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会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直接物质损失,所以,在公诉刑事案件中,附带民事诉讼则不可避免。由于被告人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具有双重地位,司法实践中被告人的民事诉讼权利和民事实体权利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通过加强立法和严肃执法等措施,保护被告人的民事权利,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赔偿即刑事损害赔偿,就是人民法院按照犯罪行为及其所造成被害人经济损失的大小,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判处犯罪人对被害人予以一定经济赔偿的制度。我国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请求赔偿的范围,不仅涉及到损害的种类,而且涉及  相似文献   

3.
刑事附带民率诉讼的刑事量刑是指人民法院依照刑法的规定对犯罪人裁量决定刑罚的一种审判活动。 由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还直接给他人造成了财产上的损失,因而仅仅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是不够的,还必须追究共民事责任,这样才能弥补其犯罪行为给被害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从而维护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刑事诉讼与附带民事诉讼存在差异,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的物质损失附带于刑事诉讼加以解决,不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无法更好地保证案件质量,无法充分保护私权,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也不利于司法正义的实现,因此附带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有分离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修改的建议潘凌宇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笔者认为,在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实践中,存在不少分岐,皆因本条规定片面、不完善的缺陷造成。存在分...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在司法实践中,依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害人数量不少,然而获得实际赔偿的比例却不高。由于受到被告人赔偿能力的限制,有的被害人获得的金额极小,与其所受的巨大损失形成强烈反差。有的被害人甚至是空持判决书,实际分文未获,这种情况在群死群伤的恶性案件中尤为突出。因此,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与《刑诉法》第77条的立法精神并不矛盾。 首先,《刑诉法》第77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从条文上看,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诉请范围仅限于“物质损失”,而不包括“精神损失”。但应该看到该条规定中运用了“有权提起”四个字,即该条规定属于授权性规范,不是限制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因此,该条规定并未将精神损害赔偿之诉排除在外,在精神损害赔偿作为一种民事赔偿责任形式得到法律的确认后,将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请求…  相似文献   

8.
确立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诉讼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刑法和刑诉法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限制在"物质损失"、"经济损失"范围内是立法的一项缺陷.确立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诉讼制度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侵犯了被害人人格、健康、生命等权利,造成非财产损害时应当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责任方式均可适用,且应当适用酌情赔偿原则.  相似文献   

9.
附带民事诉讼并非纯粹意义上的民事诉讼.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基于被告人的同一犯罪行为既违反刑法规范又违反民法规范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诉讼,由于被告人实体责任的竟合而导致了诉讼程序的合并.这种特殊的民事诉讼由于其存在于刑事诉讼当中,因而必须把它放在刑事诉讼这一背景或环境下来予以考察.这种考察的结论只能是附带民事诉讼不宜进行庭前调解,应予后置.  相似文献   

10.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构成条件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得以产生的前提,刑事诉讼的存在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性条件。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出附带民事诉讼必须具备三个实质性条件:一是被告人的行为被指控为犯罪行为,二是民事损害的存在,三是民事损害的结果与被指控的犯罪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按照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逃,诉讼便处于中止状态,而且这种中止极可能是永远的,即诉讼的终止。这就意味着刑事被害人的民事求偿权无法实现,被害人在承受犯罪行为给其造成的精神痛苦的同时还要承受物质损失。因此,我国刑事诉讼法有必要引入民事缺席审判制度,赋予被害人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到案时提起独立的民事诉讼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关于附带民事诉讼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刑民结合的一项重要制度 ,是遭受犯罪行为而受到损害的被害人维护自己合法民事权益的一种重要途径 ,但由于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立法相对简单、薄弱 ,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文章论述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范围 ,特别提及的是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应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 ,以及诉讼中诸如是否交纳诉讼费、提起的期限、诉讼时效的计算、被告人是否有权提出民事反诉等程序性问题 ,并就上述问题提出了思考意见和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关于刑事附带民事立法的思考许东元一、问题及原因目前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并且具有普遍性。(一)对被告人给国家、集体财产造成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很少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损害单位.也很少提出此项要求.此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在实践中已经提出;理论上对此问题的看法也不尽一致,对此问题很有必要进行研究。以使理论上有个较好的共识,实践中有个一致的标准。 在很长时间的司法实践中,精神损害赔偿一直被拒之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大门之外。其理由是因为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把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范围仅限于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这显然是对法律体系理解上的不完整,是与立法本意相悖的。因而  相似文献   

1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是一项解决与犯罪行为相关联的民事责任的诉讼制度。因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审判实践中往往出现诉讼主体、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原则、赔偿范围、赔偿标准、法律适用及其原则等方面的问题。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必须坚持最大限度补偿被害人原则、适当考虑被告人赔偿能力原则、追究共同致害人以切实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原则和先刑后民原则,从保护被害人权益的角度出发,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6.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后,刑事诉讼程序即告终止。但这种处理方式将会导致一系列难以解决的后续问题。被追诉人死亡后,如果其犯罪行为牵涉到财产刑或者资格刑的,仍有继续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之进行缺席判决的必要,毕竟刑法所规定的附加刑也是其依法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的一部分。因此出现被追诉人死亡的情形后,应对涉及到非法财产处理问题,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问题,共同犯罪问题及判处附加刑问题的刑事案件进行缺席审判。缺席审判时,必须由辩护人代理缺席的被告人在场,案件审理结束后,对于无罪的被告人要宣判无罪,以证明其清白,恢复其名誉,确认其所应享有的合法权益。对于有罪的被告人,法庭仍然应当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判处被告人刑罚。被告人依法应被判处主刑的,基于其已死亡的事实,应当同时宣布该刑罚因被告人死亡而不再执行;被告人依法应被判处附加刑的,则应在判决生效后依法执行。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也应在判决中载明并在判决生效后执行。  相似文献   

17.
刑事犯罪不仅触犯了刑律,危害了社会,往往给被害方造成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失.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只将物质损害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畴,而被害人不容忽视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却得不到申张.本文从侵权法理论综合治理、诉讼效率诸方面主张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18.
"刑事被害人物质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指被害人请求法庭判令加害人及其他赔偿责任人赔偿自己因受犯罪行为的侵害所遭受的经济损失的权利。被害人的该项权利,是一项重要的救济权。某些犯罪行为在对国家、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侵害的同时,还会使国家、集体的财产受到侵犯,使公民的利益遭受损失,因此,世界各国都规定了加害人对其犯罪行为所造成的被害人物质损失应负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9.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执行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以后则更难。照搬适用该司法解释不但造成执行难而且还有许多弊端,如空判现象严重、违背责任自负原则、不利罪犯复归社会等。在刑事附带民事领域应适用限额赔偿原则,辅之以国家补偿制度,多渠道弥补被害人损失,着眼于恢复正义的实现,有效控制社会犯罪总量,以求得国家、社会、被害人、被告人多方利益最大化之结果。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执行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以后则更难。照搬适用该司法解释不但造成执行难而且还有许多弊端,如空判现象严重、违背责任自负原则、不利罪犯复归社会等。在刑事附带民事领域应适用限额赔偿原则,辅之以国家补偿制度,多渠道弥补被害人损失,着眼于恢复正义的实现,有效控制社会犯罪总量,以求得国家、社会、被害人、被告人多方利益最大化之结果。  相似文献   

20.
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几个问题的探讨卢永红在刑事诉讼中,附带民事诉讼一方面具有其民事纠纷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同犯罪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其诉讼的提起、在不同阶段的处理以及赔偿范围等问题上,在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争议。并且由于对一些问题在立法上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