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公涛 《求索》2010,(6):214-216
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于1934年由西班牙批评家奥尼斯在马德里出版的《西班牙及西属亚美利加诗选》中首先提出,他在这部诗选中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变。接着著名美国学者哈桑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即不确定性、非合法化、无深度化等。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的欧美文坛有较大的影响。而荷兰学者杜威将"新小说"派看作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我们认为,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看,"新小说"的不确定性、非中心化、文本的开放性和从历时走向共时等特点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特质有明确的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已经渗入到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之中 ,对新潮小说的深刻影响突出地表现为 :消解深度模式即平面感 ,语言变成了能指的游戏。它构成了人文精神主体的失落 ,导致了思想、学术和文化上的失范  相似文献   

3.
高瑞春 《思想战线》2003,29(4):47-50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坚持现实主义主流话语的前提下,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也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表现出不确定性、消解中心、消解宏大叙事、玩弄文字技巧等后现代主义写作原则。  相似文献   

4.
刘小菠 《求索》2008,(10):173-175
先锋小说的再叙事是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审美倾向。它抛开了旧有叙事成规,提出了一套异于前人的叙事话语。再叙事的涵义从话语范畴扩大到意识形态。历史、社会、自然、人、死亡、宗教、价值尺度等重大问题通过再叙事也发生了移位。  相似文献   

5.
我国少数民族法律研究多数涉及法律语言的道德性指标,对厘清语言的不可通约性结构缺乏应有的探索意识。纵观19世纪法学成果,围绕语言与法律的语义思辨一直没有停止,那时候,人们经历的是一个满怀信心看待法律确定性的时代,20世纪后半期,却拉开了不确定性的研究帷幕。对现代实证主义法律思潮的语言形式抨击提出了质疑,主张树立后现代主义法律观,视少数民族法律语言为充满弹性、允许意旨模糊的流变组织,通过放弃语言通约性结构的"唯一解"立场,促使法律概念始终处于不止行的发展过程,用以适应多义性时代的法律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6.
韦雅莉 《前沿》2010,(6):33-35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流弊及畸变的一种反思,一种纠正趋向。与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不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把建设一个新世界作为其努力方向,它倡导的后现代科学观由于其特有的历史连贯性、有效性,从而试图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建起对话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谭君强 《思想战线》2004,30(5):106-109
在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尽管并不存在像现代主义跟现实主义之间那样的明显"断裂",但其间依然显示了独特性。后现代小说在叙事方面显示出如下特征:对作品的复制与多重复制,融合事实与虚构、现实与神话、原创与模仿,消解文学不同类别和体裁的界限,叙述主体的"本体论"运用与戏拟式变换,不可靠叙述者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8.
宋勇 《传承》2011,(9):62-63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这个理论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开始成为西方理论热点之一,80年代末传入我国,在学术领域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产生一定影响。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和影响,对于我们批判继承传统、实现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伊格尔顿在对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进行概念区分的基础上,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反总体性、反连续性、反阶级性等观点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批判: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共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坚持现代性的价值导向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审慎对待后现代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陆军 《传承》2011,(23):24-25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世界各国社会有着广泛影响。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的基本原理观察和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以期探寻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实质和趋向,解开人们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些困惑。  相似文献   

11.
彭琼 《求索》2005,(8):114-115
西方后现代主义本身还没有成形,但后现代主义思潮已经渗透管理学研究的领域,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方面使管理学产生了微妙的转变。本文结合教育管理实践,简述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最为时髦的学术理论思潮。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基本理论特点在于批判和解构现代性 ,并在彻底否定现代性的同时 ,凸现后现代社会的文化逻辑 ,从而实现对现代性的超越。30多年来 ,后现代主义已逐渐成为西方的文化主流 ,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思想、学术时尚、社会运动等等 ,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起源“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文学领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后现代主义开始在全世界范围蔓…  相似文献   

13.
从柏拉图的年代至今,人类历史几千年的恢弘与浩瀚中,没有哪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能像后现代主义一样激起大众如此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后现代浪潮的冲击下,那些穿着凡·高的“农民鞋”的边缘群体不再安于冷眼旁观者的角色,他们开始和着黑色幽默作家的诙谐,戏谑着传统经典的呆板与弱智,鼓噪着自己压抑变形的神经。从精英的神殿走进大众的调侃,后现代主义于内在的逻辑上规定了其大众性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文涛  李树德 《求索》2010,(5):102-103
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是西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它在试图超越现代西方哲学时彰显了自身的特点:反逻各斯中心主义、超越理性主义、反主体性和反人道主义等。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理论反省,它力图克服现代西方哲学的诸多缺陷,并最终导致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15.
王天桥 《理论月刊》2012,(10):67-71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先锋小说一直是批评界关注的热点,而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有所冷却。文章主要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先锋的出场与退场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既对当时读者的接受情况作了史学意义上的梳理,同时也阐发了出现此种局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通过读者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力量对比的变化,对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那段跌宕起伏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打破同一性,击碎神圣性,消解整体性,反对理性主义、中心主义和传统主义,以恶搞调侃和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一切.后现代主义消解了生命严肃性和神圣感,把感官刺激、肉体需要和奢侈享受作为人生追求目标,对主流价值观念构成严重冲击.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价值追求日趋世俗化和功利化,理想信念逐渐变得模糊甚至发生动摇,丧失了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导致戏谑庄严、躲避崇高、褒扬庸俗、膨胀自我等虚无主义四处蔓延.  相似文献   

17.
从作为一门隶属于逻辑学的技艺学开始,到今天发展为主流的哲学解释学;从规定如何解释特定文本的具体方法,到今天完成解释学的"哥白尼革命";从局部解释的技艺和规则的汇集,经过方法论的普遍化和科学化,到对理解元理论问题的本体论变革,解释学最终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从后现代的观点看,认识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消亡。那种认为传统理性是人类知识的牢固基础,并试图证明它超越人类局限并与它所指的现实相符的努力,在后现代语境下不过是美丽的谎言。传统认识论要求的清晰、准确和完整在人文领域被证明是空想。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认识论是一个需要解构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者表面上拒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政治意识形态,实质上却重新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后现代意识形态,成为掩盖晚期资本主义现实矛盾、合法化全球资本主义现状的理论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应该认清后现代主义对意识形态批判的真实本质,识别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解构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19.
曹华  胡莎 《理论月刊》2002,(8):98-99
本文从电视的符号、后现代叙事风格、主体概念以及政治学与电视的关系等方面对后现代电视理论进行了解读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论电视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永然 《青年探索》2003,20(5):56-58
本文主要论述了当代电视与后现代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先从解释后现代主义入手,并分析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论述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电视所表现出来的征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