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每一起司法个案的公正处置,都能够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深深熔铸于公众的心中。 “我还要上诉。”日前,“上访妈妈”唐慧诉永州市劳教委案被一审驳回,走出法庭之后,她掩面而泣,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浙江杭州强奸冤案当事人张高平出狱后,表达了这样的心迹:我这十年吃尽了苦头,流干了眼泪,但是我的心没死。我始终坚信法律是公正的。  相似文献   

2.
梁向锋 《世纪桥》2008,(12):61-62
法治精神的弘扬必须做好以下两点:培养法治意识、观念和思维方法;在技术层面上培养法治化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法治精神的弘扬必须做好以下两点:培养法治意识、观念和思维方法;在技术层面上培养法治化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法治精神的弘扬必须做好以下两点:培养法治意识、观念和思维方法;在技术层面上培养法治化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建设的系列论述,特别是他当年建设"法治浙江"的众多做法和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不少内容在建设"法治中国"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相关论述中都得以充分体现。从建设"法治浙江"到建设"法治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  相似文献   

6.
法治社会建设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是依法治国发展的更高端、更深层次的要求。其内涵丰富,具体包含了对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的健全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法治建设主流观念表现为唯理主义建构观,其重视设计国家的法律制度而忽视总结提炼地方的法律实践.当前,各地方的法治举措频繁,“地方法治观”逐渐明晰.从“法治国家”到“法治地方”的观念转型,有益于在经验总结与反思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法学界对地方法治的研究已初具规模:在概念上,“地方法治”仍有争议;在地方法治必要性上,学术界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角度对其进行了论证;在地方法治的路径上,学术界对湖南、广东等省的地方法治经验进行了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8.
公民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精神得以形成和法治社会得以实现的关键.针对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困境,有必要寻求切实可行的培养途径,以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社会治理作为一系列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它是指政府及其他社会主体,为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转所采取的。社会治理是与我国的法治建设紧密联系的,其实质是现代法治精神指导下的社会治理活动,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在社会治理及其创新中必然要加强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0.
《意见》将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落实,明确了辽宁省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为辽宁省法治社会建设绘就了新蓝图。首先,《意见》强调,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有效推动全民守法。法律的重要性与核心性在于全社会存在对法律的敬畏,因此要实现法治社会建设,必须从全民的观念抓起。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需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回应了人民呼声和社会关切,必将有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四中全会强调法治社会是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重要任务,是构筑法治中国的重要基石。一、法治社会概念的丰富与发展2013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  相似文献   

12.
在转型期,由于社会管理方式保守、僵化,滞后于现实社会需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应在法治的总体框架内进行,并与法治建设形成良性互动。要注重培育人们的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科学立法,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以人为本,拓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合法渠道;维护司法权威,建立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强化管理,与立法、行政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3.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的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信法的基石是领导干部必须遵法、守法。当前领导干部法治信仰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严重阻碍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战略的有效实施,也严重地影响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更伤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公平正义向往的感情。认真研究探讨领导干部法治信仰缺失的原因及如何解决对于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基层矛盾,维护基层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实现中国人的"两个百年"的法治梦更具有基础性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国家法律还很不完备,党和国家把建构法律体系确立为法治建设优先考虑的目标。从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提出建立“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构想,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规划,建构法律体系被提升为国家法治建设重中之重的任务。经过30多年的持续努力,我们完成了很多国家需要一两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立法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但是,建构  相似文献   

15.
正"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做出系列重大部署。10月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做出系列重大部署。10月20日至23日,受到海内外高度关注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20日,受到海内外高度关注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把依法治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  相似文献   

16.
法治文化是推进法治建设的精神动力,是落实依法治国重要方略的内在要求。目前,由于法治文化建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为此,构建法治文化,推进法治建设,应强化宣传教育,树立法治信仰;加强文化立法,完善法律体系;积极厉行法治,形成法治风尚。  相似文献   

17.
《党员干部之友》2014,(11):11-11
正金秋十月,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我们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的17个年头中,法治,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不妨看看媒体最近报道的一组数据:"醉驾入刑"实施前的3年,全国平均每年因酒后驾驶导致交通事故死亡2500余人;实施后的3年,这一数据同比下降了39.3%。数据变化的背后,是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醉酒驾车被认定为犯罪;是3年来公安机关严格执法,查处醉驾22.2万余起,全国无一例醉驾案件被法院判决无罪。  相似文献   

18.
民因法而安康,国因法而兴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通过法治,确保全体人民对法律制度高度认同和向往、对法律至上坚定信奉和守护。法国思想家卢梭深刻指出,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相似文献   

19.
王保民 《唯实》2009,(6):63-67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工具,在规范人们行为、调控社会秩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法治是迄今人类社会所能建构的相对理想的一种制度安排。但是,法治也是一种存在诸多局限的制度文明,其是在推进法治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20.
沁彬 《先锋队》2014,(33):8-9
前不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大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全会公报中,“法治”一词出现了50余次,“依法治国”也是高频词。专家普遍认为,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17年之后,党的中央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无疑为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了新的路线图。中国走向法治国家的脚步越来越清晰,进程也必将加快。梳理这份被誉为“中国依法治国升级版方案”的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