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的"象",是以符号为表征的天人之道.一部<周易>,就是以阴阳两爻所形成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符号体系.它是我们远古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心灵与宇宙玄机互动"的符号系统.<周易>之"象",蕴涵着宇宙的创生与演进的逻辑过程,万事万物的生灭兴衰之道,天地人"三才"的互动之理,人生祸福的交变之机,吉凶判断和人性教化之本.这种"象",通过"文化之象"、"心理之象"、"思维之象"、"伦理之象"、"数理之象"、"占卜之象"与人的心灵互动,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人性进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离骚>中的"求女"和<洛神赋>中"恋爱"情节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两篇的作者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求女"与"恋爱"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对美政理想途径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4.
陈伟 《学理论》2009,(9):132-132
《庄子&#183;逍遥游》:“是其言也,犹时女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朱本)注:“是其两句:时,同‘是’。女,同‘汝’。这两句意思是说,上面所说的这些话,指的就是你啊!”考察古注,朱本的注释有误,“时女”中的“时”应是“待”的假借字,“女”是女子之义,“时女”应解释为“处女”。  相似文献   

5.
张晓利 《学理论》2009,(12):168-169
“春秋笔法”一般是古代纪史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这种影响,“春秋笔法”在文学作品中也有一定的运用,也能‘通过一两个字达到“寓褒贬,别善恶”的效果。本文主要讲“春秋笔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及其对孝悌、战争、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含蓄讽谏。  相似文献   

6.
一丁 《学理论》2009,(5):196-196
50年代末,从中央到地方,掀起学习马列主义,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运动。当时,哈尔滨的情况同全国一样,工农兵大众学马列、学毛著、学理论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为了更好地领导群众的理论学习运动,中共哈尔滨市委1959年2月1日做出关于创办《学理论》的决定,决定指出“群众性的理论学习掀起来以后,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怎样才能学得更好,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怎样进行及时的辅导等等……  相似文献   

7.
胡舒 《各界》2007,(6):9-10
该文不欲探讨《论语》中治国治世这方面的论述,而是力求围绕人之“仁”,从人心最初开始,寻找孔子论“仁”的思路,即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逻辑和推演方法,从而获得对今世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叶继峰 《学理论》2010,(12):167-168
私小说在大政时期风靡整个日本文坛,并被视为纯文学的主流。石坂洋次郎的小说《麦不死》发表之时,严格意义上的私小说已经退出了日本文坛。但是《麦不死》仍然体现出了私小说所提倡的事实即真实这一创作理念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内容的"恕"道原则是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儒家立身行事的重要准则."想"道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人们通过将心比心的方式来践行"仁".孔子强调对"恕"道要"终身行之"."恕"道不仅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对它的遵守应以"不违仁"为原则.  相似文献   

10.
11.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新中国刚刚诞生,常常有一些钻营附会之徒假冒周恩来本家或亲属找到西花厅,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有的要工作,有的要钱钞等等.周恩来工作繁忙,一般无暇相见.  相似文献   

12.
<老子>书中蕴涵了和谐以及"无为"的思想,二者关系紧密."道"的目的是为生成一团和气,"无为"乃大道施为的方式.大道的和谐就要行"无为",也只有"无为"才可达到大道的和谐.<老子>思想源远流长,至今仍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鲁晓霞 《理论导刊》2006,(9):123-124
英国作家福斯特在他的代表作《印度之行》中,以英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和印度人为代表的东方世界的交往为载体,透过主要人物之间的交往,折射出东西方“联结”的过程是漫长的,不同民族的融合是艰难的。  相似文献   

14.
狄更斯作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工业小说"创作者的代表,其作品历来受到评论家的极大关注.与其他作品相比较,<荒凉山庄>在我国处于相对冷落的地位.重新审视作品中众多人物间的人际关系,可以揭示出狄更斯既批判了中产阶级以钱财为主导的价值观,又塑造了伊斯特和乔治这样的正面人物,作为对卡莱尔所批评的"现金哲学"的有力呼应.以此证明<荒凉山庄>是狄更斯回应"进步"话语的又一部巨著.  相似文献   

15.
李晓安 《理论探索》2020,(4):100-110
"信用"纳入《民法典》回应了消费经济时代民事主体的权利要求。《民法典》信用规范适用主体、调适利益的规定,既回避了"信用权""入典"论证不清的诸多问题,又弥补了自然人"信用"权益保护的立法空白,显示出高超的立法水平;在面对涉信"社会评价""开放式"的"事实结构"时,运用《民法典》内在体系的自洽系统,能够对"信用"规范内涵进行价值填补与规则指引;对"信用"主体权利救济及责任承担的规范性效力,能够实现对民事主体信用利益的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16.
《公务员法》的"六大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理论上可以归纳为“六大创新”。第一大创新:明确了公务员的范围与要求;第二大创新:确立了公务员对上级的错误决定执行的责任;第三大创新:创设了职务晋升与级别晋升的“并重制”;第四大创新:设计了初任“法检官”单独公开选拔制;第五大创新:完善了监督机制;第六大创新:区分了政务类与业务类。  相似文献   

17.
王菁 《理论探讨》2008,(2):48-51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指出自由与法律的责任与义务是相对立的,在专制主权下人们才能享有自由.这种"自由"理论是建立在霍布斯对"自由"含义的哲学分析基础上的.他将"自由"区分为三个层次:运动物体外在阻碍的缺乏;自由人不受阻碍地做想做的事;自由人经过"斟酌"的选择行为.霍布斯进一步对第二层定义进行分析,认为在强制状态下人是自由的;但在法律或义务束缚下人不是自由的.这就是霍布斯政治上消极自由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维<辋川集>诸诗处处透露着二种宁静、空寂状态,而又因静才捕捉到了周围环境的动,又由于动而更显出静,达到了以静观动、以动衬静、动静相宜的审美境界.由于寂静的环境和澄静的心,诗人捕捉到人、动物、植物、云雾等的动态画面以及自然界声音的微妙变化和光影、色彩的微妙律动,而这些"动"又恰恰是"静"的另一种表现形态,似动实静,无论静还是动,给人总是静境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石爱兵 《学理论》2009,(17):194-194
本文以《游仙窟》作参考语料,考察了北方口语中常见的名词后缀“子”,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补考。既注意到实义词“子”和名词后缀“子”的区分,还注意到了作为名词后缀“子”的附加色彩等。  相似文献   

20.
9月20日,丹东市侨办、市人大民族华侨外事委、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致公党、市侨联联合召开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座谈会,35家涉侨单位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上大家共同学习了《实施办法》,并结合本部门工作特点,发表了意见。市人大副主任姜宝罗和副市长于怀乐先后就侨务部门执法主体地位和涉侨部门能力合作,依法保护华侨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为丹东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服好务等方面讲了话。(焦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