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蓓  陈晓辉 《政治与法律》2007,2(3):133-137
近年来,我国警察在执法活动中遭受对抗甚至暴力袭击致伤亡的人数很高.袭警直接损害的是警察的身体,间接损害的却是国家法律的尊严.警察权力与警察权威的失衡,说明警察机关没有坚持和贯彻执行群众路线,警察队伍内部存在违法犯罪行为,社会的荣辱观念发生错位以及警察自身装备能力和警察机关维权意识等方面存在问题.我国应当在法律上明确规定袭警行为.  相似文献   

2.
郑万青 《法学家》2005,(1):116-122
本文从法理学角度对郎咸平现象进行分析,指出法律空白、大量的行政规章代替上位法、法律不完备、法律移植的不成功、监管缺位等因素综合形成了郎咸平所谓的"法律缺位".渐进式改革和转型期社会的特点、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社会主流理念的错位、政府体制导致的监管失灵是造成国企改制法律缺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不要以为港商、台商、外商都是慈善家,他们当中也有极其贪婪而又极其残忍的违法犯罪行为。共和国的法律不会沉默。因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一切外国机构、一切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都必须严格遵守中国的法律,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应受到中国法律的追究和惩处!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行为在形式上好象符合某罪的犯罪构成,即具有了犯罪的外观,但在实质上并没有犯罪的本质属性——社会危害性。如果仅从形式上看问题,往往不能正确地界定一种行为,导致混淆罪与非罪的界限。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其意义就在于,从理论上进一步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而正当防卫是对社会有益无害的行为,不是犯罪。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是鼓励和保障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其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5.
苏力 《中外法学》1994,(6):19-25
<正> 社会治安和秩序近年来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不好是一个几乎不可否认的事实。不仅与经济联系的明显危害社会和公民的违法犯罪现象大量增加,其它类型的违法犯罪现象也明显增加。本文试图利用法律社会学的一些知识,结合历史的和外国的经验,特别是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社会变化探讨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有关违法犯罪的现象问题。首先,我想一般地探讨市场经济与违法犯罪现象的关系。其次,我将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一下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经济体制转换时期违法犯罪会增加。据此,我就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预防违法犯罪的激增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6.
论立法责任     
在中国的立法实践中,立法责任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我们对立法机关的立法行为的认识处于很表层的理解。在我国《行政诉讼法》中,抽象的行政行为是被排除司法审查之外,《国家赔偿法》中规定国家机关仅仅是对司法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承担赔偿责任,没有任何一部法律规定立法机关的立法行为要承担立法责任。而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在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中,存在着立法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文本侵害公民权利的事实又大量存在。从控制公权力、保障公民的权利的角度,我们认为实施违法立法行为的国家机关应该承担立法责任。一、立法责任承担的根据当国家机关制定…  相似文献   

7.
《法学》1983,(1)
我国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经正式颁布了。新宪法在总纲第五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之后,又增加了一项规定:“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这一新的内容,十分有力地说明“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任何组织和个  相似文献   

8.
【裁判摘要】 一、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有渎职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渎职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烟草专卖局系接受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委托,代表有关国家机关依法行使烟草专卖市场稽查和查处违反烟草专卖行为等行政执法权的组织。因此,烟草专卖局的工作人员在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有渎职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关于渎职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9.
<正> 目前廉政建设正在全面展开,但是一些腐败现象仍未彻底根除,特别是一些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违法犯罪,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后果,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因此,在当前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过程中,纠正并追究滥用职权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在我国刑法中,却没有规定滥用职权罪的条款,一些社会危害性相当于或轻于滥用职权现象的行为,皆有明文治罪。如盗窃数百元就可以处以刑罚,那么,对滥用职权,逾越职权,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行为,法律当然应该予以严惩。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这一规定是我们党对人民民主专政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论非国家机关的法律制裁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非国家机关的法律制裁权李颂银我国流行的法学理论认为,“在法律领域,认定违法责任并把它归结于违法者,只能是具有归责权(追究权)的专门国家机关。”①笔者认为,这一法学观点是片面的。在法律领域,并非只有国家机关才有权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在一定的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2.
公益诉讼是为了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由组织和个人可以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的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3.
古今中外法律发展历史充分表明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法律以来 ,法律失灵问题就一直存在 ,而法律失灵却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重要问题。所谓法律失灵是指现有法律在适用过程中发生的作用偏差和不合理现象 ,是就法律效果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法律失灵这一概念不同于传统的法律漏洞、法律缺陷和法外空间。法律漏洞是指法律本身的不完备 ;法律缺陷是指法律的残缺或不完备 ,不仅指法律规定的缺漏 ,还包括法律制度 ,立法技术等的不完善和局限性 ,是一个范围内容十分广泛的概念。①法律缺陷包括法律漏洞 ,两者是属种关系。法律失灵和法律缺陷、法律漏…  相似文献   

14.
刑事犯罪行为,侵犯的对象是法律保护的权益,国家在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不能也不应该限制或排除被害人通过侵权诉讼追究行为人的赔偿责任。而在我国,附带民事诉讼虽已在三十多年前就规定在刑事诉讼法中,但迟迟未形成一套完整制度,导致受害人在寻求民事赔偿救济上面临着尴尬,附带民事诉讼的实践价值日益受到质疑。正视我国附带民事诉讼规定存在的问题,完善附带民事诉讼,明确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适用问题,对维护国家、集体财产利益以及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创制一套合理的归责与免责原则对于实现法律的公正、维护社会的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法律责任的认定和追究并非只能由国家专门机关来进行,有时非国家机关的公民个人也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6.
一、人身权客体的内涵 在法理学上,法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就是法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利益与法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被表现与表现的关系。”“用法律的形式调整各种利益,就使得社会主体能够正确地认识到个人利益与其他利益,并在具体的行为中与法律所确认的各种利益协调一致。”“利益并不是法律意识的构成要件,而是法律所要反映、表现、调整的客体。”①所以从法理的角度讲,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客体并无太大争议。 对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虽然从概念上来看没有争议,但对其客体究竟是什么,结论却并不一致。笔者认为,要解…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结果,是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但是,这仅仅是揭示了法律关系与法律调整的关系,揭示了法律关系在社会主义法律调整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阐明法律关系本身的规定性,没有说明法律关系与其它社会现象相区别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以违法犯罪等非法事实或行为为直接内容的隐私依法应当为法律所禁止,而不应受到保护;以轻微违法和一般违反社会公共道德的行为为直接内容的隐私不为法律所禁止,但也不应受到保护;只有以合法权利、正当权益及相应行为为直接内容的隐私才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商业诚信在我国日益受到社会重视。然而,由于我国法人人格制度存在缺陷,法律对法人人格规定过于刚性,没有确立法人人格否认的制度,造成了对债权人和社会利益保护不力的客观结果,出现了债权人与债务人保护错位的结果,从而引发对社会诚信的冲击,防范的对策是我国法律借鉴国外立法的成功经验,引入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相似文献   

20.
刘德福 《行政与法》2004,(9):102-104
土地征用是具有复合性质的法律行为,由此引起复合性的法律关系。目前我国的土地管理法以及各级政府制定的相关规定强化了土地征用中的权力,而忽视土地征用中的权利保护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为此引发了大量的征地纠纷,但最终是牺牲了被征用地之相关民事权利。这种现象需要从法理认识分析和法律的高度引起重视。本文试图从土地征用的权利保护角度说明我国土地法律规范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