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做好民族工作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从来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学习和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民族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怎样做好民族工作,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工作态度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只要我们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就会把事情办好。”“我们要使他们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所谓文化,主要是指他们本民族的…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水平,主要便体现在城市文明的水平上。应当说,二十多年来,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各大中城市都非常重视城市文明的建设和文明市民的培养。并开展了以此为目标的各种“创建”活动.制定了相应的城市文明公约或“几要”、“几不准”的市民文明守则.推出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我们在看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的同时.也要看到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北京奥运会的脚步正向我们走来。在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金牌的价值,如何向外国友人展示我们的精神风貌? 受访的多位专家认为,正确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又不使之演变为狭隘民族主义,考验的是东道国的国民心态。他们指出,要想真正做到“文明观赛事,理智对输赢”,需要公众的心态有一个前所未有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崛起的中国需要更多耐心和创新,也需要更多自信心、责任心和宽容心央视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播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有关大国的诸多话题也引发了不少议论,“大国心态”以其独特意义而广受关注。那么,何谓“大国心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傅梦孜认为,大国心态总体上说就是一国的国民既要有自信心,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又要有包容心,吸纳别人的文明。在国家复兴进程中,我国国民的心态如何,离大国国民心态距离还有多远?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心态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的发展与民族复兴呢?近日,记者就这…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在云南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既要“强调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又要“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反对非法宗教活动”,而且还要看到云南各个民族由于社会历史发展差异,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建戍“文明之岛”,必须重视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靠的是普及与提高的教化。这就要广泛注入文化因子,提升人文精神和道德水准,培养公民的文化心态,营造文化环境,使公民懂得人与人怎样相处,人与社会、自然怎样协调,以至学会明辨是非,科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谋取一时经济效益,贱卖或破坏民族文化资源,是短视的“文化自轻”,也是一种“垃圾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8.
当中国“吃”的文化跟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碰撞,会激发出怎样的火花?坊间的各国料理、大宴小酌到地方特色,早就把上海的餐饮市场炒得异常热闹。随着大批的台商前往经商,“台湾菜”在上海,也就自然而然汇聚成一个系统。台湾人经营的餐厅,怎样在五花八门的餐饮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请看我们的第一手观察。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是伴随着这个民族共同产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同时,这种传统文化又滋润和涵养了这个民族,世界各国概莫能外。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传统文化,当然也不例外。 一 有6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世界6大文明古国(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相似文献   

10.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发展的一个新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彬 《前沿》2008,(5):173-175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论断,要求我们在不断提高硬实力的同时,也需重视提高软实力,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仅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逻辑指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有效手段。“文化软实力”理论为我们实现怎样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视域。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由中华文化、中华美德及民族精神三维构成。文化是民族的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中国人,只有认同中华文化,具有中华美德,才有可能养育起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  相似文献   

12.
陈赟 《探索与争鸣》2023,(4):163-176+180
费孝通以“多元一体”理解“中华民族”的格局,“中华民族”在“名”上是现代的发明,在“实”上却与中华文明同样悠久,西方族裔民族主义视角不但不能理解它,反而会解构它。当代学术界倾向于以“多元性”解构族裔民族主义在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单一对应原则,而对“一体性”不够重视。然而,正是这种“多元”中的“一体性”,才是中华民族在有实而无名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始终具有凝聚性与向心力的奥秘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立身的基础。可以从以下四项内容理解这种“一体性”:一是“中国”认同,构成多个具体民族的凝聚中心;二是礼义,一种基于华夷之辨的文明论归属;三是斯文,一种超越具体族群及其社会的文化宇宙;四是经史,一种在民族混杂流变中的处变贞常之道。2014年起,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在上海市社联党组的领导下,《探索与争鸣》推出了一揽子青年学人支持计划—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总主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于2022年11月20日—2023年1月7日举办,主...  相似文献   

13.
林森 《今日民族》2008,(9):15-18
傩舞,是一种古老而又极富生命力的文化遗存。至今惟存于青海隆务河畔同仁县年都乎村的“於菟舞”,就是这种傩祭活动的珍贵活标本。这种民间风俗活动生命力极强,延续和传递着古老的文化信息,也折射出今天青海土族人的民族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文明形态或类型是丰富多样的,这种多样性的和谐共存成为了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永续的前提。在文明对话日益深入人心的21世纪,人们应当以怎样的心态理性的去观察对待文明形态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与同构,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它关乎到我们对待异文化或异文明的一种基本心态。在以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只能是宗教、信仰等核心价值观。在一个文明中,核心价值观是各种“文化”的总开关和制高点,它渗透到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物质文化等方方面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不是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可以被称为“义明”,只有产生了属于自己的达到宗教、信仰高度的核心价值观,才配称为“文明”。中华文明或日华夏文明是与两方基督教文明同样高度的文明。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河洛文化的本质是信仰、是核心价值观,河洛义化是具有高度超越性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今日海南》2011,(11):22-23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两年来,取得了许多成绩,也暴露了在文明上的许多软肋。“海南文明大行动”完全必要,也很及时。这一次海南省委的决心很大,宣布将连续“行动”三年。但过去的多次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不能从思想上真正解决问题,下不了决心,方法不对头,法治跟不上,再长时间的“行动”最终也将是收效甚微。搞好“海南文明大行动”,我认为必...  相似文献   

17.
廖悦 《当代广西》2010,(12):53-5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文化跨国交流日趋兴盛: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多元化倾向,在为各国民族文化发展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对各国民族文化的兴衰存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们认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策略选择是“正视、坚守、创新”。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影响是历史必然,又要看到在全球化面前坚守民族文化的个性是民族义化的生命所系,还要看到不断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力所在和走向世界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大风泱泱兮大潮滂访”。当前,愈来愈多的人们感受到,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空前的大转变时代。这种大转变,不仅表现为市场经济体制正不可逆转地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同样表现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以及思想观念等的方方面面。也正是这种大转变,推动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大国大踏步地走向现代,走向世界,走向二十一世纪!然而,在这个大转变的时代,既需要我们有强烈的热情,也需要有冷静的思考。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转型,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向既定目标的认同过程,而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  相似文献   

19.
驳“租界”是中国现代文明的“绿洲”梁茜近几年来,不知出自什么心态,中国近代史的“翻案”文章很多。如对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土地,开辟租界的问题,有的文章竟认为:帝国主义在上海等一些城市的租界,不是“国中之国”,而是给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文明的场地,是“封建...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是: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的民族间在经济、文化方面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差距,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正是由于实行了这套正确的民族政策,我国民族间出现了历史上最好的平等、团结、发展的新局面。正如江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同我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我国的具体体现。”“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但是,社会在发展,民族之间在发展中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按照党的政策去解决这些新问题。东西部发展差距拉大,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的不平衡。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西部大开发就是走向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新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从全局意义上讲,其全部工作实质上就是民族工作,因此,新疆的大开发,也就是民族经济文化的大发展,民族的大进步。我们要向人民群众宣传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