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忠厚 《学习月刊》2009,(22):42-4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具有十分明显的封建大一统格局和专制主义色彩。但这并不否定,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变异的社会政治环境迫使其发生一种负向运动和背向调节,形成曲线发展,从而表现出一种中国古代人本主义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2.
<正>“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毛泽东熟稔中国历史,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留有诸多评批。其中,被明代思想家李贽喻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不仅是毛泽东诗词歌咏最多的古代帝王,也是毛泽东评批次数最多的古代帝王。对于这样一位在历史上存在争议的中国古代第一位封建君主,毛泽东有着怎样独特的见解与评价呢?一、肯定功绩:“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毛泽东评价秦始皇的总体态度是“一分为二”。1975年,当时在毛泽东身边为他读书的芦荻曾就秦代政治史和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请教毛泽东,毛泽东明确表示:  相似文献   

3.
提起“第三者”,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插足别人家庭,导致夫妻离异、家庭破裂的不道德小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插足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挑拨离间、制造隔阂的“第三者”。不少原本结构优化,富有战斗力、凝聚力的领导集体,因这类“第三者”的离间而酿成“窝里斗”的局面;一些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的同志,因这类“第  相似文献   

4.
崔斌 《理论学刊》2006,(3):112-113
王国维的美育思想,立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社会与人的存在现实,标举出美育培养“完全之人物”这一时代的宏大使命。这既与中国古老的实用理性相合,又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学术关怀的价值取向。在这一价值导向之下,王国维探讨了“去毒”与“嗜好”两个问题,揭示出美育之得以发生的生理学与心理学机制,结合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科学性,建立起一种体系严谨的美育理论。一、“去毒”:美育的生理学基础王国维认为,人生的基础是人有欲望,欲望如能满足,则人生为幸福人生。但是,“今日”之中国国民,精神上极为空虚,这种空虚没有好的东西比如文学艺术去填…  相似文献   

5.
梁柱 《党员文摘》2008,(3):12-12
“官国”(“官国”传统是中国长期封建专制政治形成的“官本位”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特征是“人治”而非“法治”,官僚享有超越法律的种种特权——本刊注)的特权思想在中国具有很深厚的历史土壤,从古代一直到民国都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及其创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告别特权思想、特权作风、特权享受等“官围”遗产的历史起点,其代表人物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相似文献   

6.
肖霞 《理论学刊》2002,(3):114-116
日本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她承传于中国文化,却又深深植根于日本社会,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本文从儒家“家”文化的遗传与变异——日本的“家户”观念入手,试图对现代日本社会企业集团意识的由来、表现及其对日本社会发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担任过中国科学技术界的一些领导职务.受这些身份的影响,他在20世纪50年代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大量的“科技”理念和意象.以往,学界对这类科学诗关注不足,偶尔的研究也往往只注意这类诗的“政治性”内容.事实上,除政治身份之外,郭沫若还具有“公共人物”的身份,从这一视角切入,可以重新考察郭沫若这时期的诗歌创作,亦可获得相对丰富的理论阐释和新的意义挖掘.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市居委会的建立与发展我国古代历朝许多政治家和学者都十分重视基层和基层组织建设,把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础和长治久安的起点。春秋管仲指出:择其贤民,使为里居。唐朝柳宗元说过,天下之治,始于里晋。这些立论,说明了古代对基层社会的重视。保甲制度产生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封建统治者利用封建家族制度和伦理观念建立基层行政机构,进行统治的一种社会管理制度,“为共同担保,共同责任”,其作用“可为增进地方行政体系整肃之方,故其目的,将使无一家无一人不得其治焉”*它的本质特征是以“户”即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9.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历史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毫无疑问,儒家的德治是同人治联系在一起的。今天的“以德治国”和古代的德治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一,古代的儒家的德治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上,是人治的一种具体实施形式,而“以德治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社会主义法治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张玉存 《理论学刊》2002,3(6):113-115
人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作为个体而存在 ,另一方面又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而存在 ,因此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就成为人生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利益面前 ,是倾向个人主义还是倾向集体主义 ,这是区分人们思想道德类型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是进行道德评判的重要标准。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 ,人们都曾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亦即“为公”与“为私”的问题上作出过自己的回答。当前 ,在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大背景下 ,比较一下中国传统道德中初具形态的“为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集体观之间的异同 ,对正确认识道德建设的历史继承性 ,进一步提高道德…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传统的国家,皇帝之多堪称世界之最,“皇帝情结”也渊远流长。就说当下影视作品对皇帝的情有独钟便令人刮目。什么秦始皇、武则天、唐明皇、康熙、雍正、乾隆,一拨儿早已尘封的人物在黄金强档时间被隆重推出,闪亮荧屏,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火爆得很。我们的荧屏不是不能出现历史人物,文艺作品也不是不能表现古代皇帝。现在毕竟是打破了僵化思想、搞改革开放的年代了,文艺创作理当遵循百花齐放的方针,为广大群众提供优秀的丰富多彩的作品,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能再像“文革”期间那样,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从"刚性"走向"渗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斌 《求实》2004,(1):24-26
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对劳动力市场结构有较强的解析力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已经从“刚性块状”二元分割式结构过渡到“渗透性”二元分割结构。但是社会转型过程中 ,教育、收入、声望和权力等“自致因素”有“先赋”化倾向 ,同时传统的身份“刚性”作用继续存在 ,中国社会结构总体上仍然是二元分割状况 ,不过 ,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已经从“刚性二元分割”过渡到了“渗透性二元分割”。  相似文献   

13.
<正>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俊秀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发表《当前值得注意的六大社会心态问题和倾向》一文,文章提出: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来说,社会心态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相当的动态性,又因为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冲撞而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当前,需要特别注意我国社会心态中的一些问题和倾向:一是多层次、高标准的民众需求挑战民生工作;二是社会不  相似文献   

14.
对农工商关系的论争,始于中国古代思想界的本末之辨。在古代思想家眼中,“本”是指自然经济下的农业,“末”则是指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独立的工商业。从这种概念的界定上,已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患想家们对农工商关系的一般看法。尽管在古代“重本(农)抑末(工商)”思想主旋律中也有一些“反抑末”的不和谐声音出现,但终究未能突破封建经济思想的蕃篱。无论如何论争,都是以促进自然经济发展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涛  史海威 《理论学刊》2006,4(11):101-103
《贺新郎·读史》是毛泽东的一篇重要词作,它反映了毛泽东丰富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上,毛泽东经历了一个由倾向于“西周封建论”到认同和支持“战国封建论”的变化过程。对于中国上古史上的“三皇五帝”等问题,毛泽东也有所关注和思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引着新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亲亲相隐在中国古代作为体现儒家思想、维护封建家长制的一项法律制度 ,在新中国已作为封建糟粕被摒弃。但以现代法治社会的眼光审视 ,其对社会最基本的人伦血缘关系的承认与关怀 ,无不闪耀着现代法治的理性光芒 ,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其在建国后的命运与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法治的国家主义分不开 ,前瞻其在中国未来之命运 ,在刑事立法中应占有一席之地 ,并表现为一定的亲属间相互享有作证割免特权 ,且必须对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吕颖 《理论学刊》2006,(12):121-123
“兴会”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最独特且最难界定的范畴之一。本文从古代诗学发展史的角度踏勘了“兴会”丰富意蕴的发育过程,从中西诗学比较的向度展示了中国古代诗学的特点,从多维视阈审视了“兴会”适用的不同话语场域。“兴会”这一诗学范畴承传关系的现代性演进,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无疑值得探究与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一、“大同主义”与平均主义摆脱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奴役,争取公平、和谐、富裕、自由的生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中国,人们很早就开始并一直进行着“消灭所有一切剥削”的理想社会的探索。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代表人物,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提出了纷繁多彩的理想蓝图。“有的是所谓‘人道主义原则的特殊表现’,有的是所谓异端的乌托邦社会思想,有的实际上是使‘财产普遍化’的平均主义思想,更有的类似近代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这些理想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社会理想的最初的“科学研究纲领”。“大同”理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理想观念的集大成者,它与人类所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是基本一致的。这种理想境  相似文献   

19.
封建专制制度已经在现代启蒙思想潮流的冲击下百孔千疮,但它的深远影响却不容低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专制的幽灵仍然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并常常与所谓“现代意识”混杂在一起。我想,如果连一些十分优秀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这些人常常是启蒙的先驱和灵魂)在政治上反封建的同时,在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专制的倾向,那普通人生活中因专制的恶习引发的问题之严重就可想而知了。鲁迅是启蒙思想家,但在家庭生活中,他偶尔也会表现出“大男子主义”。在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一书中,就记录着鲁迅曾经反…  相似文献   

20.
袁文良 《党课》2013,(19):76-76
中国古代封建帝千为彰显其“仁德行政”,常以“施恩”为名大赦天下。有时是赦免释放一些轻罪的犯人,有时是大赦到底,连死刑犯也免罪释放。但纵观封建帝王“大赦天下”的史实,就会发现每次的“大赦天下”,都未曾赦免贪官污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