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伴随着我国急剧的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治理危机和国家中心治理失效问题频频出现,任何单个治理机制都无法应对社会转型的挑战。国家——市场——社会研究视角的提出带来了研究视角的转换,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国家主义"研究传统。通过重构国家、市场、社会的关系,实现政社互动、政企互联、企社互融和多元互动,可以重塑社会治理结构,有效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乡村文化治理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寻求乡村文化治理的路径,需要挖掘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当代价值,关注植根于乡土社会的乡村文化,分析乡村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协同治理理论和文化生态系统理论为乡村文化协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主要表现为治理目标的协同,治理内容的协同,治理主体的协同与治理路径的协同。  相似文献   

3.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极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新命题,亟待学界对其进行理论阐释,并用以指导实践。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体系现代化。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融合“结构―主体”二元视角,主张从不同层次的结构要素出发考察社会结构,这为我们理解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构建提供重要启发。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包括横向的系统结构和纵向的层次结构及两者的有机统一,在整个体系中,“人”是核心要素。结合社会结构理论的方法论意涵,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要遵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三重维度,朝着“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4.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极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新命题,亟待学界对其进行理论阐释,并用以指导实践。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体系现代化。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融合“结构―主体”二元视角,主张从不同层次的结构要素出发考察社会结构,这为我们理解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构建提供重要启发。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包括横向的系统结构和纵向的层次结构及两者的有机统一,在整个体系中,“人”是核心要素。结合社会结构理论的方法论意涵,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要遵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三重维度,朝着“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社会结构内在矛盾的科学揭示,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破解了社会结构之谜,也有力地回应了西方学者的种种非难。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学理分析和实践运用,要注意社会结构的系统性、时代性和具体性,唯此才能找到该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黄博 《求实》2022,(1):81-92
不同于主要依托村民自治制度展开的传统村治形式,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方式具有更为丰富的构成要素与更为深刻的价值意蕴。乡村"三治融合"体现了基层民主力量、规范力量与柔性力量的融合,其实践过程即乡村自治能力、法治能力与德治能力的提升过程,其诉求指向涉及参与均衡、权威转化和乡贤培育。从乡村自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推进村民公共参与的均衡化;从乡村法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驱动精英权威向制度权威的转化;从乡村德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挖掘传统乡贤文化精髓并培育新乡贤群体。以上三个通道的打开,可以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三维解读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是青年马克思解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常用术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从哲学维度阐发了以社会至上为价值取向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深刻考察,从经济维度诠释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异化本质;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从历史维度得出了市民社会是整个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的科学结论。今天,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们恢复人的社会主体意识、倡导社会自治,从而推进我国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唯物史观的创立人,马克思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社会历史哲学的飞跃。唯物史观的创立,也为社会结构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和基本观点,唯物史观的每一步推进都促使社会结构理论随之完善。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从萌芽到成熟的路线图清晰地展示了其与唯物史观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关系。具体而言,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凸显了唯物史观中的实践思维和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时间饥荒的加速变革社会,马克思时间哲学的耀眼光芒愈发凸显。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文本解析可知,马克思将现代社会时间表述为一种与历史特殊性的社会存在相关联的二元辩证时间体系,并由此建构了现代资本文明的“社会—时间”分析框架:资本的时间机制与个体的时间机制、资本内部的劳动时间与流通时间、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以及劳动时间本身的质与量之间的对立统一。这一理论对审视当代人的“时间困境”具有重要的启示:基于社会历史的现实性来理解时间,把时间概念从抽象一般中解放出来,摆脱作为价值衡量标准的时间对人的束缚,进而敞开自由的可能性路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展开社会批判、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该理论展开了进一步的阐释和推进。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在与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作斗争、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新现象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社会结构思想,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唯物史观基础的捍卫和对该理论思想成果的巩固上,尤其是凸显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复杂关系和对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和起源的深度挖掘。然而,第二国际理论家们也存在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进行简单化理解的严重局限。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正是一切政府和社会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伴随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来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社会公正问题已成为我国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针对社会公正问题,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从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不平等现象、社会公平本身,以及化解社会矛盾的角度去研究的。事实上,社会公正问题既是社会分配和经济平等的问题,又属于社会治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吴向鹏 《探索》2008,2(1):137-142
马克思的企业理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企业的内在规律,将企业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生产的微观载体,研究了资本主义企业起源、规模发展和治理结构,给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完整图景.  相似文献   

13.
社会形态问题的讨论一直采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一关键的隐喻,但仅仅这样的建筑模型是无法说明上层对基础所存在的"反作用"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疑问和思考,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历史隐喻为"有机体",他强调社会是由不同要素和组成部分按一定的结构和层次有序地排列起来的,并且是能够自我发展的统一体。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提出和展开为历史过程的简单介绍,以及对其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特征的具体阐述,来揭示社会有机体在马克思社会学说和唯物史观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理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立场出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压迫性作了深刻的批判.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压迫性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集中体现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和压迫;资本主义政治国家的压迫性在于其维护的是资本的利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以物为本的价值取向,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16.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认为,东方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使其由理论变成了实践;毛泽东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运用并发展了这一理论,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批判市民社会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秩序运作模式的市民社会思想出现于17世纪末和18世纪的欧洲社会思想的重要和激进的转向之中。 (1)洛克、孟德斯鸠、黑格尔等近代思想家们围绕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形成了丰富的市民社会思想。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 ,在对前人思想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以社会本位观为核心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认为 ,市民社会代表实在的私人利益 ,政治国家是实现市民社会要求的手段。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考察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基本立场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市民社会的经济实质 ;从市民社会内部寻找克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是以国家、市民社会和人民为治理主体,在遵循人民主权、社会公仆、议行合一、廉价政府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治理的监督、利益关系的协调、公共服务的提供,来满足人民的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需要,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吸收了以往哲学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以生产方式为基础对社会有机体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具有其自身的逻辑构成和本质特征。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仍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方社会结构理论无法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社会演替进程,因而对社会结构的认识和把握缺乏科学性。马克思对其超越体现在具有科学性上:实现了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既阐明了社会结构的客观性,也强调了社会结构的主观因素;强调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推动着社会结构依次演替,使其呈现出客观规律性。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思想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