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的關鍵人物張學良將軍,在遭軟禁逾半個世紀,沉默了五十四年後,去年六月,首次在台北露面。一時間,引起了海內外的關注。  相似文献   

2.
《張學良傳》作者張魁堂從事西安事變史和張學良生平的研究多年。他在這部傳記中以信實可靠、生動具體的史實,記述了傳主張學良將軍這位偉大愛國者從軍閥貴公子到民族英雄的一生事迹。書中徵引了不少第一手資料,特別是其中有一部分未曾披露過的文獻檔案,以及有張學良“政治靈魂”之稱的黎天才自傳和中共駐東北軍  相似文献   

3.
「萬里碧空孤行遠,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鬢髮今已老,唯有清風今又返。」這是在去年南京舉行的「金陵中秋詩會」上,已故台灣籍作家許地山(筆名落花生)夫人周俟松朗誦的張學良將軍一首七絕。周俟松說,張將軍詩後還有注:「與毛彥文同看《西安事變》,老淚縱横,未終而去,后作詩一首。張學良」毛彥文何許人耶?緣何与張将軍同看這部電影?  相似文献   

4.
今年四月二十二日,原福建省政協委員林卓午的子女林孝祥、林振翠,將珍藏四十一年的周恩來總理贈與他們的父親、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少將軍郵總視察林卓午的‘傳郵萬里,國脈所繫’題詞(見本期《集郵》小插頁),獻給了國家。這份題詞,同祖國的命運歷盡滄桑,而今呈現在人民面前。抗戰期間(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年),林卓午駐在西安,設辦事處,負責晉、陝、甘、寧等省軍郵工作。那時他經常與八路軍  相似文献   

5.
我今年八十一歲了。二十年代初就到日本讀書,嗣後又去法國學習雕塑。畢業後回國,鑒於當時國內對雕塑尚不重視,沒有發展前途,又想出國深造。於是通過父親的關係,被派到意大利使館工作,同時繼續學習雕塑。我考入羅馬皇家美術學院,畢業後,雖有回國之意,但當時國內對雕塑仍不重視,我就留在使館繼續工作。這一‘留’,竟是三十餘年。我曾先後在意大利、土耳其、阿富汗、泰國、伊朗、比利時、埃及、剛果等國擔任隨員、秘書、領事、參贊等職。在這期間,我只回國四次。一次是在京、滬兩地舉辦個人雕塑展覽會;兩次是奉調回外交部;一次是探親。每次時間不過  相似文献   

6.
在國共和談合作的歷史裏,有兩個名字最引人注目:一個是中共方面的周恩來,一個是國民黨方面的張治中。今年適逢張治中將軍誕辰一百週年,筆者訪問了寓居北京的張將軍的長女張素我,重新憶起了當年風雲變幻的歷歷往事。國民黨的“和平將軍”張素我今年已七十五歲高  相似文献   

7.
諶容、張潔、葉文玲、張抗抗,這四位年輕的女作家步入文壇的日子不長,然而,他們創作數量多,思想藝術水平也相當高,可以說在作家当中她們跑到前面去了。這是過去数十年所不多見的現象。本刊高興地邀請她們向讀者介绍:她們都是怎樣走向文學創作這條道路的,她們是怎樣生活、學習和創作的。在筆談中,葉文玲和張抗抗談到了自己的簡歷,而諶容和張潔却没有,我們在這里為後兩位作些補充介绍。 諶容,現年四十四歲,四川巫山人,一九五一年剛滿十五歲時,在重庆工人書店當售書員。因為她字寫得好,次年,被調到西南《工人日報》社當收發员,專管拆信封、寫信封的工作。她收聽電台的廣播,自修了兩年俄語。十八歲時,諶容考上了北京外語學院。畢業後,分配在中央廣播事業局做翻譯工作。工作没幾年,不幸得了腦貧血症,使她的生活起了急劇的變化。 諶容的代表作《人到中年》,被譽為近年來最優秀的中篇小說。这是她創作的第二部中篇小說。第一部中篇《永远是春天》發表於一九七九年。張潔,四十一歲,出生在陝西,當她不滿週歲時,父親便離去了。為了吃飯糊口,母親當過傭人、工廠收發員、小學教師……童年時的清貧家境、坎坷的生活道路,鍛鍊了她堅强的意志,培養了她對生活感受的深入和觀察的敏銳性。張潔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經濟系,分配在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現在,她在北京电影製片廠從事專業創作。一九七八年,張潔以處女作《從森林裏來的孩子》在文坛上初露頭角。此後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她以詩情洋溢的独特風格,創作了十多篇小說和劇本。她的作品《從森林裏來的孩子》和《誰生活得更美好》,被评选為一九七八年和一九七九年的全國优秀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8.
“老師,離開您半個月,如同半年。我雖然想念爸爸、弟弟,但更想念您,就像同學們想念他們的母親一樣……”。開學不久,中學女教師金樹文就收到一封信。儘管她時常收到學生畢業後的來信,但這封來自東北工學院學生國忠業的信件,使她尤感欣慰。熟悉的筆迹,讓她眼前浮現出一個樸實、勤奮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國忠業原是金樹文班上的學生,出生在一個山村,十歲時母親就病逝了,父親帶着他和兩個弟弟生活,家境貧寒。他到這裹上中學後,有一年患了闌尾炎,需要住院敞手術,可他父親一時凑不足手術費。金老師知道後,便用自己剛領到  相似文献   

9.
美籍華人潘維疆先生,是湖南長沙市人,幼年時隨他的父親潘佑强先生(原國民黨西南長官公署中將副司令長官,黃埔一期廬山中央訓練团主任,台灣‘總統府’戰略顧問,已故)去台灣,六十年代初去美國留學後定居美國,現任全美亞裔民主黨中央委员會副主席、美京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首席顧問、美國佛教行願學會理事長、美國寶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多年來他為發展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為台灣海峽兩岸的統一,為我國的四化建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旅美華人中深孚眾望。一九八四年,  相似文献   

10.
孫中山在《孫文學說》(又名《心理建設》)一書中,曾追述其革命原起,從一八八五年清政府在中法戰争中卑怯求和、簽訂屈辱的中法條約,因而立志革命之時起,一直寫到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推翻清廷、建立民國、出任臨時大總統為止,就他親身經歷的事實,用以纠正當時各國文人學士有關中國革命的著作中道聽途說的不實之辭。其中關於辛亥革命的敍述,簡明扼要,是民國史中極為重要的文獻。現值辛亥革命八十週年之際,特摘錄如下,以资紀念。對文中一些人名、地名作了簡單注释,以助讀者理解。  相似文献   

11.
孫傳芳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有名的北洋軍長官,他總共有七個子女,孫家勤最小。孫家勤五歲時他的父親就在天津遇刺身亡,因此對父親沒有什麼印象。孫家勤的母親是湖北宜昌人,寫得一手好字,作得一手好詩,還是一位出色的畫家。就在孫傳芳去世的那年,孫家勤開始跟隨母親學畫,這對他後來的藝術生涯有着重要的影響。如今,有了兩個孩子的孫家勤已經成爲享有國際聲譽的中國畫大師了。他現任巴西聖保羅大學中文系主任、巴西中華文化藝術協會會長。  相似文献   

12.
父親生前身在寶島做盡了思鄕之夢,直到臨終也實現不了興親人團聚的宿願;他含怨辭世後,我却意想不到地得到了去台灣為他奔喪的機會。悲慘的話別父親是四十年前隨國民黨軍隊去台灣的?敃r,他從家門前的碼頭乘船時,我還清楚地記得那悲慘的情景。父親拉着淚水汪汪的母親,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着:“這裏到台灣用不了二十四個鐘頭,我去後會時常回來看你的,你千萬別太難  相似文献   

13.
在著名的中國現代作家中,命運和評價發生變化最大的,大概要數老舍先生了。坎坷的命运和大多數中國現代作家不同,老舍出身寒苦。他誕生在一個滿族士兵的家庭中。一歲時,他的當守衛皇宮‘護軍’的父親,犧牲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炮火中。母親,一個不識字的和沒有任何專長的家庭婦女,擔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擔。她靠縫補洗刷,靠到富人家做女傭,靠當小學校的勤雜工,靠自己的兩隻手,養活一家人。她的雙手永遠是紅腫的,粗糙的。她常常被店鋪伙計們送來洗的黑如煤炭、硬如牛皮的髒布襪子熏得吃不下飯,甚至嘔吐。老舍  相似文献   

14.
今夏,全國政協分三地各兩批休假,我有幸被安排第一批去廬山,於七月中旬到達了坐落在海拔一千二百多米的日照峯上的全國政協休養所。然而天下聞名的‘匡廬奇秀’,却因亂雲迷霧使人難識其真面目。古往今來,變化萬千。隱居避世、學仙修道,追求解脫的處世哲學已隨歷史逝去;厲行現代化、整風與改革之風,吹徹了蒼松疊翠的山嶺。舊地重遊,不免勾起往事。我第一次上廬山是在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前夕。斯時也,當局妄想剿共安內,在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面前,則不惜一再失地,備受屈辱,乃招致民心憤慨,激起張(學良)楊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五五年,當一位中國人要離開美國,返回他的祖國時,世界聞名的工程力學和航空技術的權威馮·卡門對比他年輕三十歲的這位中國弟子說:“你現在在學術上已經超過了我。”這位中國人就是中國火箭導彈技術、衛星技術和系統工程理論的開拓者,曾被美國海軍次長稱之為“無論在哪裹都抵得上五個師”的錢學森。  相似文献   

16.
第一、實行義務兵役制符合於我國國防建設的需要和廣大人民的要求。隨着國防建設的發展,中國人民解放軍將由志願兵制改變為義務兵役制,這是我們國家在軍事制度上的一個重大的改革。這一改革是以人民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全國人民普週提高的愛國主義熱情和現代化的國防建設的需要為根據的。這是關係着祖國的安全和全國人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中國人民解放軍從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誕生以來,長期地都是實行志願兵制。中國  相似文献   

17.
真沒想到,這位小有名氣的結核病專家,竟如此年輕,今年才二十八歲。焦安國解釋說:“我父親焦起周才是醫院的創始人,前幾年不幸去世,我是繼承父業而已。”據他介紹,一九八四年到一九八五年間,中國進行了第二次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調查結果是,肺結核患病率為十萬分之五百五十,陽性撿出率為十萬分之一百五十六。以此推算,全國有活動性肺結核病人五百七十萬,排菌肺結核病人一百六十二萬。  相似文献   

18.
那是一九九○年歲末,在一個莊嚴隆重的儀式上,一位神清氣爽、學者風度的花甲老人將國學家章炳轔(太炎)二十年代所著,國畫大師張大千八十年代所書,記述辛亥革命元勛喻培倫大將軍史實的《贈大將軍喻君培倫傳》贈送給四川省內江市人民政府。他,就是喻大將軍嗣子、世界知名經濟學博士、德國自由大學終身教授喻鍾烈先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海倫.赫斯一九四二年七月中旬,王瑩和谢和赓乘船到達了紐約,分别住進了哥倫比亚大學的國際公寓。因爲他们是以政府名義選派的留學生,所以先到總领事館報到。總领事于俊吉客氣地會見了他们,並表示歡迎。專管留學生事務的盧领事查看了兩人的護照。總领事館的人都知道王瑩是位著名的電影明星,對她格外熱情、尊重。對謝和赓則前踞而後榮:因爲領事館的人看到谢的紅色護照,最初以爲他是國民黨的元老子弟,並誤以爲他的父親是‘西山會議’派的谢持,後来才弄明白謝的父親只是一個中學教师、書法家,而他自己的身分則是軍事委員會的上校秘書,並且持有白崇禧将軍的親筆介紹信。頓時對他肅然起敬,刮目相看。谢和赓要見的是國民政府的外長兼蒋  相似文献   

20.
廣西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六十多萬字的《黄埔軍校三百名將博》。黄埔軍校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由孫中山在蘇聯政府和中國共産黨的幫助下創辦的,爲國共兩黨培養造就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這些人才在中國现代戰争史上大都扮演過重要的角色。一九八四年六月,在黄埔軍校建校六十週年之際,北京成立了以“發揚黃埔精神,聯絡同學感情,促進祖國統一,致力振舆中華”爲宗旨的黄埔軍校同學會哪赆?台灣也成立了“軍事院校校友會籌備會”。該書作者王永均,四川通江縣人,今年四十四歲,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系,现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某部上校。他自幼喜歡歷史,尤其喜歡那些躍馬横槍、馳騁疆場的古今名將f,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通過黄埔名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