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革命时期,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国民会议运动。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共同号召下掀起的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在历史上有过重大意义。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最早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2.
75年前的4月1925年4月16日,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有200多人,代表着20多个省、120多个地方的国民会议促成会(按:国民会议运动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倡议发起的一次重要的政治斗争。1923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对于时局之主张》中,首次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反对军伐之主张。1924年11月再次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制定宪法,争取建立民主共和国。共产党的“主张“得到全国各界响应,各地先后成立了国民会议促成会,形成了反对军伐的民主运动)。  相似文献   

3.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召集国民会议,依靠工农商学各界来解决中国政治问题的主张。以后这个主张为孙中山所代表的国民党左派及全国各界人民群众所接受,在全国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国民会议运动。在整个大革命时期,中共始终坚持国民会议的主张,国民会议运动的内容也随着革命的进程而不断深化。北伐战争开始后,国民会议已从宣传的口号转变成行动的口号,中共号召人民起来,进行省民会议、县民会议、市民会议、乡民会议,实行民选省、县、市、乡各级政权。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以革命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封建军阀政权,召开市…  相似文献   

4.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都提出了“国民会议”主张,两党的“国民会议”主张既有一致的方面,又有不一致的方面。从总体上看,一致的方面是主要的,这是国共两党能够合作领导国民会议运动的基础和前提,是国共两党合作关系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一致的方面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却与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矛盾和斗争有密切关系,也对国民会议运动及大革命的失败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国共两党的“国民会议”主张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全面认识大革命时期国共关系,深入探讨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关于国民会议运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国民会议运动的研究取得不少新进展,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笔者在此对国民会议运动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请史学界同仁们指正。 一、中国共产党“国民会议”主张是在继承辛亥 革命后民主运动主张的基础上提出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会议”主张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先于1923年2月和6月提出的,但笔者在研读中华民国史时发现,这并不是“国民会议”主张的最早提出。要探究“国  相似文献   

6.
共产国际与陈独秀的“退出国民党”主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国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要求中共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后来国共两党的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继续党内合作对中国共产党已十分不利,陈独秀因此而四、五次提出"退出国民党"的主张,均遭共产国际的严词拒绝,使这一主张一直未能实施.中国大革命失败原因很多,"退出国民党"的主张一直未能实施应该说也是其中原因之一.种种史料表明,对于大革命的失败,共产国际是应承担主要责任的.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如下史实:北方国民会议运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一场公开的合法的民众政治运动,李大钊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积极投入到这场运动中去,直接领导了促进国共合作和组织国民会议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8.
左与右原本是方位名词。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夕,国王召开了三级会议。会议上,属封建势力的第一等级僧侣和第二等级贵族的代表坐在右边,反封建的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坐在左边。在大革命期间的国民会议中,主张君主立宪的保皇派及害怕革命的保守派坐在右边,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激进派、革命派坐在左边。由此有了右翼、左翼,右派、左派的说法。后来,左派逐渐就成了一切激进派、革命派的代名词。而右派就成了一切保守派、反动派的代名词,并且由法国逐渐推及世界。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由于其主张阶级斗争、暴力革命,主张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自然也被称为激进派、革命派、左派。后来,在国际共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于1923年7月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北京之国会已成为封建军阀的傀儡,国民已否认其代表资格,只有国民会议才能真正代表国民,才能制定出宪法,才能建立新的政府统一中国。”[1](P178)该主张逐渐为孙中山所代表的革命民主派和各界人民广泛接受,并在1925年春发展成规模巨大的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10.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是孙中山先生的一句名言,被大革命时期一度风行闽疆的《福建新农民》刊物封面所引用。扉页上另印有孙中山先生的遗嘱:“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仍须依照余所著之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  相似文献   

11.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处在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大未能也不可能挽救大革命的失败,但它揭开了党内批判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序幕,探讨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一些正确原则,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共产党实现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在政治、思想、组织上作了一定的铺垫和准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设想的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权独裁制国家──论大革命后期党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探索于风政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未来社会形态的漫长历程中曾多次转变过自己的主张。第一次转变发生在党的“二大”,从建党初期主张立即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退而把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对于支部建设理论的早期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自身的实践经验,从成立之日起,就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建党初期和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支部建设理论的早期探索时期。在这一时期,党提出了许多的重要思想和主张,为支部建设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西湖会议是大革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陈独秀政治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这次会议,使陈独秀等中共领导人放弃了之前反对国共合作的主张,转而同意实行国共合作。大革命最后的结局,是否是成也此,败也此?历史需要我们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江西是全国最为重要的革命中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的大本营和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包括开展金融建设。一、中央苏区红色金融的艰难探索在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开展工农运动,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自己的金融主张,并积极付诸实践。例如,通过设立"农民银行"等  相似文献   

16.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创造,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全新的革命意识形态,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义理论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看法,探索了新民主义理论表达的基本方式,创造出了剖析了“革命”的话语结构.  相似文献   

17.
王光银 《党史文苑》2006,2(10):11-14,67
本文认为共产国际对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军事理论的探索、军事人才的培养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积累诸方面有着重大影响,从短期看它直接影响着党在大革命时期军事运动的政策走向,从长远来看它对中国共产党最终独立地创建人民军队,走上武装革命的道路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崔莹  刘宏 《党史纵横》2001,(1):12-13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进入了最艰苦的斗争年代.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彻底放弃了孙中山反帝、联俄的主张,代之以亲帝、反苏的外交政策.在英、美等帝国主义扶持下,开始实行反共反人民的独裁统治.它以法律、行政、特务等手段残酷地镇压任何革命活动,集中一切反革命势力向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人民进攻.中国革命到了严峻的关头.  相似文献   

19.
金宕莳 《求贤》2009,(6):38-39
1924年冬至1925年春,在中国共产党发动领导和国共两党共同推动下,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呼吁召开国民会议,反对军阀专制统治的国民会议运动。中共天津地委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以欢迎孙中山北上为契机,及时发展党团员和社会各界群众积极投入这场革命运动,并在推动整个运动的健康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没有立即放弃国民党这面旗帜:八一南昌起义仍打国民党的旗帜;八七会议还认为"要与国民党左派联合";1927年8月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决议案》也仍主张打"左派围民党"的旗帜.至9月19日,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才明确改"左派国民党"的口号为建立苏维埃.11月,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决议再次强调放弃国民党的旗帜,应打出苏维埃的旗帜.12月,中央针对包括福建在内的一些省份的党组织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