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来,温家宝总理在多个场合说:“我最近常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他实际上讲过两只看不见的手,一只是讲市场,一只是讲道德。”  相似文献   

2.
《道德情操论》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著名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毕生从事学术研究的重大成果,是为后人留下的两部最经典的名著。本文对斯密《道德情操论》的写作过程、核心及其主要内容,作了一点个人体会性的阐述,并浅谈了几点个人认识。  相似文献   

3.
我国最先系统研究亚当·斯密的道德观念的学者有朱绍文、晏智杰等,朱绍文在《<国富论>中"经济人"的属性及其品德问题》中认为,斯密学说中的经纪人是前后连贯的,并明确指出"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所讨论的人性是同一时代同一阶级属性的人,是这个时代的新人,而绝不是两种属性完全不同的人物".[1]其后,我国的学者对斯密学说的研究开始不断加深,如晏智杰先后出版的《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学》、《经济思想的成长》、《晏智杰讲亚当·斯密》等都对亚当.斯密的道德思想有所涉及,但并没有对其道德思想和市场经济的联系进行系统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阐述道德与市场联系方面,大多数有所探究的经济学家都偏向于用道德哲学的方式研究"经济人"的道德问题,如胡怀国的《亚当.斯密的思想渊源:一种被忽略的学术传统——兼论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本文借鉴前人对斯密思想的研究成果,综合斯密身前主要的两本著作《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力图从斯密的思想体系中抽离出其道德要旨,并藉此探究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源流及其考辨斯密问题是指在亚当·斯密的两本主要著作(《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中,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即主体在经济运行中表现出的利己本性与在道德上表现出的利他本性之间的相互矛盾的争论。斯密问题并不是斯密本人提出的,而是由以后的学者提出的。至于谁是斯密问题的最早提出者,学术界则尚有较大争议。德国的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卢约·布伦塔诺(Lujo Brentano)认为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同富论》中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而存在矛盾。在他的著作《现代法律下的劳工地位》(The Posi-tion of Labour under Modern Law)(1877年)…  相似文献   

5.
聂磊 《淮海论坛》2012,(4):29-32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我们重视手段的程度,有时候似乎更甚于目的。这种对有钱有势者的钦佩乃至几乎崇拜,以及对贫穷卑贱者的藐视或至少是忽视的倾向,虽然是地位差别与社会秩序赖以建立与维持的必要基础,然而,  相似文献   

6.
"隐性欠薪"社会之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至岁末,关于工人工资低、农民工真苦等有关话题成为各媒体关注的焦点。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并且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重要言论     
有效应对这场危机,还必须高度重视道德的作用。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真正的经济学理论,决不会同最高的伦理道德准则产生冲突。经济学说应该代表公正和诚信,平等地促进所有人,包括最弱势人群的福祉。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  相似文献   

8.
田云鹤  郭维峰 《传承》2009,(12):134-135
亚当·斯密在他的两部煌煌巨著中分别奠定了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始基和制定了利他与利我的伦理原则,这只是对他的一般性解读。斯密思想真实意蕴在于他从经济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整体视阀中阐明一种基于人性论预设下个人自由的谋求。《道德情操论》不仅仅是一部伦理学著作,更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在政治哲学视域,斯密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具有多重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书香 《创造》2010,(11):80-80
推荐语这是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明了的书。它就是神秘的《易经》,也称《周易》。《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易经》的诞生,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世界永远处于变化发展之中,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无不易之理,《易经》从阴阳这一破获一切现象的密码开始,以"生"代"变",将天地万物统一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生生不息之中,所以它不但可以预测,而且在阶段、方法等方面提供指导。人类如何才能够读懂《易经》呢?而知晓《易经》的道理,对于我们的人生会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带着所有的疑问,跟随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一起来探索:《易经》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如果让你归纳《沉思录》、《旧制度与大革命》、《世界是平的》还有《第三次工业革命》等书有何共同点,答案除了它们都曾经是畅销书外,或许还要加上一个:这些书都是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或常委推荐过的书。而公众通过这些书单,也大致勾勒出最高决策层有如此一间虚拟的书房。  相似文献   

11.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周易·系辞下》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白译: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每天还要新。"]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板桥  相似文献   

12.
今年以来,《求是》杂志在第1期、第4期、第7期相继刊发《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认清道德主流坚定道德信心——再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共三篇署名"秋石"的文章。"道德三论"引起读者广泛而强烈关注,就此《人民日报》进行了详细解读。本刊特分三期予以刊发。  相似文献   

13.
蓝法典 《求索》2013,(4):107-110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建构了一种以"德性"为核心准则的政治形态。通过对上古三代之治作相应的"原君"、"原臣"、"原法"的思想考察,他将公众对"德性"的认可视为权力的最早来源,将上古的"人者"视为最为符合德性政治的圣王代表,而将"养民"的宗旨视为"德性"之于公共领域的外在运用。这种坚持"德性"立场的政治批判思想与他的心学思想是一致的。《明儒学案》一书可以视为黄宗羲从内圣心学修养的角度对其外王德性政治思想而作的深化研究。因此,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其说是一种启蒙主义的思想,或是颇具现代色彩的民本主义思想,不如说是一种基于儒家旧传统的对理想中的三代政治所作的重构性解释,其思想的特质即是:"德性"的存在乃是权力与政治产生的价值源头。  相似文献   

14.
亚当·斯密在他的两部煌煌巨著中分别奠定了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始基和制定了利他与利我的伦理原则,这只是对他的一般性解读.斯密思想真实意蕴在于他从经济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整体视阀中阐明一种基于人性论预设下个人自由的谋求.<道德情操论>不仅仅是一部伦理学著作,更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在政治哲学视域,斯密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具有多重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程荣  蔡钊 《求索》2010,(10):205-207
司马承祯是唐代著名帝师,自武则天闻其名而召至京都并受其手诏赞美后,便几度应召出山,甚得武则天、睿宗、玄宗优宠。司马承祯一生著述颇丰,乐艺方面亦颇具造诣。《坐忘论》即为司马承祯在诸著述中对乐艺最具启示价值的著作。《坐忘论》论述的修炼梯伐依次为:"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即通常所讲的"三戒五渐七阶"之说的"七阶",各层之间内在逻辑严谨、论证阐述清晰、依次梯进,具有可操作、可实践等特点。本文以内丹学与乐艺"与道合体"、"天人合一"内在追求的凝合为基点,根据审美理论对乐艺之修炼理论、思想及观点的因袭、借鉴价值进行挖掘,以求《坐忘论》乐艺审美意义及当代之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德为贵,重视道德,崇尚情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突出特色。我国早有“太上贵德”(《礼记》,“百行以德为首”(《世说新语》)的古训。古人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也是把德置于首位。其具体表现是:  相似文献   

17.
吴灿新等著的《道德代价论》对道德代价问题研究有如下贡献:第一,对以往国内外道德代价问题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清理和总结;第二,从道德代价本质论、道德代价基础论、道德代价根源论、道德代价调控论、道德代价机制论等不同视角系统分析了道德代价问题;第三,从调控道德代价内外机制等方面开辟了当代中国低道德代价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带有"天才少年"、"我的奋斗"等字眼的成功励志类书籍,可能是市面上最为畅销的一类书。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社会,年轻人渴望成就事业,实现自我价值,自然就十分关注成功人士的背后"秘方"。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由《纽约客》专栏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撰写的《Outliers:The Story of Success》(中文译名:《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恰恰是这样一本探讨成功"秘方"的书。该书2008年底一经出版,  相似文献   

19.
伏尔泰《风俗论》一书的全名是《风俗论——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以及自查理曼至路易十三的历史》,这本书不仅仅考察风俗的历史,而且力图透过对各民族历史的考察,来洞察精神的实质.全书除导论和前言外,共197章.其中,导论部分是伏尔泰于1765年发表的《历史哲学》一书,后收入到《风俗论》中,作为全书的导论.在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中,从地球的变迁、人种的起源、原始社会开端,一直描写到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从人类社会的形成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一直描写到宗教、文化等的嬗变.可以说,这部书向我们展示了18世纪之前的整个人类景观.  相似文献   

20.
许嘉璐 《政协天地》2011,(11):52-53
日前,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兼职教授李韧撰写的《和谐海峡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研究》。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本以独到的视角系统,全面、深入探讨和研究两岸关系和谐发展的脉络和规律的学术专著。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全民族的团结、和谐、昌盛。"作者敏锐地洞察到两岸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以和谐促发展、以发展促统一的"和谐海峡"理念,其基本内涵是着眼祖国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和谐思想为基础,以和谐发展为动力,使两岸在政治上平等相待、民主协商,经济上共同繁荣、互补双赢,文化上体谅包容、兼收并蓄,社会上诚信友爱、和睦互助,生态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该书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放在人类社会发展脉络规律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放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亚洲"、"和谐世界"的现实背景下来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设立"本体论"、"价值论"、"环境论"、"借鉴论"、"博弈论"、"整体论"、"先行论"、"未来论"等八论,对构建"和谐海峡"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理论阐述。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读罢书稿所说的那样:"两岸同胞读此书者一定会从中得到很多启发。"本刊从书中择取许嘉璐先生之序,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