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总论法律制度是法学的基本概念,但它的意义却很纷乱、模糊。一些论著把法律制度与法制、法系、法律体系等相关概念混淆起来,导致概念间的混乱。本文试图在完整、准确的描述法律制度的意义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我们可以把法律制度的意义归纳为三种:(一)法律制度是调整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泛称。这是具体、个体意义上的法律制度。《法学词典》(增订版)持这种解释,认为“法律制度是调整某一类社会关系或社会关系某一方面的法律规范的统称。”《牛津法律大辞典》“Legal institutions”词条指出:  相似文献   

2.
198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生效,公民、法人的版权权利得到正式确认。但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始终未颁布过版权法,时至今日,对版权也未立法予以解释。究竟什么是版权呢?《法学词典》(增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解释说:“版权,法律上规定的某一单位或个人对某项著作物所享有的印刷出版和销售的权利。”回顾版权发生发展的历史,参照目前国际版权立法界的普遍理解,根据我国有关法律和规定,笔者不揣冒昧,对《法学词典》的这一解释提一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3.
关于拘留的种类,不少法律书籍(包括工具书)、刊物,如《法学词典(增订版)》(第489页)。《新编法学词典》(第541页)、《法律常识要览》(第58页)、《山东律师》(1988年第2期第48页)介绍说:在我国,拘留有刑事拘留、行  相似文献   

4.
案头上的《法学词典》(增订版),我是经常翻阅的。依我所见,无论是搞法学理论研究,还是法制宣传,抑或“普法”工作,这本由法学界各路专家、权威编写的工具书,是绝对不可少的。但不知怎么的,近来翻阅这本工具书,总感到它缺少了些什么,思前想后,不免有些疑惑。按照常理,词典中的词条一般应该是常见的、经常用到的,不说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却也应该基本上门类齐全、品种多样,使之容易查找,拥有最大的的信息量。然事实并非如此。我发现,有些应该而必须有的词条,在该词典中却根本找  相似文献   

5.
“法律规范”的定义,至今尚未统一。统编《法学基础理论》教材,就有两种论述。其一:法律规范是一种行为规则;其二:法律规范是一种行为规范。《法学词典》将法释为“行为规则(规范)的总和”,也混用“行为规则”与“行为规范”两个概念。笔者认为这是  相似文献   

6.
何宪 《中国司法》2009,(8):71-74
提存是我国《公证法》中规定的“公证机构可以办理”的一项事务。 何为提存?《法学词典》(1980年第1版)中的提存词条是这样定义的,“为解除债务责任而将应给付的标的物寄托交于法定的提存所(法院或公证机构等)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论土地征用的法律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土地征用的法律内涵黄明耀关于土地征用的法律概念;在我国法学界已有多种阐释,扼举三者如下:1.《法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三版)谓征用为“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将集体或个人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收为公用的措施”,认为征用土地是“国家按规定将集体...  相似文献   

8.
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教授威廉·C·琼斯于去年底给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寄来一封信,并附来一篇文章。文中对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80年6月出版的《法学词典》作了评述。现摘译如下: 中国的这本《法学词典》,就我所知,是“文化大革命”以来所出版的第一本最有特殊意义的法学书籍,也是解放后少数重要法律著作之一。因此,这是我们极为难得的一个机会,可以对当前中国人打算建立他们心目中的法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概念。从《词典》的内容和结构来看,它对法律所表达的很多观点是十分明确的。  相似文献   

9.
<正> 无论是涉及整个法律领域的综合性法律词典,还是专指某一法律学科的专门词典,都与综合性的语文词典有着明显的区别。语文词典提供拼写、读音、释义和用法,有的还提供派生词、词源、同义词和反义词、缩写、方言俚语等有关方面的知识,实用范围不受限制。而法律词典只是提供法律术语以及与法律有关的词条,提供法律术语的释义和司法解释,词条的使用方法以及有关法学  相似文献   

10.
“法律效力”、“法的效力”或者“法律的效力”这些词,在法学中是指同一概念。在各种法学论著和法学辞书中,这个概念被定义为“法律的生效范围”,如《法学词典》该条目的解释是:“指法律生效的范围,分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这种解释包含了两个基本的要素,即规范性法律文件和法律的适用过程,所指的仅是该法规适用于什么时间、地点和对什么人适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 一机制和法律机制的一般涵义“机制”为一外来语,它的最初涵义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的原理。根据人们在不同场合使用机制概念的情形,我以为机制是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的最佳目标而设计的一个“运行系统”,它是现代“系统论”在文明社会中的具体运用。那么什么是“法律机制”呢?目前我国一本较有权威的《法学词典》认为,“法律机制是从法律规范形成、  相似文献   

12.
《元照英美法词典》〔1〕是法律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的新书。该词典以“自19世纪以来的英美法词典、百科全书、判例集、法律汇编、各部门法学专著等作为基础资源,并旁及加、澳、新等国法律辞书及其法律与法学专著,综合编纂。”〔2〕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编译者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3.
周小凡 《法学》2024,(1):35-46
概念法学为“科学的”法典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路径。一方面,其法典化立法结果影响到近代欧洲乃至世界私法学的成长,另一方面,其法典化实践经验也为此后的法典编纂与法律实施提供了优化思路。在概念法学之“科学的”法典化路径上,18、19世纪理性自然法思潮至历史法学派对科学体系的追求成为法典化科学方法之滥觞;萨维尼、普赫塔、耶林和温德沙伊德等传统“概念法学”者完成的潘德克顿法学建构成为1900年《德国民法典》的创新之本。法典化并非静止的立法过程,其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所引发的针对概念法学的激烈学术争论提供了法典化成效的评价依据。梳理论证概念法学“科学的”法典化历程,提炼其对于建构和谐的法典结构体系、孕育法律进化理念以及充分发挥法学家建构功用之经验,有利于发挥概念法学关注体系性、融贯性等天然优势,为我国稳健的法典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 司法实践中常发现一些起诉书在交待案件来源时使用“侦讯终结”、“预审终结”、“调查落实”等词语。例如:“上列被告盗窃一案,已由××县公安局侦讯终结,一九八三年二月五日移送本院起诉……”;“被告王德胜杀人一案业经××县公安局预审终结,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日移送本院起诉……”;“上列被告贪污一案,经我院调查落实,查明犯罪事实如下。”笔者认为上述用语是欠准确的。 1.“侦讯”不是汉语固有词汇,翻遍《法学词典》及《现代汉语词典》均查不到“侦讯”的词条,显然系生造之词。根据它的词意形式,笔者推测大概是“侦查”、  相似文献   

15.
<正> 黎青在《法学研究》1989年第6期《论马克思主义法学》一文中提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同马克思主义法学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别。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规律的最基本的观点和理论。而马克思主义法学则是一个包括有理论法学,历史法学、部门法学,应用法学与边缘法学在内的宏大的体系。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在整个宏大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体系中是处于核心的、指导的地位,是它的灵魂,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内容。但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正> 董康《我国法律教育史话》,东吴法学院《法学杂志》,第7卷,第3~6期。徐道邻,“中国唐宋时代的法律教育”,“宋朝的法律考试”,均载徐道邻《中国法制史论集》,台湾志文出版社,1975年初版。张伟仁《清代的法学教育》,《台湾大学法学论丛》,1988年,第18卷,第1~2期。叶龙彦《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1905—1919》,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学院史学研究所未出版的博士论文,1974年,417页,16开。李新成《清末民初的法律教育》,北京大学法律系未出版的硕士论文,1993年,89页,16开。沈天水《中国古代法律教育初探》,《法学》,1984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7.
“公民”概念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公民”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人身关系方面的法律上的必然表现和反映。凡涉及到有关“公民”的问题,如公民权利、公民义务、公民意识、公民素质、公民行为、公民结构,乃至于公民与国家关系、国家与公民关系等等,无一不对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公民”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意义重大,有必要首先对“公民”这一概念予以探讨。目前,国内各种辞书、教科书对“公民”概念的解释,值得商榷。《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称:“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法学词典(增订本)》称:“公民,通常指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宪  相似文献   

18.
优士丁尼《法学阶梯》是以盖尤斯《法学阶梯》为蓝本进行编纂的,在国法大全中,《法学阶梯》是体系性最强的编纂成果,其采用了罗马化的希腊技术对法律材料进行组织,无论从总体架构上还是概念的构建上都较为系统。“盗窃”专题编纂体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堪称优士丁尼《法学阶梯》各专题中的典范,从罗马法学家的方法论入手对《法学阶梯》“盗窃”专题编纂的内部逻辑进行考察,是一种检视罗马法文本的恰当视角,能够使我们避免陷入以今喻古的误会,并提供了合格的文本理解范例。  相似文献   

19.
生命法是生命法学的最基本概念。首当其冲 ,研究生命法学必须首先论述生命法之定义 ,否则 ,必将“盲人摸象”各言其是 ,使生命法学研究陷于混乱。   生命法概念的提出邓公平同志最早提出了“生命法”与“生命法学”这两个概念。在他主编的《医药卫生法学》一书【1】中 ,他写有“现代科学技术与生命立法”一章 ,其中第二节为“生命法的原则” ,第三节为“生命法的若干进展”。他指出 :“至今为止 ,有关生命科学的法律问题 ,人们总是把它纳入伦理的范畴。看来 ,这样的研究模式需要转变 ,因为它模糊了伦理与法律的界限 ,从而削弱了法律的权威…  相似文献   

20.
<正> 法律出版社2003年5月初版的《元照英美法词典》,颇受欢迎,以之为堪与Black’s法律词典媲美——盖据传该词典乃以Blak’s所编的Law Dictionary(6th Edition)为蓝本者也。 我为形势所逼,趁今夏濡暑,名副其实地汗流浃背、赤膊上阵,以六尺耄耋之躯勉为其难,现就初步浏览所得,试为之勘误补遗,以求正于大方也。 一、6版Black’s漏了“regulations”一目(但有"regulation"一目而已),《元照》亦步其后尘。然今之英美法词典中,“regulations"一语非但没漏,且有单独自成一目者,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