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外各种思潮和文化观念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部分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受消极腐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出现了偏离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倾向,陷入了价值观偏异的思想困境。价值观偏异是滋长贪腐行为的内源性思想病灶,是预防腐败的内生性思想障碍。从社会治理的目标来看,治理腐败始于治标终于治本。因此,根治贪腐行为必须从矫治价值观偏异开始,既要以守初心、担使命为价值原点,引领"不想腐"的价值追求,强健拒腐防变的思想免疫系统,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培育拒腐防腐的精神和文化抗体。  相似文献   

2.
初心使命作为党的思想建设范畴,具有重要的廉政价值,可以为构建廉政体系中的不想腐环节提供思想资源和技术支持。初心使命在实践运作中体现为岗位职责,初心使命失守是指党员干部在特定岗位上的职责意识淡化、弱化、异化。对教育系统15个违纪违法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利益诱惑情境—初心使命失守—贪腐行为”是初心使命失守衍生的贪腐行为的内在逻辑链条,凸显了初心使命的廉政价值及作用机制。因此应根据利益诱惑情境的作用机制,构建激发初心使命特点优势与控制利益诱惑情境的双重防腐模式。从初心使命视角研究腐败行为的发生机理,弥补了当前初心使命与廉政关系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协助腐败、容允腐败、羡慕腐败是腐败滋生蔓延的温床.民主化程度不高、法制不健全所导致的政治冷漠是"协腐、容腐、羡腐"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治理"协腐、容腐、羡腐"行为,要着力培养全社会的共同政治理想,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和廉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官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影响范围广、存续时间长、表现形式多样,目前已经成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顽疾,治理难度大。治理官僚主义不仅要从政策和制度角度入手,还需要从其产生的文化根源中去寻找对策。从历史形态上来看,官僚主义文化与传统社会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制度规范高度契合;就其现实形态而言,官僚主义文化污染了党内政治生态。因此,要形成治理官僚主义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价值引领、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强化行为约束、完善治理官僚主义的制度体系实施制度规范等三者结合起来,多管齐下达到治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虽然贪官们"两面人生"的具体表现形态各异,但可分为贪腐前后的"阶段性两面性"和贪腐过程中的"阴阳两面性"两种基本形态。而作为与廉洁文化相悖却并行的"腐败亚文化",既是造成"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要政治生态因素之一,也是"‘四风’面上有所好转,但树倒根在"的重要文化根源,还是培植贪官们"两面人生"的重要文化土壤。因此,腐败亚文化背景下的廉政文化之路在坚持走系统化治理道路、综合施策的过程中,应大力加强廉政文化精神和廉政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肃清腐败亚文化的影响,铲除形成腐败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6.
孟德斯鸠的腐败观包括两个层面:政体腐败和权力腐败。政体腐败是指政体原则腐败,权力腐败是指权力滥用和权力膨胀。对于这两种不同层面的腐败,他提出了治理腐败的两条不同进路:道德进路和制度进路。道德进路在于维持温厚良善的社会习俗,制度进路在于确立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孟德斯鸠注重从道德和制度两条进路治理腐败的思考对于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只有将道德和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培养人们的内在信念,另一方面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才能真正实现"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  相似文献   

7.
马岩 《学理论》2014,(20):46-47
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腐败的治理在中国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的腐败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中国古代官场的贪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改革开放过程中,对西方价值观的扭曲理解使得腐败变本加厉,同时国人对腐败的态度也助涨了腐败行为的蔓延。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反腐“三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反腐"三不"机制,即高压惩戒威慑下的"不敢腐"机制、制度完善防范下的"不能腐"机制、廉洁廉能自律下的"不想腐"机制。"三不"机制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使敢于违纪贪腐的人付出代价,使领导干部心生戒惧,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其内在逻辑是一个从治标到标本兼治、从硬性约束到思想自觉的过程,为我们明确了反腐败的路径选择,有助于从根源上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9.
潘琳 《理论视野》2023,(3):88-93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坚定的逻辑理路,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根本体现,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治理思想的价值底蕴,是习近平基层治理观坚持党建引领的创新与发展。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各地形成以机制创新、资源协同、技术融合、群众路线等内容为核心的基层党建创新的实践形态与基本经验。回应基层社会中的现实问题与民生需求,需要从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等方面为重点,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效能。  相似文献   

10.
无论从学理角度,还是从现实腐败发生和治理机制,以及国内外反腐经验来看,预防和治理腐败,不仅要健全制度体系,推进制度反腐,还要站在道德文化角度,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培育民众的廉洁信仰和全社会的廉洁氛围,以此来抵制和消解各种腐败文化的侵蚀。在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上,只有将制度反腐与廉洁文化建设完美融合,形成"善制"与"善德"齐头并进的协同态势,才能形成不想腐的心理机制、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从而有效防治腐败。  相似文献   

11.
村干部腐败新特征及民主治理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村干部虽然不是"官",但却是最贴近基层的治理力量,也是国家行政管理的神经末梢,其腐败问题不容小觑。较高的发展态势、涉"地"腐败占主体、个体腐败多样化与集体贪腐并存、"小官巨贪"式腐败不断显露、村庄"一把手"涉腐增多是村干部腐败的新特征。乡村治理结构失衡、基层民主相对滞后、有效的监督制约缺  相似文献   

12.
腐败现象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邓小平同志指出,反对腐败“必须把肃清封建残余影响的工作,同对于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思想和其它腐化思想的批判结合起来。”①因此,深挖腐败的思想文化根源,肃清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和资本主义腐化思想对于我们遏制腐败的滋生蔓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腐败产生的思想文化根源及其治理对策两个方面作一些探讨。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是腐败滋生蔓延的社会历史根源1没落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是腐败滋生蔓延的基因。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中,封建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论坛》2019,(2):124-129
从绿色发展到绿色治理,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治理方式转型的进程,也是治理文化体系的"绿化"过程。中国特色绿色治理文化体系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梦为时代感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优化发展模式、净化政治和社会生态为基本内容的一系列社会共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制度机制的总称。通过绿色治理文化体系的"制度—非制度"因素双轴联动,凝聚社会共识,让绿色治理文化内化于公民之心,外显于公民之行,促进健康和谐社会风气的形成,实现政治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绿化",以及政治生态、社会生态的共同"净化",进而为全面推进绿色治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绿色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4.
腐败犯罪是滥用公权谋求私利从而造成社会总体福利急剧下降的行为。腐败犯罪对社会的危害不仅表现为其对公共资源的侵夺,更表现为对公权神圣性的亵渎,它降低了公众对权力公正性的预期,使民众产生机会主义从而增大了权力寻租的空间。要针对腐败犯罪的发生原因和生发特点,通过心理约束、制度建设,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15.
李靖  陈希 《理论探讨》2020,(6):176-182
社会关系嵌入于"三不腐"机制各个环节运行过程中,对"三不腐"机制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嵌入性理论框架审视,社会关系通过角色认知、协同保障制度和廉洁文化等三个方面嵌入于"三不腐"机制运行过程中。在社会关系嵌入的背景下,"三不腐"机制因角色转化机制降低腐败成本、协同保障制度漏洞降低信任水平和内外部文化因素提供腐败动机生存空间而面临功能困境。以社会关系模式优化为导向,从以重构"利益—情感"共同体明确角色认知、以协同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多元合作、以精神趋同消除腐败动机等三个方面构建治理进路。  相似文献   

16.
《廉政文化研究》2011,(4):94-94
贪腐行为具有隐秘性、狡猾性和高度的犯罪黑数等特质,唯有通过知情的公务人员对其进行检举,才可能真正有效反腐。但欲检举贪腐的公务人员面临外部社会评价和内部行政伦理的困境,外部社会认为检举是告密,内部行政伦理要求公务人员对组织忠诚;以及检举后检举人可能面对更多的风险或危险。因此,我们应该培育新的检举文化,突破“单位本位”思想,肯定检举者的社会价值;革新行政伦理,  相似文献   

17.
腐败是一种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各类文化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但理论界对腐败的界定和成因并未达成共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腐败是理性的个人经过高度精密的利益计算和反复权衡之后的结果,是经济人的原则入侵政治和社会领域的表现。腐败并非仅仅存在于公共的政治领域,任何职业和个人都存在腐败的可能。从源头治理腐败,需要根除滋生腐败的社会文化土壤,培育完善的道德和法律体系,增进个人的道德情操。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含有的大量廉洁奉公思想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反腐倡廉事业提供强大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9)
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现实需要几个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立论基础与现实价值基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对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引领时代进步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在主体性原则、价值论原则、实践论原则和系统性原则方面相契合,二者间存在着互动张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价值引领、育人引领和行为引领作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在内的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阵地、战斗堡垒和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新时期我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从反腐倡廉内在规律性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从根本上解决腐败内因,加快推进预防惩治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承担着思想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使命,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从教育、制度、监督三个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风廉政建设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