体系的思想武装,揭示意识形态的必然归宿并深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推动无产阶级意识的形成,这必将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
马、恩创立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目的在于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在于破,在于批判,在破和批判中创立未来科学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概念在马、恩那里是从否定的、虚假的角度来使用的,是一个贬义词,也就是说,在马、恩看来,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是虚假的。那么,这种虚假性是如何表现的,其来源怎样,通过哪些途径变虚假的意识形态为科学的意识形态?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核心。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语境中,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和维护意识,虚假性是其主体特征。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根源于阶级社会中普遍利益的虚幻性和统治阶级阶级利益的特殊性。认识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基本含义、虚假性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对于理解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贾淑品  孙自胜 《长白学刊》2021,(1):31-38,F0002
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同历史时代、俄国具体实际的发展相结合,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挑战和受伯恩施坦主义影响的俄国内部错误思潮进行了坚决地批驳和澄清。他批判了资产阶级哲学意识形态的荒谬性、政治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宗教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同时对无产阶级内部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进行了清算,加强了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与实践,探讨了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意识形态建构的策略,建构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从理论和实践上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列宁意识形态批判与建构思想启示我们:一是要想建设好、发挥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重视党的领导。二是要与错误思潮作坚决的斗争。三是要在把握时代、创新方法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金民卿 《人民论坛》2010,(5):218-219
以"虚假意识"指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对马克思的"虚假意识"理论的严重误读。虚假性并非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而是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是历史的而非永恒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相似文献   

6.
郑慧仙 《传承》2008,(12):18-19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基础,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文化发展的载体。与此相对应体现了意识形态的三个特征:受动性、阶级性和虚假性、文化性。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基础,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文化发展的载体.与此相对应体现了意识形态的三个特征:受动性、阶级性和虚假性、文化性.  相似文献   

8.
个人主义不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个人利益基础上的与阶级和社会利益的对立统一才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因此 ,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思想、观念必须作科学的分析。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不能绝对排斥。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学界认为,在意识形态概念问题上"列宁与马克思是对立的",这实为似是而非的误读。原因在于:一方面,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并非仅指"虚假意识",而是具有多重复杂的含义。另一方面,列宁在描述性意义上,以中性的意识形态概念指称为"社会意识形式""统治思想",研究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功用、根源和相对独立性,从而强调意识形态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在否定性意义上,以作为批判性意识形态概念的"虚假的意识"来界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提出并强化"科学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必要的铺垫;在肯定性意义上,以"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来定位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提出了如何加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和策略等。澄清这种误读,不仅可以对诸种学术误读进行有力回击,而且有利于充分把握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概念的精神实质,发挥其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三重思想渊源:一是法国唯物主义,二是德国古典哲学,三是英法德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沿用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概念形式,但超越认识论维度,在存在论维度揭示意识形态从观念出发改变世界的空想性;德国古典哲学砥砺马克思实现对意识形态理解的存在论革命,并激发马克思在政治社会学视域、功能学维度赋予意识形态概念以现代涵义;19世纪上半叶英法德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展开的全方位的尖锐批判,为马克思展开自身意识形态批判的具体内容提供了历史材料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揭开了意识形态内涵的神秘面纱,并把这一概念推进到大众视野。然而,不少学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虚假的意识"、"颠倒的意识"这一解读维度之中。实际上,马克思把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强调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在思想意识中的系统反映。它是一种属性,而不是实体。要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逻辑内涵,应当关注以下维度的分析:认识论意义的意识形态,主要阐释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特征;价值论意义的意识形态,主要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本质;社会学意义的意识形态,主要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其来源、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实际贯穿了他们一生的理论生涯。他们在批判过程中充分论证了旧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问题,揭示了其产生的认识论根源、阶级基础和相应的社会背景,并论述了一般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品质,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彰显了巨大的理论品质和理性光辉,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思想。这些思想本质上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高度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科学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颠倒性和虚假性,揭示了其与德国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本质联系。以此为逻辑前提,立足于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对一系列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些问题包括:意识形态的根源、本质及其生产机制,以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问题一一给予了历史唯物主义解答,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的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原理基础。不仅如此,浸透其中的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解决意识形态问题而言,仍然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主动权: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解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私有制社会里,统治阶级执掌政权,除了在经济、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外,还要在文化上,最重要的体现是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也必须取得领导地位,发挥支配作用,驾驭复杂多变的思想形势和发展趋势。这种地位和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主动权”。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意识形态格局及其主动权的论述科学总结并吸取古今中外执政者治国理政在社会意识形态问题上的得失成败和经验教训,我们一定要重视社会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并把它放置到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复杂而曲折发展的大环境下,加以重视和考量。对于执政党来说,确保社会意识形态安全,是面对历史的挑战、现实的挑战和外部世界的挑战的必然回应。确保并维护社会意识形态安全,要不断提高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整合能力,善于科学处理多样化的社会与一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关系、社会和谐和思想斗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刘欣  李立 《前沿》2009,(10):26-29
"解放知识"是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个关键词,它不仅 凝聚了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全部内涵,而且也彰显了其突出特点。"解放"旨在从意识形态与权力之间的隐秘联系中揭示其政治属性和实践功能,"知识"则显示了伊格尔顿对认识论层面上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执守。更为重要的是,伊格尔顿始终坚持该词的有用性,从积极的建构性立场出发,一方面力图终结"意识形态终结论",另一方面又与"意识形态中心论"保持一定的理论疏离,从而形成了其意识形态理论与意识形态阐释的独特面相。  相似文献   

16.
政治社会化是意识形态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人们接受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并对其认同的过程亦即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看,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始终保持着动态的考量,统治阶级的思想如何成为统治社会的思想,其所主导的意识形态如何被人们所接受、认同,一直是马克思思考意识形态问题的重点,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也以此为中心而展开。在批评意识形态过程中,马克思揭示了旧的意识形态虚假性产生的根源;找到了旧意识形态进入人们头脑的途径,即政治社会化;发现了摆脱旧意识形态束缚的路径,为政治社会化的革命进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沈湘平 《岭南学刊》2007,1(5):100-104
一个良好的现代社会总是既要保证人的个性化发展,又要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当代社会,个性在世界历史意义上被异化,个性与秩序的复杂关系蕴涵着极大的风险。这种状况启示我们:必须对个性发展和社会秩序进行持续的反思性监控;个体在尽量洞明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同时树立类的责任意识;在多元差异与简单同一的对立中走向对公共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虚假意识、阶级意识、统治思想、观念上层建筑构成后学阐释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多重视角。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语境中,"虚假意识"之虚假性不仅指作为意识形态具体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颠倒性,同时也指意识形态一般把特殊利益说成普遍利益的虚伪性;"阶级意识"从根本上揭示了意识形态一般的实践主体和核心内容,包括统治阶级的思想与革命阶级的意识两种类型;"统治思想"凸显了特定时期统治阶级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并没有在统治阶级的思想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之间简单划等号;"观念上层建筑"形象地勾勒出意识形态一般在社会结构中的空间位置,阐明了其社会历史根源。在此种"意识形态一般"与"意识形态具体"结合的视阈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便能获得统一性理解而不是被任意肢解阉割。我们不能把原典作家对意识形态具体的殊相批判与对意识形态一般的共相揭示混淆。  相似文献   

19.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立场,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思潮以及实践活动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马克思在坚定人民立场的前提下,通过对封建专制制度以及资产阶级的哲学理念、宗教神学、经济思想和政治社会等各方面进行批判,从而不仅与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划清了界限,还从现实的人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建构了新的世界观,即唯物史观。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概念尽管在后来的发展中实现了从特指的虚假意识向一般社会意识形式的转变,但其人民立场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实践中。因此,坚持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批判的人民立场及其在批判中建构新世界观的理念和方法,对新时代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障新时代下人民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是革命的武器——列宁意识形态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依据时代特征的新变化,认为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借以维护自己统治的思想体系,资产阶级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也有自己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武器。列宁通过提出意识形态党性原则,意识形态概念中性化、意识形态灌输、意识形态继承、意识形态批判等开创了意识形态发展的新境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为新时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