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张骁虎 《外交评论》2013,30(1):156-157
2012年10月31日,由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主办的"英国学派的发展与中国学派的构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国际学术讲堂召开。英国科学院院士、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关系教授巴里·布赞教授、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南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张睿壮  相似文献   

2.
梅秀庭  王东川 《外交评论》2011,28(6):157-158
2011年11月30日,由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举办的"当代中国外交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外交学院举行。来自美国美利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10多家学术单位的30多位学者与会,主要围绕中国外交的新思维与中国外交转型、中国  相似文献   

3.
凌胜利  魏斯莹 《外交评论》2013,30(1):151-154
2012年10月27—28日,由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主办的"未来五年的中美关系:议题与挑战"中美学者战略对话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中美两国的20多名中青年学者参加了对话。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卢静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外交学院副院长朱立群教授、外交部美大司蔡伟副司长、外交学院院长助理王帆教授、美国进步研究中心梅勒妮·哈特女士先后致辞,认为就未来五年中美关系的  相似文献   

4.
2003年12月12至13日,外交学院举办了"中美国际关系比较研究:理论与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乔治敦大学和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外交学院等多所高校以及中国社科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近30名专家学者与会.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教授代表学院致辞.美国福特基金会驻华首席代表华安德(Andrew Watson)出席会议并讲话.在两天的讨论中,两国学者就中美两国国际大战略、"9·11"后的中美关系、东亚地区秩序、国际治理以及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政策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2010年8月23日,第九届全国外交学学科建设暨"中国外交体制、运作创新与中国外交研究创新"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成功举行。研讨会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交学系主办,外交部  相似文献   

6.
1986年12月26日,国际和平年中国组织委员会和外交学院共同在外交学院举办了“国际和平年一首都青年学者裁军问题研讨会”。中国人民争取世界和平与裁军协会、外交部、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研究生院、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军事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外交学院10多个单位的170余名同志出席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7.
刘铁娃  宗华伟 《外交评论》2022,(5):110-129+5-6
多边主义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互动原则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之际,多边主义面临多重挑战,需要扩展其内涵维度,将文明政治纳入理念原则与制度设计中。这就要求多边主义的参与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并在互动中以沟通逻辑统合后果性逻辑和适当性逻辑,超越当前内嵌在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背景下的自由主义全球治理话语,为不同文明背景的行为体平等参与全球事务和全球治理奠定基础,推动构建更加平等、包容、韧性的国际秩序。近十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联合国体系中唯一肩负文明间对话职责的专门机构,推动文明间对话成为一项日益主流化的全球议程,发起了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文化和睦十年”计划,在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开展一系列文明间对话旗舰项目,凸显了众多非欧洲、非西方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作用与贡献,也说明实践中的多边主义出现了文明政治转向。中国应积极把握这一趋势,坚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文明观”、真正多边主义的全球治理观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价值追求,以文明间对话帮助缓解大国竞争、地缘政治回归等带来的压力,为塑造和而不同的多边治理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8.
外交学院和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于1989年1月10日举行“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学术讨论会,应邀与会的部分老大使、长期在周总理身边工作的老同志以及首都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学者同外交学院的同行们一起,深情缅怀周总理为新中国外交创建的丰功伟绩,共同探讨周总理的外交思想、实践经验和外交风格。讨论会由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外交学院教授鲁毅主持. 外交学院院长章曙同志在会上发言,强调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的科学价值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章曙院长说,周恩来总理是亿万人民所爱戴和敬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终身、鞠躬尽瘁。周总理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新中国诞生后,周总理长期主持外交工作,昼夜操劳、呕心沥血,为新中国外交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运用马列主义原理,结合每一时期国际关系的实际和中国的外交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战略和策略思想、政策和原则;树立了完全不同于旧中国外交的新的外交风格;在外交实践中,周总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的策略性以及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求实作风,都应当是我们学习、研究和总结的内容。周恩来总理的科学的外交思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丰富了毛泽东思想,是我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尽管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但周总理的外交思想和实践经验对当前的外交工作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每一个从事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和外事工作的同志都应该不断地深入学习,加以系统总结并在新形势下运用和发展,为进一步开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创造更有利于我国四化建设的国际环境而努力. 章曙院长指出,周恩来总理生前十分重视外交理论的研究和外事干部的培养,外交学院就是在周总理兼任外交部长时亲自关怀创建的。外交学院更应该把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作为我们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尽力培养更多合格的外事干部。周总理在世时曾提出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学,目前我院正组织力量积极筹建外交学这门新课程,国家教委已将这门课程列为重点学科。我们还准备筹建新中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当代国际政治和地区研究等几门新课程,以适应当前形势和工作的需要。新学科的建设是一项很繁重的工程,需要我院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我希望并相信这次学术讨论会将对我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起推动作用。讨论会在热烈、活跃的气氛中进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陈辛仁、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刘春、老大使谢黎、马列、世界经济学会会长浦山、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周纪荣、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志、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冯特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李石生、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杨铮。出席讨论会的还有:外交学院副院长黄国良、教授石磊、谢益显、黄金祺、王德仁,以及副教授、教师和光明日报记者等,他们是王芝、魏世华、郑谦、周尊南、徐炳和、傅耀祖、傅(女赞)其、刘金安、王武云、杨闯、龚惠平。现将在会上的部份发言(包括书面发言)整理摘要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9.
《外交评论》2016,(3):73-99
冷战后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和中国近年来的崛起,为中国外交带来了新的重要契机和挑战,呼唤新的外交思维和理论以指导中国外交实践,建构更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一些儒家学者开始诉诸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他们在春秋时期的华夏天下秩序和后来的朝贡体系中找到了启示和答案。他们认为,以国家主权平等为中心的现代国际秩序存在根本性的不可修复的缺陷,而儒家王道精神和天下秩序理想昭示了更合理、更正义的国际秩序,所以未来理想的国际秩序应该是以儒家王道精神为基础的天下秩序。尽管这些儒家学者对现代国际秩序的批评有很多的合理性,他们所提出的天下主义秩序充满洞见,但是有关重建儒家天下秩序的主张是很值得商榷的。其实,儒家天下—朝贡秩序与当今以民族平等为基本原则的国际秩序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但是儒家道义原则以及由此推衍出来的儒家国际正义原则仍然非常有用,可以指导当今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中国学者需要认真研究和比较中西方文明,推动儒家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对话,寻找儒家思想与国际伦理原则以及国际法相容的契合点,让儒家思想融入国际主流价值,从而完善现代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10日,由外交学院外交学系主办的"东方历史上的文明交流与融合"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来自韩国、新加坡、中国内地、香港、澳门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外交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王春英教授主持.外交学院副院长郑启荣教授、澳门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郝雨凡教授、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鲍绍霖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会议紧紧围绕着四个主题,即"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交汇"、"合同异,辨东西: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动"、"学理攸同:东西方文明最高境界的一致"、"综合创新:东方文明的出路",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初步获得了对文明问题的深层次认识.  相似文献   

11.
张平 《外交评论》2013,30(4):155-156
<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但世界局势和地区环境的深刻变化,也给中国外交带来了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6月20—21日,"中国外交的新起点"高端论坛在河南郑州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外交学院《外交评论》编辑部、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国际关系学会联合举办。来自国内高校及研究机构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河南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主任、河南省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介新教授,外交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朱立群教授出席并致辞。  相似文献   

12.
1999年6月18—19日,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北京分会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举行主题为“中国外交50年”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由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和政法大学国际政治教研室联合筹办。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会长鲁毅教授出席研讨会。会议由分会副会长杨铮教授、顾关福研究员分别主持。应邀出席研讨会的有中央党校、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外交部政研室、社科院欧洲所、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装甲兵工程学院以及世界知识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的20多位专…  相似文献   

13.
和谐世界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6年2月11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中国国际法学会在外交学院召开以“和谐世界与中国外交”为题的学术研讨会,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大使主持会议。来自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媒体等单位的十几位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各自独到而有见地的思想与观点,本刊择要编辑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文章强调中国外交学学科建设必须与整体外交工作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文章结合我国外交实践的新发展,遇到的新课题,例举了10个方面的问题应作为进一步加强外交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例如,对当今时代主题,多极化全球化两大趋势,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系统的理论阐述;对中国外交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中长期战略问题的研究;以及外交与树立中国形象、外交与国内建设、外交与安全、外交与非政府组织、外交与大众传媒、外交业务与技术、外交与队伍和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理论探讨,使外交学更好地服务于外交,指导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15.
团结合作深入探讨 --首届中国外交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推动中国外交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加强中国外交学教学研究单位的交流与协作,进一步加强中国外交外事工作和外交学学术研究之间的联系,外交学院发起召开了中国首届外交学学科建设科学研讨会。这次大会于2002年9月26—27日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举行,与会代表有外交部、中联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交学院、《世界知识》出版社等40多名代表参加。本次会议得到了外交部、中联部领导的重视。外交部原副部长、外交学院院长杨福…  相似文献   

16.
战后近40年国际关系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国际外交活动的范围扩充了,外交的方法也有一些变化。从50年代起就有一些西方学者研究这一变化,他们探讨国际外交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动向,并作出各种不同的解释,形成“新外交学”的理论。1953年英国著名的外交学权威尼科尔森在牛津大学作了题为《外交方法的演进》的讲演,回顾了19世纪欧洲旧外交的传统,剖析了一次大战以来以威尔逊主义为代表的美国新外交的性质及影响,从理论上及历史发展上展望了外交方法演进的前景,这篇讲演同他在  相似文献   

17.
主编的话     
《外交评论》前任主编曲星老师已赴中国驻法使馆担任公使,现在由我来接替曲老师担任本刊的主编。《外交评论》既是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的会刊,又是外交学院的学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会长唐家璇国务委员对于中国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寄予很高的期望,他一再希望大家“多研究、多交流、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办好外交学院这所全国唯一的外交学府,现将我对外交学的某些理论问题的粗浅看法谈谈自己的认识,供学院领导和老师们参考。一、什么是外交学? 我认为,外交学也就是国际关系学。它是关于世界各国对外政策及各国之间相互关系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各国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双边还是多边的,同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一样,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都按照辩证规律发展与变化。但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又不同于各国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都有其特殊的规律性,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加以处理。我们的  相似文献   

19.
2012年7月14-15日,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主办、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承办,以"中国大外交: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2年理事会会议在吉林大学隆重举行.外交部部长助理乐玉成先生、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外交学院院长赵进军大使以及来自外交部、外交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30余家国际关系研究机构的80多位专家学者专程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征稿启事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由外交部主管,外交学院和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共同主办。自创刊20多年来,《外交评论》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颇受外交及国际问题研究人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