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跨界尝鲜,越来越多官员走上直播平台吆喝产品、经营起"杂货铺"。主播身份和官员身份一经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公众看到,官员很拼很时尚,直播效果也很显著。官员直播契合公众对于政府职能发挥的正向期待、有助于增进多方诚信、拉近干群心理距离,也是政务领域走互联网群众路线的一种实践,为地方推动脱贫攻坚、实现振兴发展探索了新路径。在互联网舆论场上,公众对于官员直播不仅有认同,也存在"作秀""不务正业""哗众取宠"的质责。官员直播持久生效"保鲜"、规避风险增强实效,需要把握弥补性、示范性、有效性、安全性、兼容性等适度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刘瑞一 《电子政务》2024,(3):117-124
从形式维度而言,官员助农直播是政务活动、农产品营销和网络社交的耦合体,涉及官员、用户、互联网平台等多个行为主体。历经多年实践,官员助农直播沉淀了一系列经验做法,包括行政体制“松”与“紧”的变奏,直播行业的业态发展与平台的政策支持,以及官员主播的语态变革、后区前置与优质短视频展演。官员助农直播亦面临诸多待解难题,既有官员倾注直播事业所遭遇的“身”与“心”的双重考验,又不乏形式主义的糟粕和“数字政绩”价值导向下公众信任的消解。问题的纠偏需要政府的制度保障,需要官员素养和能力的提升,需要互联网平台加以调控。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网络直播平台的兴起,地方官员进行网络直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现象。受此次疫情影响,很多地方领导更是化身"带货主播"推介地方特色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推动地方经济产业复苏。无疑,网络直播不仅拉近了领导干部与公众的距离,更成为地方政府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政务活动创新的重要举措。地方官员网络直播主要有哪些类型?作为一种新事物和新现象,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哪些问题?如何发挥地方官员网络直播的积极效应?这些都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值得关注和探索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官员直播带货作为“直播经济”的一种形态,对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宣传农村特色文化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撬动作用。基于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理论构建了官员持续直播带货的分析框架,并根据典型性和差异性原则选取40个官员直播带货典型案例,运用fs QCA对官员持续直播带货的实现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当外部声誉和数字水平受限时,如果地方政府能够高度重视官员直播带货且能够保持较好的用户黏性,那么级别较低的政府官员直播带货就具有持续更新的动力。当政府重视和外部声誉受限时,较高的用户黏度和强烈的带货需求在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支撑下,仍然能够驱动低级别政府官员持续进行直播带货。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官员持续直播带货背后的多因素组合路径,同时也启示基层政府在官员直播带货中需要处理好身份关系、政民关系和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珠海市横琴新区、韶关始兴县、广州南沙新区在春节后启动财产公示试点。从媒体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试点地方的官员财产公示却简单地与“晒工资”划上等号。很显然,官员工资作为正当合法的收入,并不是公众所关心关注的,因为这样的信息很容易通过其他的正规渠道获得。如果官员财产公示仅仅停留在“晒工资”层面,不仅有违财产公示制度的初衷,更容易使公众由期望变为失望。  相似文献   

6.
某地一位官员东窗事发后,在狱中忏悔不该为一时的虚荣而丢掉终身的幸福,并写给自己的亲戚朋友:“要吃一生的饭,莫吃一时饭”。这位“大人”莫吃“一时饭”的忏悔对他来说虽然晚了,但对于我们为些狱外人却很有警示意义。从古  相似文献   

7.
重要发现【1】一些个体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被网络亚文化所支配,奉行其独特的语言使用规范和价值观念,反而对现实产生一种消极异化感和疏远感。【2】“网络社交”“专业内容创作”和“二次元”成为网络亚文化人群的聚集地。【3】网络疏离也是一种网络身份认同与现实身份认同的疏离,网络身份认同是现实身份认同的代偿。受访者普遍认为现实中的身份认同更为重要,但是多数的受访者在网络中获得了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德行是官员的绩效形象,记录着官员的品德和责任。对于只懂玩权术的官员,固然要遭到公众的唾弃,但是只要权不干事、干事不负责的官员,公众也不会信任,只有敢说敢做敢负责的官员,才能在公众心目中留下好印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反腐败力度的加大,不少“问题”公职人员被曝光,在查处的腐败案件中,权色交易的情况并不少见。“官员艳照门”、“情妇反腐”等一些涉及官员“性贿赂”的事件也成为了热词。然而,在对这些官员的处理过程中,“权色交易”问题却始终难以成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引发了公众的质疑。  相似文献   

10.
“公选”——公开面向社会招考选拔干部,正从个别地区性的实践向全国普及。作为一种改革实验,无疑是具有意义的,至少它的直接目标指向——增加官员选拔、任命的透明度,引进公众的参与,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官员选拔、任命中的腐败现象。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真正有助于促进权利部门与公民之间的制度建设的互动,从而将“公选”这一阶段性的制度实验,引向健  相似文献   

11.
官场生态有四个主要的“物种”:政府、官员、商人和公众。其中,政府是一个最强悍的庞然大物,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是政府的手足,能量巨大。商人和公众则是此生态中的弱者,他们离不开掌握权力的官员,因此尽可能地“套近乎”。  相似文献   

12.
姜业奎 《小康》2005,(7):24-25
薄熙来现象并非偶然随着中国经济活动、社会事务的频繁发生,各级党政官员在社会公众面前“露脸”的机会越来越多,从而媒体的相关报道力度也大幅度加大,一直以来给人以神秘印象的官员群体逐渐开始“走下神坛”,为普通百姓所熟悉。更有少数官员,或因其“充满个性”,或因其职务敏感,而得到媒体格外垂青,“明星官员”的称号也因此不胫而走。检验近几年来的对政府官员的信息传达,较早被公众授予“明星官员”称号的,毫无疑问是现任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薄早在担任大连市长时就备受媒体力挺,而随着他每一次登台亮相,总会引发媒体和读者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晓东 《人大建设》2005,(7):52-52
《东方今报》于4月2日登出一篇《当代表不是为出风头》的文章,披露林州市开元办事处17名人大代表虽有“有问题找代表”的承诺,但当人民群众真正遇到难题要找他们帮助解决时,一些有“官”职身份的代表总会因职务身份而不方便或不愿履行监督职责。相反,一名医生身份的人大代表则很能为民办事。这篇文章还透露,在开元办事处17名市人大代表中,“官员”身份的人大代表就占了一半,很难保证监督效果。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明导刊》2013,(4):39-41
一、从“网络恐惧”到“微博恐惧”,微博“双刃”效应更加凸显近段时期以来,“微博反腐”成为一种流行现象,“雷政富事件”“表哥”“表叔…‘房叔”等频繁出现,微博的裂变式传播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微博对权力腐败、个别官员道德堕落的揭露,让广大公众和官员深刻感受到了一股“微”而弥强的冲击波。这股巨大冲击波也使官员“网络恐惧”升级至2.0版——“微博恐惧”。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有关部门对微博上的各类举报回应更加及时、积极,这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公众通过微博举报的热情,有利于形成官方与民间的反腐台力;另一方面,因为微博传播的裂变性、快速性,不实信息与传闻也往往使被举报者及主管部门面临有口难辩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后执政新风劲吹,点燃了公众对国家进步的热切渴望。与之相应,我们党大刀阔斧治权治吏,互联网揭腐和各级政府的快速反应形成全局性互动,一时间“反腐风暴”形成风声鹤唳之势。此外,“八项规定”,严控“三公消费”,反对文山会海、铺张浪费,官员财产公示呼之欲出,无不把公权力置于民意的聚光灯下。于是,不少干部开始感到“不习惯”、“不自在”,有的甚至如坐针毡。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的官民对话体系中,你说我听,我做你看,已是一种固定程式。微博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固有的模式,实现了官民"零距离"交流,也让更多的官员从幕后走上台前。【背景资料】官员开博渐趋活跃,成为微博世界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有文章这样描述官员微博:"他们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他们的体制内领导身份。他们用电脑、手机拉近了和公众的距离。他们是官员,他们  相似文献   

17.
赵敏 《淮海论坛》2011,(4):13-16
近年来,官员“失德”案件频频爆出。与官员有关的各种“门”事件和“雷人语录”层出不穷。一些官员嚣张狂傲、漠视民众、瞒上欺下、私生活不检点,不断刺痛着公众的敏感神经,挑战着公众的心理承受底线。也折射出当前加强“官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加强“官德”建设。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和干部队伍现状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亲戚太少了,会很寂寞,就像晋人李密那样,“既无叔伯,终鲜兄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可是亲戚太多也未必就是好事,特别是对于身居高位的官员来说,争相来扰,烦不胜烦。  相似文献   

19.
朱波 《民主与法制》2020,(16):27-28
2020年新春之季,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隔离在家的日子,互联网成了最好的沟通渠道。1月29日的内部沟通会上,我们首先想到了“直播”这种形式:一边是授课讲师,一边是遍布全国的法律人,大家通过互联网“面对面”学习交流。过去两个多月,这样的直播我们密集组织了70多场:从最初的图文+语音直播。  相似文献   

20.
《人大建设》2008,(12):54-54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刊登文章指出,随着我国建设责任政府的力度不断加大,官员非正常“下马”现象也不断增多。但是,有些官员被问责后很快复出,而复出的程序又不公开、透明,对公众欠缺一个应有的说明,往往令公众对之前的问责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