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几年来,习近平主席就弘扬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发表了许多高见,对我们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范围和重点,路径和方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等等,是重要的指示。习主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记者(以下简称记):张先生您好!我们注意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专门提到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您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问题有深入思考。您是怎么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概念的?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下的一个实践性与时代性的具体概念。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问题实质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存在与发展问题。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是中华民族精神存在的独特性及发展的自主性,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历史生成与发展的结果,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当前,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复兴的前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以崇拜妈祖海神为代表的海神文化,与中华民族的黄土地文化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妈祖文化具有历史认识、维系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教化的社会功能,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深入研究并发扬的。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兼容并蓄 ,丰富多彩 ,是世界上惟一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是人类文化最辉煌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由于受中国社会文明发展道路以及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地理结构的影响 ,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精神 ,因而也形成了独特的类型———伦理型类型。它是中华文化内在特质的集中表现 ,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当今 ,探讨中华文化的类型 ,对于在新世纪弘扬中华文化的主体精神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一文化类型是文化学理…  相似文献   

6.
杨叔子撰文指出,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哲理的凝现。文章提出与分析了中华文化哲理所蕴涵的整体观、变化观与本质观;阐述了这一整体观、变化观与本质观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中的体现;分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及其内涵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与自强不息这几个要点;最后,提出了在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中,既要反对妄自尊大,还要反对妄自菲薄,也必须同时学习一切先进文化,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文化哲理的凝现  相似文献   

7.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就是通过构建完整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将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通过建筑、美术、标识、影视、艺术表演等形式深刻形象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观看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让学生感受到浓缩在片中人物身上的中华民族精神;通过进一步具体分析宣传片中所选人物,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核心。(2)通过展示课前小调查的结果,让学生思考他们所列大量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明确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3)通过对浙大郑强教授的演讲片断和"鸟巢一代"这一"反"一正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不能在青年一代身上缺失。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在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为此,要坚持明德立志,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中华文化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蕴含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并日益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内在驱动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文化的繁荣,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文化受到冲击乃至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系统的传承机制来维护中国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求凸显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绚丽瑰宝,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源泉。两岸同胞同祖同宗、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始终是连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坚定两岸同胞振兴中华共同信念,是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有效途径。两岸一家亲,文化心连心。两岸同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亲情,有利于促进两岸同胞感情。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著名讲话中指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这里明确提出了中华文化是“精神纽带”的科学概念,深刻阐明了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着力强调了在实现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实践中要注重发挥这一有中国特色的“精神纽带”的作用,也为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指明了方向。 中华文化多元整合的特征促进了民族…  相似文献   

13.
唐风 《台声》2007,(3):82-84
中华民族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都在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笔者在与台湾同胞多年的交往中,接识了不少台湾作家,他们就是台湾同胞中弘扬中华文化的代表。以下就是李敖、龙应台、余光中等台湾作家的中华文化观。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是由多民族、多区域文化汇聚而成的一体多元的大文化。黄河流域的周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是构成华夏文化的两大源头。楚文化曾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 ,其精神内核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湘楚文化是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曾经深刻影响 2 0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要培育和构建新时代民族精神 ,就必须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提倡符合民情、富有特色的人文精神 ,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的精神成果 ,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自信自觉和自强,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对于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精神浸润下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反映。它所提供的价值体系和意义系统是任何社会不可或缺的,它对于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而造成的价值体系的瓦解、义利颠倒、道德滑坡等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启迪意义。当前,在我国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时期,当代大学生一群体主导价值观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疏离之势。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精神,也必将以其独特的智慧,积极地整合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精神境界,我们亟需在倾听中华文化精神且仁且智的教诲中,实现大学生价值观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最大重合,在回归中为社会主导价值观输入新鲜血液和增添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以"自强不息"的"向上"、"厚德载物"的"向善",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深度挖掘、阐释中华民族"向上"、"向善"的精神基因无论是对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加强青少年德育,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倪素香 《人民论坛》2023,(7):101-103
中华文明高度凝结和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宝库和精神动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及深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等,既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创新路径。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层次及其逻辑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文营 《岭南学刊》2009,(6):106-111
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和人文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世界观基础;君子人格追求及和谐社会理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追求;整体性思维及贵和尚中思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思维方式;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基本的行为方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现实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这四个层面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世界观是各层面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价值观追求和思维方式是相互贾通的;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受制约并反作用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各层面;爱国主义是渗透并影响中华民族精神各层面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20.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强大、富有、深厚并且牢牢扎根于大地的中华文化及民族精神。"多难兴邦",虽然未来的征程中仍会有艰难险阻,甚至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与磨难,但站立起来,富起来,正在强起来的中华民族,定能扭转乾坤,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书写中华民族灿烂发展的崭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