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好几天了,老王师傅老在自家门口走走站站,站站走走。他老伴心疼地说:“这几天你怎么啦,象掉了魂似的?哪里不舒服,快找医生看看,别憋出病来。”老王师傅也不知道为什么,自从退休以后,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好象少了点什么似的。三个月前,他六十大寿,儿女都赶回来了。儿子买来一个沙发床;女儿买来一台大彩电。并且商量好了,等他退休后轮流接他去省城、北京玩个够。邻居们都羡慕老王师傅,说他老俩口福气好,养育了这么一对知疼知心的好儿女。他还缺什么呢?什么都不缺,可他心里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东西似的。“我出去走走。”他忽…  相似文献   

2.
朴实的志向     
看《论语》,可以发现,孔子与学生在一起时,有时会问他们的志向,大概是想以此来观察并激励他们吧。最为人称引的该是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谈论的那一次。“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情景确实令人神往,无怪乎孔子情不自禁地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吾同意曾点的主张呀!”)  相似文献   

3.
“做一个透明的人,让群众从前看到后,从左看到右。”这是一位优秀干部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做一个透明的人”,这话说得多么好!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的人不愿“透明”,因为他们信奉“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哲学,怕会被人利用;有的人不愿“透明”,因为自己身上确有毛病,怕亮出来丢丑;还有一种人,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在车子、票子、房子、孩子等问题上捞取了好处,干了一些见不得人的事,这种人不敢“透明”,因为他们惧怕党纪国法的威严。鲁迅先生在评价刘半农时说过,“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  相似文献   

4.
罗马专电 1995年9月26日这一天.对于亚平宁半岛上的所有普通人来说,或许只是个极平常的日子,而对于素有意大利“民主权力象征”之称、曾7度出任政府总理的朱利奥·安德烈奥蒂而言,它却是个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对于他来说,时间似乎显得格外长,过得特别缓慢,倍觉沉重难熬,甚似度日如年.这一天,不仅是他政治生涯中、而且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分水岭.因为正是这一天,他由一名昔日意大利政坛上名声显赫的座上宾“质”变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阶下囚.26日清晨,在西西里巴勒莫市法院绰号为“绿色字宙飞船”的大厅外,已黑压压地挤满了一大群人.他们当中有的是新闻记者,有的是普通百姓,有的是警察和宪兵,还有的是便衣;尽管他们中的多数人是当地的,但确有为数不少的人却是从百里、千里之外赶来的,有的甚至是从遥远的国外闻讯而来的.他们都是为了“安德烈奥蒂受审”这件事  相似文献   

5.
王文耀  王保春 《各界》2010,(1):19-21
1989年9月20日,是一个阴雨天。忙了一天的王保春拖着疲惫的身子下班回家,到家休息了片刻,刚拿起碗吃饭,突然电话铃响了,他放下碗去接电话,听对方说完,他放下电话自语道“怎么会呢?”老伴忙问怎么回事,他说了几句。老伴说:“那你和王文耀快去看看吧!”  相似文献   

6.
东汉清议名士的真正的精神领袖是郭泰(127—169)。只要引录两个人对他的品评,就可以概知当时士流对他倾倒的程度了: 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郭泰死)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后汉书》本传)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见到刘人怀教授是在1995年底,当时他是暨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今年6月,参加暨南大学成立90周年盛典之际,我又一次见到了他,此次,刘人怀教授已是这所被誉为世界华侨最高学府的校长了。刘人怀是今年初被任命为暨南大学校长的。在这短短的六个月中,暨南人双喜临门:一是暨南儿女迎来母校90周年华诞,二是顺利通过国家首批“2.11”工程的部门鉴定。历史似乎注定要由刘人怀完成这一切。  相似文献   

8.
说起历史上身负骂名的昏君、贪官,人们常归咎于“缺德少才”,仔细想来,这话既对,又不全对,因为斥他们“缺德”,这并说到了.点子上;但若说他们“少才”,就很难一概而论了。一般说来,这些人还是有些本事和才能的,有的甚至还聪察敏锐,才智过人,否则,也做不成赫赫有名的太坏人。就说那个隋炀帝杨广吧,堪称丑名昭著的昏君,但他并不是那样无能少才。这个人天资聪慧,多才多艺,在军宁、政治、文学上都有一套,而且察事敏锐,富有魄力。他作为行军元帅丰50万兵马灭陈,是为附王朝立了一功的。在任杨州总管的十几年间也颇有政绩,且…  相似文献   

9.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称雄一世的魏武帝曹操,不但哭在众官员谋士之前,而且是“仰天大恸”,这就不免有点稀罕。 事出何因?据史书记载,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赤壁吃了败仗,若不是关羽通敌故纵,险些成了阶下囚。曹操的“仰天大恸”就发生在华容脱险,回到南郡之时。左右问他,既已脱险,为何反而伤心?答曰“吾哭郭奉孝耶!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郭奉孝名嘉,是曹操身边得心应手的高参。擒吕  相似文献   

10.
赵丽宏 《民主》2004,(5):1-1
去年春天开全国政协大会时,有记者采访我,问我对“老三届”的看法。我说“老三届”其实现在大多成了社会的困难群体。这一代人,该读书升学时,被“文革”耽误,“文革”结束后,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通过奋斗获得成功,但绝大多数仍在社会底层。他们现在年龄五十出头,父母若在都已高龄,需要他们照顾,孩子正在上中学或者大学,需要他们花钱劳神,而这批人偏偏却轮到了“下岗”,他们的窘迫是可以想象的。我的不少同龄人,现在都处于这样的困境,和他  相似文献   

11.
一位朋友来信说,他刚到一个新单位,就受到领导的歧视。开始他很纳闷,不久就搞清楚了,是因为他曾参加过赌博而受过纪律处分,新单位的领导知道了这件事,便对他形成了一种调皮捣蛋的坏印象;一些人还添枝加叶,给他“安”上许多莫名其妙的过错,使他一直感到很苦闷……心理学上所谓的“晕光效应”,就是指这种对某人某事产生了“好”的印象,就把他的一切个性特点都认知为好,对某人某事产生了“坏”的印象,就把他的一切个性特点都认知为坏的现象。这种在认知上先入为主、推及其余的“是光效应”的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如人们看到运动员在运动场上是杰出的,就往往赋予他们不属于运动方面的专长。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也是存在的:一些单位在树典型时,总是千方百计地给他们身上加优点,有的甚至把别人的优点也移植到这些人身上来;有的人有一点小毛病、小  相似文献   

12.
《党政论坛》2014,(12):32-33
“二世祖”和“富二代” 报载,当下中国有一万余位资产在2亿元以上的富豪们,“二世祖”是南方民间对他们儿女的叫法。关于他们的事情民间谈资颇多,人们常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3.
打文学官司     
小时候念《论语》,念到孔夫子说的“听讼吾犹人也,必焉使无讼乎?”对他的正本清源的卓见,真是佩服得很。大起来以后才懂得这是书呆子的话。顶多是善良愿望或虚幻的理想主义。有人际关系就有纠纷,草昧之世也不能免于人间争讼,得靠部族首长或士师之类来辨曲直,何况有了国家机器,政治法律的周朝?他老夫子挟着这种迂阔之论,“西恓一代中”而终于道不行,真叫活该。  相似文献   

14.
我叫赵洪根,祖籍苏北。9岁起乞讨为生,随船漂泊。10岁以后漂到常州,驾小船运些柴草。1958年入航运合作社,仍是船工。我的老伴叫夏巧云,和我一样,也在水上漂泊了四五十年。 1979年我年满“花甲”,老伴夏巧云也到了退休年龄。人上了岁数,对退路总要想得多一些。可两名  相似文献   

15.
我退休了     
今年6月,我告别了从事30多年的政工岗位,退休了。当我拿着两大包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回到家时,儿子奇怪了:“爸爸,还以为您拿回什么好东西,原来都是些旧报纸旧杂志呀!”我说:“你仔细看看,这两百来份报纸杂志里都有你爸爸的文章哩。”老伴也在一旁说:“这可是你爸爸的宝贝疙瘩,不退休还舍不得拿回来呢。”是呀,这些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记叙着我在政工岗位上走过的路,每个字都凝结着我的心血。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有这几十年来我在广大职工心里留下了什么,我只能从他们熟悉的笑脸和亲朋的‘搞师傅”、“高老师”、…  相似文献   

16.
哈德 《侨园》2003,(5):15
每周固定有两三天时间,张硒赢老人与老伴黎静贤早早地走出家门,走很远的路到一座山。那里有他们夫妻二人几年来种下的15000棵树。他们需要去那里护树。张硒赢今年已77岁,退休前是抚顺矿务局机关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退休了,他闲不住,看书、摆弄收藏的电子零件都是他的爱好。他看过了多少书不好统计,但大学文凭他有四五个。收藏各种电子零件,是他多年的习惯,他曾拿收藏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创始人。他曾潜心研究欧美的政党政治,一生凡五次建党,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一、在建党思想上,强调“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民建国,以进大同”政党是由社会精英分子组成的,依靠政纲号召民众为政权而奋斗的政治组织。在建党思想上,孙中山主要以三民主义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武昌起义前,他长年奔波于海外,向华侨、会党和留学生宣讲三民主义,鼓励他们的革命热情和献身精神,扩大党的组织。在孙中山的心目中,三民主义是建党的第一要义。他说:“革命有革命之主义,有革命之道德,…  相似文献   

18.
笑不出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真是铁铸一般的事实。当我去看张刚导演的新作《多此一女》的时候,才知道他有一个阿满喜剧系列,而且他已导演了13部这样的影片了。这是第13部,虽然是我看的第一部。我又知道关于他的阿满喜剧系列的讨论中,有“喜剧生活化”和“生活喜剧化”的争论。听了听要言不烦的讲述,还蛮有味道。于是想,庄老先生的“以有涯  相似文献   

19.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关键因素在于人的能动性 ,在于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因此 ,一个组织或一个管理者是否会合理有效地甄选和使用人才 ,是其事业成败的关键。1 .坚持任人唯贤 ,避免任人唯亲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无不推崇、重用贤能 ,所谓“治世之本 ,唯在得人”,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楚汉之争 ,弱者刘邦战胜强者项羽 ,就是刘邦重用人才的原因。他说 :“夫运筹于惟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 ,抚百姓 ,给饷馈 ,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 ,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 ;三人者 ,皆人…  相似文献   

20.
笔者出差西安市,偷闲参观碑林博物馆时,幸遇一古代“官箴”石刻原物,上书:“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名言,于此见到出处,颇多感触,乃欣然购得石刻拓片,聊作珍藏。 古往今来,阐述为政之道的文章、书籍汗牛充栋,而这则“官箴”名言阐述为官从政之道,却言简意赅,一言以蔽之;一个“廉”字,一个“公”字。而且强调,做到这两个字,比“严”、“能”等其他方面都更重要、更可贵。这段话虽然出自古代封建官吏之口,虽有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仍可以给当今的从政者以勉励和告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