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言志,歌咏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由福州市政协主编、鹭江出版社出版的《郓化若诗词选》,共收集了郓化若将军从1924 年至1991年所写的诗词300首。正如郭老在《代序》中所说的“六十年来多少事,但留点墨在人间”。  相似文献   

2.
郑梁的文论以“诗本性情”为基础,以“言志”为核心,从黄宗羲进步的性情论回归到“诗教”说。他对诗歌的评判带有很强的政治伦理色彩,坚持将“言志”与“思无邪”贯通起来,强调“恻怛”之情与“浩然之气”,倡导文风与人品的一致。在道情言志的基础上,他鼓励女子作诗,倡导女子自写性情,为女子的“不平则鸣”制造舆论,表现出更为卓越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周均平 《理论学刊》2005,(11):111-112
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核心因素。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性关系,因此如何认识情感的特性,如何看待情感在审美中的地位,如何把握情感在审美中的独特作用,就成为衡量审美观发展水平的根本尺度。两汉时代,对审美情感特质和独特功用的认识比前人有重大的发展和深化,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更明晰地认识到审美的情感特性并提升了情感在审美中的地位。对诗歌审美本质由“诗言志”,到“情”“志”并举,乃至出现“言情”说萌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最有代表性。“诗言志”这一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早在先秦就已提出并被…  相似文献   

4.
“和实生物”是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观点,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悦耳动听的音乐是“和六律”的结果,香甜可口的佳肴是“和五味”的结果。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可以追溯得更远。和谐一词早已有之,它原指乐律的调和。据《书·舜典》记载,舜曾要求其乐官做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在这里,和谐不仅是乐律的本质,而且应当是自觉追求的境界。对和谐的推崇在《周易》中也有所体现。《周易·乾·彖》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  相似文献   

5.
马远 《前线》2021,(4):I0001-I0001
《论语》中记载孔子让弟子述志,子路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位还讲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万世师表”可谓是以山水之美启人心智、育人仁德的祖师爷。所以,早在1906年德国席勒的“美育”概念引入中国之初,王国维就写下《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提出孔子教人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的观点:“孔子之教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习礼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使门弟子言志,独与曾点。”  相似文献   

6.
诗人与酒     
自古以来,诗人与酒便有着难解难分之缘。杜甫说李白”一斗诗百篇”,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酒中仙”,并说李白“嗜酒见天真”。然而杜甫自己又何尚不是如此?“饥籍家家米,愁征处处杯”,他是把酒看作同饭一样重要的!说来令人心寒:公元770年,未满花甲的杜甫竟因饮酒过量而醉死了。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沉痛的一笔。这点,一些古代学者不忍心看到他们崇拜的“诗圣”就这样“饱死”,往往避而不谈,有的甚至加以否认,这完全不必要,正史所载杜甫“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是无可辩驳的史实。被酒醉而死的伟大诗人,也许只杜甫一人,但在醉中发泄情感的诗人,却是相当普遍的。情为诗之根,诗为情之苗,诗是抒情言志的产物,诗人的情感世界相当丰富——否则就成不了诗人。酒中含酒精,喝多后大脑被酒精中毒曰:“醉”,这“醉”导致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不能自我控制,不少清醒时自戒不能  相似文献   

7.
读《革命者永远年轻》李必才黄子云同志发表在《四川党史》1994年4期的《革命者永远年轻─—记徐特立的心态年龄》是一篇好文章,读后令人振奋。“诗言志”,老一辈革命家在戎马倥偬之际,多喜吟咏,留下了许多光辉的诗篇。研究革命前辈的诗词,应当成为党史研究的一...  相似文献   

8.
王磊 《党课》2020,(6):76-80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以《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为题,报道了当地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毛泽东看到这一消息,激动不已。他凭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以诗言志,一气呵成写就豪迈诗篇《七律二首 送瘟神》。  相似文献   

9.
正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以《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为题,报道了当地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毛泽东看到这一消息,激动不已。他凭窗遥望南天,以诗言志,欣然命笔,一气呵成豪迈诗篇《送瘟神》。今天,我们再读这两首七律,仍可从中看出共和国领袖毛泽东对人民的一颗赤诚之心、一片奔涌之情。忧民之心。血吸虫病是危害民众身心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理论月刊》(武汉)1998年第5期登载了刘烈龙教授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不等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称《阶段》)一文,我们对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深为叹服,但对文章所阐述的基本观点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却不敢苟同,特在此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坛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的争论,可谓由来已久,且往往见仁见智,各执一端,以致互相挞伐,势不两立。从首倡“诗言志”(《尚书·尧典》)的上古奴隶时代到提出“文以载道”(周敦熙)的北宋封建王朝,从20世纪初“新文学革命”的勃兴到延安时期“文艺为政治服务”口号的提出,直到今天“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的确立,无不伴随着纷纭聚讼。就说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今天吧:你说文艺为政治服务,他说这不是政治对文艺强“娶”豪夺的“逼婚”,就是文艺对政治趋炎附势的“攀亲”,以至认准了你脑门上的  相似文献   

12.
窦景渤 《党建文汇》2002,(12):35-35
据《金陵晚报》报道,赵本山的经典小品《卖拐》系列连续两年抢尽了春节晚会的风头,深得观众缘。但在学术界却遭到了很多批评。4月29日,西安举办了一场“喜剧美学小品探讨与争鸣”,喜剧美学家们对“赵本山现象”进行了专门的评论。认为赵本山的作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的表演相当媚俗,与“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相去甚远。此外,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了“生产力标准”理论讨论会。在京的常务理事,《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编辑部的同志,以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学习与研究》杂志社等单位和北京部分大专院校、军队的理论工作者30余人出席了会议。现将会上讨论的主要理论观点综述如下: 一、“生产力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许多同志指出,党的十三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挥与发展集中表现为提出和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生产力标准”两个重大理论课题。其中“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万宇 《党建文汇》2002,(14):35-35
最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看《蓝色生死恋》了吗?”昨天在超市还听见一对婆媳模样的人在津津有味地探讨剧情,唏嘘不已。不仅在中国,这股蓝色旋风已经席卷整个亚太。而此前,《妙手情天》、《天桥风云》、《顺风妇产科》、《背后的男人》等韩剧已经在中国掀起不小的“韩潮”。这些连续剧或催泪或搞笑,但都一样让观众牵肠挂肚,恋恋不舍。  相似文献   

15.
刘耀东 《学习月刊》2013,(20):56-57
《现代汉语词典》将情境一词解释为…情景、境地”。我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将情境释义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境教学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之.孔子的“相机教学”就是情境教学的真实写照。古代《列女传.母仪传》中记载的“孟母三迂教子”、“断织教子”的故事也是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在国外.最早在教育学意义上运用…情境”一词的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他提出了思维起于直接经验情境的观点.并将情境列为教学法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新书推荐     
书名:《西部企业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西部企业跨国经营实用指南》出版: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陈泽明推荐人:黄钧儒“走出去”是一个大战略。但问题是身处西部的企业靠什么“走出去”,又怎么“走出去”?《西部企业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一书对这些让西部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作出了回答。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评价该书具有创新性、开拓性和实用性。《西部企业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一书是我省近年来社科研究的重大成果,前不久荣获了第六届贵州省社科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该书独创性地提出了动态优势理论,并对如何选择企业动态优势、环节优势、相  相似文献   

17.
卢诚 《求实》2006,1(Z3):9-10
主源:马克思“和谐社会”的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是多元论,不是一元论。但其主要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和谐社会”的理论。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就谈到“和谐”的问题。他说:“与自身不一致不和谐的精神(更不)会尝到什么真正的和心安理得的快乐。”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更明确地提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关于未来社会的  相似文献   

18.
张蔚萍先生在《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断》(《党建研究》1995年第6期)作了两个理论界定:一是马克思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仅是指“重新建立消费品个人所有制”;二是如果谁将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断理解为“重新建立生产资料个人有所有制”,那他“实质上是鼓吹私有化”。我认为,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出发,以上两个论断性界定,恰恰是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断的一种偏释,可能对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产生一种误导。 一、理论上的误释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设想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相似文献   

19.
丁立卿  胡海波 《新视野》2007,1(3):72-74
在当代,深入理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仍是中国哲学界面对的重大理论课题之一。本文在超越研究《手稿》的“两极对立”的“实体性”思维方式基础上,提出《手稿》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的最初文本,而确立此种理解的逻辑依据是蕴涵在《手稿》“对象性”理论中的辩证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及其实现的对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历史性革命。  相似文献   

20.
外论摘译     
《前线》1998,(8)
外论摘译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外论摘译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美籍奥地利人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提出了对后人影响极大的“创新理论”。什么是创新呢?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将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