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哈尼族是个有众多节日的民族。其中重大的节日就有十月年、六月年、正月年、祭龙节、尝新节、“里玛主”节等。哈尼族绝大部分居住在云南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由于山区造成的差异,方言土语的不同,支系的繁多,就使得各支系过节的时间、形式和内容乃至节日本身都不尽相同。但是,一些重大的节日是基本相同的,“六月年”就是这样一个节日。哈尼族的“六月年”,云南红河地区称“苦扎扎”节,是该民族一年一度重要的传  相似文献   

2.
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有一半以上的民族不同程度地保留、使用着面具,有的用于宗教礼仪,有的用于歌舞娱乐,有的陈设鉴赏,有的则当做神灵的化身。以下介绍其中较有特色的几种面具:哈尼族面具简单明快,是哈尼族过六月年(苦扎扎)时用于逗乐的。质地为棕皮,其造型古朴,将整个棕皮套于头部、再挖两个孔做眼睛,然后用草或棕丝把它扎紧,面具上缀饰野花、螺蛳或农作物果实,表演时套在面部并做各种滑稽动作,引发人群的笑声,主要用于祈祷一年的风调雨顺。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流行一种“耍大刀”的民俗活动,一般在六月火把节期间举行…  相似文献   

3.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25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哀牢山、无量山的红河、思茅等地州。墨江是哈尼族主要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全县哈尼族人口21万人,占全省哈尼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哈尼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据学者研究认为,哈尼族与彝、拉祜族等同源于我国西北古代的氐羌游牧部落,学术界还有“土著”和“东来”两种观点,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自己的文字,流传在人们口头的民间文学,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957年创制了一套本民族文字方案,目前在红河等地…  相似文献   

4.
哀牢山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思茅地区镇源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者东乡哀牢山一带,与彝、汉、哈尼族杂居。解放前,哀牢山的拉祜族自称“戈搓”拉祜族,在清代的一些地方志中,拉祜族被称为“果葱”、“苦葱”、“苦宗”和“小古宗”。时至今日,镇源县者东乡的拉祜族仍然自称“戈搓”。由于长期与彝、汉、哈尼等民族杂居,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交流,加之地理环境的因素,今天哀牢山的拉祜族在语言、服装、建筑、宗教等方面都极大地受到其它民族的影响,汉化、彝化程度较深,他们几乎丧失了本民族的语言、服饰以及传统的建筑。所…  相似文献   

5.
张雍德 《今日民族》2005,(10):34-38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境中部,是有名的面积达23万亩的勐遮大坝子。坝子西端的尽头,突兀地横亘起一道圈椅形的面东山脉,阻断了坝子向西延伸的脚步。山脚下有一处名叫曼来的傣族寨子,行政上属勐遮乡;被曼来寨称为“广景来”的高山之巅,也有一个名叫曼来的哈尼族寨子,行政上属巴达乡。两个曼来寨虽迁徙的山间民族和定居的山间民族仅距8公里的盘山公路,但海拔却由1239米陡然上升到1734米。因历史上两寨有着相对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同时为了将两个同名寨子分开,人们便习惯性地称前者为上曼来,称后者为下曼来。上曼来210户哈尼族居民分为老…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西南边疆,在红河南岸连绵起伏的哀牢群山下段东麓,聚居着以耕种梯田稻谷为生的哈尼族古老支系奕车人。奕车人现共有2.2万多人,分布在红河县西北部的大羊街、浪堤、车古一带的94个自然村落中。这里于元、  相似文献   

7.
元江县羊街乡地处哀牢山中段,元江南岸,距县城47公里,是一个以哈尼族为主的乡,全乡共有16478人,其中哈尼族1467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89%。为改变全乡哈尼族女孩不上学念书的局面,羊街乡党委、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于1984年在坝木小学办志了寄宿制哈尼女子班,由乡党委书记亲自挂帅逐村逐户动员适龄女孩40多名上学念书。为巩固女子班,乡党委、政府及学校领导采取了以下措施:——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每一个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和意义。在办学中,玉溪地区民委领导先后五次亲临坝木女子班进行帮助指导,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协商解决…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傣历1359年。目前人们已习惯把傣历新年称为泼水节,这正如古代人把傣族先民在伊洛瓦底江中上游一带建立的达光王国称为滇越乘象国一样.纯属可以区别于其他民族一种特征的直观形象的他称。傣族以六月为岁首,约当公历四月中旬,傣语称新年为“京比迈”(即过新年),又称“桑干楞火”、“比迈楞火”(“楞火’是六月,即六月新年)。傣族的傣历和汉族的农历、西藏的藏历,都是阴阳合历。傣历有自己的特点,岁首是从太阳运行位置来定的,即太阳在黄道上进入白羊宫宫首到下一次再到达白羊宫宫首为一周年。按照传统习惯,旧年与新年之间…  相似文献   

9.
正哈尼族在元江县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初唐时期就迁移至此生活,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解放后步入社会主义社会,为直过民族。哈尼族是元江县人口最多的民族。元江县的哈尼族主要居住在本县境内的羊街、那诺、咪哩、羊岔街、东峨、因远六个乡镇辖区内,其分布地区地处边疆,山高谷深,受外来文化影响不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缓慢、很多思想、文化都停留在解放前或者原始部落时期。此次进行调查的哈尼族聚居区那诺乡地区,是一个一直以来被社会关注较少但比较具有典型性的少数民族聚居  相似文献   

10.
火与火把节     
在中国西南部的彝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和哈尼族等民族居住的地区,每届夏历六月,照例要举行传统的火把节活动,其规模是极其盛大的。在彝族地区,火把分大中小三种。大火把,平年扎十二台,润年则十三台,竖立于村口或广场。大火把用松明柴做成,高三、四丈,上面挂满了多种农作物模型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祝词,每当挂线烧断,人们就争先恐后地去抢这些模型和祝词,  相似文献   

11.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这是哈尼人形容自己梯田时的豪迈心态。走进哈尼族聚居的云南南部哀牢山区,我们被壮观的“哈尼梯田”震撼了:一眼望去,从山脚到山顶,气势磅礴的梯田层层叠叠,难以相信的是;有的竟达上千层。登顶俯瞰,云雾缭绕的山体水波涟滟,如湖海悬于苍穹,那线条清晰的田埂层层铺展,如同翻卷的天书,如同掀开的巨大乐谱写天谱地。人们说,哈尼人用鬼斧神工改造着自然。 “近20个世纪以来,哈尼族祖先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梯田农耕文化’。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中,哈尼人对‘梯田农耕文化’内涵的丰…  相似文献   

12.
哈尼族祖居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祖居地考朱文旭李泽然一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尚书·禹贡》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当时的“和夷”虽然不能专指今天的哈尼族,但无疑包括着“哈尼”的先民。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主要聚居于哀牢山脉和蒙乐山...  相似文献   

13.
红河县哈尼族饮食颇具特色,特色之处首推一个“野”字。可谓是,野中有味、野中有趣、野中有情。春暖花开的时节,人们爬上山头,从树上采摘下一筐筐的甜菜叶,木椒子;来到寨脚的梯田里,点着松明火把,拿着自制竹夹子,捉回一盆盆泥鳅、鳝鱼,捡拾来一堆堆田螺蛳;  相似文献   

14.
蓝伟龙 《福建通讯》2000,(10):17-18
盛夏六月,骄阳似火。随着南平邵武大埠岗洪水预警站点设备安装完毕,福建“五江一溪”洪水预警报系统宣告全部建成。至此福建主要江河水情均随时在“电子眼”的监测之下。饱尝洪魔肆虐的人们多少年的努力,多少年的企盼,终于构筑了这一抵御洪灾的第一道生命防线。  相似文献   

15.
韩婷 《观察与思考》2008,(12):60-61
凌晨十二点接到好友孟孟的短信:亲爱的好朋友婷婷,祝你节日快乐!天!有没有搞错,你就不能早发一分钟吗,这性质完全不一样好不好。六月一日那是多么天真无邪的日子啊,但一旦被归为六月二号的行列,那简直就发生了化学裂变,整一个变成蠢人节了。呵呵,其实我是明白孟孟的。六月一号晚上咱们还在一起过节来着,大家还相约,这个节日将作为“终身福利”一辈子享用。  相似文献   

16.
人生苦与乐     
林清玄 《今日广西》2012,(12):39-39
诗人雪莱曾说:“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可见,乐在苦后。苦与乐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白朴的“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也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听说民政部门“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1995年,在报考国家公务员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报了民政秘书这一职位,经过紧张地考试,我如愿以偿。 日月如梭,我在这一岗位上已经工作了6年。我将满腔激情都注入到了民政事业中,用手中的笔热情地为民政事业鼓与呼,也用自己的身心体味了民政工作者的苦与乐。总的感受有“三苦”和“三乐”。 先说说这“三苦”: 一是工作繁忙之苦。民政工作量大面广,事务繁杂,秘书工作经常是这项工作没做完,那项工作又接踵而至,应接不暇。由于临时性工作较多,加班是家常便饭,家务事一点也顾不上…  相似文献   

18.
(一) 哈尼族是祖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共有九十二万四千余人,集中分布在云南省红河与澜沧江间的哀牢山区和无量山区,以元江、墨江、江城、红河、绿春、金平、西双版纳、澜沧等地最为集中。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僾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为多。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哈尼族过去没有文字,所以哈尼族文学是流传在口头上的民间文学。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关怀下,创造了一套拼音文字方案,为哈尼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祭“昂玛”     
1居住在哀牢山脉南东端与越南相连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境内的哈尼族支系“糯美”,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龙日,都要举行最热闹最隆重的祭“昂玛”活动。在宗教祭祀中,哈尼人将自然、社会及族人的历史发展融合在一起,将一年中不同季节、不同月份、不同属相日,以至一天的不同时辰,都认为是受神灵支配的。据糯美老人讲:在很久很久以前,哈尼人是在一棵树下出世的,从那时起哈尼子孙就把树作为神圣的神,特别是村寨上的“昂玛”寨神,在他们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哈尼人相信杀鸡祭神他们所祭拜的这片森林会保护山寨,所祭拜的这棵…  相似文献   

20.
朝霞 《今日民族》2004,(1):37-43
甲寅乡位于红河县境东部,是个隐藏在好山、好水怀抱中的哈尼族山乡。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叫“假玉”的人在放牧中走失了牛群,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终于有一天他在一个山好、水好、气候温和的地方找到了走失数天的牛群,从此,他在这里安了家,并用“假玉”来命名这里,由于哈尼口音的原因,后人便写成了“甲寅”。来到甲寅,凡是六十来岁以上的老人都能给你讲这个传说。甲寅距县城迤萨37公里,占地面积87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41个自然村,总人口24196人,境内居住着哈尼族、彝族、汉族、瑶族四种民族,哈尼族占85%,甲寅因此被称为全国最大的哈尼族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