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宋晓 《法学研究》2011,(4):58-73
依据法律功能主义,我国案例指导制度可纳入广义的判例制度之中。判例生成制度是判例制度的物质基础。我国指导性案例的生成,主要依赖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外权力,采取不以司法等级权威为基础的案例选拔方式,没有遵循普遍的形式主义进路,没有严格依傍法院体系和审级制度,其实效有待观察。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都应成为判例法院,并可遴选自己法院的案例为指导性案例,现行案例遴选标准大体符合判例遴选的一般原理。判例遴选制度对应的是有限援引制度,有限援引制度在成文法语境中并不会面临普通法语境中的正当性质疑,案例指导制度应允许法官直接援引指导性案例。案例指导制度的未来发展应与我国整体司法改革彼此深化、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
判例法与法解释--创建我国判例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士国 《法学论坛》2001,16(2):40-50
本文阐述了判例的概念,论证了判例法是大陆法系的第二法源,是成文法必要的解释与补充,分析了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公布案例形成了中国判例的雏形,有些案例已具判例性质,但并未形成真正的判例制度.本文认为,判例法产生的原因是由法官法解释的必要性决定的,而法官法解释的必要性又是由概念法学的衰落与自由法学的兴起、法解释目标的客观性、法解释自身的性质、现代市民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诉讼类型的变化等原因所决定.本文提出了进行审判制度改革、在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判例委员会、编篡判例法律汇编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中的"案例指导制度"。从案例指导制度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的差异谈起,依次论述了我国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几点现实需要,如:弥补成文法的局限性、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等,最后对一些具体制度的构思如发布主体、程序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使大家对这一制度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魏胜强 《法律科学》2011,(3):182-192
我国当前并无明确的判例制度,但实际上存在着"近似判例制度",如案件请示批复制度是有实无名的判例制度,案例选编公告制度是心照不宣的判例制度,案例指导制度是欲言又止的判例制度,这些制度有诸多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我国应当建立判例制度。建立判例制度有利于维护法律的稳定性,树立法律的权威;有利于矫正我国的近似判例制度,树立司法的权威;有利于提高我国个案审判和判决书的质量,树立法官的威望。我国构建判例制度的基本思路应当是,使判例制度与法律方法相结合,使判例制度与司法解释制度相结合。我国应当构建一个由最高人民法院和审案的人民法院共同制作判例、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判例的判例制度,这是构建我国判例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判例制度做了简要介绍,认为判例制度有弥补成文法之局限性、发挥法官之能动作用、加强社会对法监督等作用,通过对我国现实状况的分析,认为我国应当引进判例制度,并提出了一些具体构想,为我国建立判例制度勾勒了一个轮廓。  相似文献   

6.
随着传统的两大法系的互相融合以及"混合法"的发展,许多学者乃至司法实践着呼吁建立我国的刑事判例制度,与成文法互补。本文通过分析刑事判例制度的含义、价值、局限性和我国建立刑事判例制度之可行性,探讨了我国建立该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判例法与成文法之争由来已久。我国是成文法国家 ,但对于借鉴判例法形式的探讨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并且在民事、刑事领域论述颇多。然而 ,对于行政法这一最需要判例法形式的部门法却研究不足 ,这一方面与我国行政诉讼的司法领域欠发达有关 ,另一方面也应当说是国内学者对行政判例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对判例原理和行政法特性的综合分析 ,进而揭示行政判例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与社会功能 ,必然引发对建立我国行政判例制度的重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杨成 《行政与法》2007,(6):81-84
法国具有成文法传统,普通法院法官断案原则上以成文法为依据,判例没有当然的拘束力。唯独在行政法领域,法国很早就建立了行政判例制度,最高行政法院的判例具有当然的拘束力。行政判例在法国行政诉讼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行政法院的公信力,法国行政诉讼制度至今亦为世界所尊崇。就我国行政立法与行政审判的现状而言,迫切需要建立行政判例制度,法国行政判例制度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8年9月28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举办了题为"大陆法系判例制度"的研讨会,北京、上海、南京和杭州的二十多位学者到会参加讨论。研讨会的主题报告人均为有多年国外留学经历且对大陆法系国家的判例制度有长期关注的学者,深谙成文法和判例间的互动关系。本期热点笔谈集中展现了此次与会学者对于大陆法系判例制度的研究成果,并期望这对于目前我国正在酝酿的案例指导制度会有所裨益。在此,特别感谢我校校友黄卉博士的协助约稿。  相似文献   

10.
论判例制度在我国的创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引入判例制度的必要性 (一)引入判例制度是完善、发展成文法的客观需要 我国是实行成文法的国家,法院审判案件的主要依据是成文法条和司法解释。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虽日益完善,但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因素的制约,各类成文法的制订带有明显的缺陷和滞后性,不少部门法律随着审判实践的深人和发展,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其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的一面。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就需要对成文法进行补充和完善。而判例制度的引人,不仅可以恰到好处地起到一个“补缺”作用,而且其积累的过程又为…  相似文献   

11.
马凤春 《政法论丛》2013,(5):109-116
“例”是传统中国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字起源于“列”字,其起初多用于经学领域,后来渐用于法律领域.唐代以前的立法已不可详考.目前所能见到的保存下来的最为久远的成文法典《唐律疏议》,其“例”字义项众多,但无判例之义.即使与之密切相关的“比”字也没有判例之义.对于中国法律史是否存在判例这一问题,人们所给予的关注需要适度.  相似文献   

12.
刘善书 《行政与法》2005,(10):111-112
出于对自由裁量的保障与限制考量,我国应当建立四级判例制度。判例制度之建立目的不是为了创制法律,而是为了在法律条文的一般性适用与自由裁量之间植入一个平衡器,避免任意裁量影响一国的法制统一和动摇司法权威,以保障法律的公平适用,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充分发挥判例制度对自由裁量的保障与限制功能,要注重判例的层级设置,遵循一定的适用规则,并严格创制与修改程序。  相似文献   

13.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法律规制原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正得到广泛的运用,同时其使用对公民权利也产生了影响。通过对国内外立法、判例中就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使用对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分析,提出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即公共利益本位原则、职权法定原则、行政正当原则,为当前的立法和执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民法学界存在自然主义的市场观念与非自然主义的市场观念,以及与这两种观念相对应的纯粹私法性定位的民法模式和非纯粹私法性定位的民法模式。其中,纯粹私法性定位的民法模式在意识形态、价值观立场和社会政策方面的中立化企图,及其形式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学理姿态,应当受到批判;作为法律体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民法的立法和理论研究,必须具有更多的政策导向意识。中国民法的立法和理论,需要扬弃对市场体制和民法模式的本质主义和教条化的理解,更加积极主动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事立法政策内涵进行持续不断的解读,通过民事立法的理论和实践,参与到有关社会政策的探索和发展之中去。  相似文献   

15.
This essay was written while the author was a Visiting Fellow, Law Program, Research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Australia. The outline for this essay was first presented at a seminar convened jointly by the Law Program and the Centre for Aboriginal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March 22, 1995.  相似文献   

16.
翟红娥  陈昊 《政法论丛》2011,(3):106-112
北洋政府时期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结合司法案件的审理,灵活运用其大理院判例和解释例,不但满足了当时的社会实际需要,同时也为成文法的制订和完善提供了现实的素材和资料。他们这种稳定求实的法律移植态度、重视司法实践、注重社会调查和社会现实等做法,正是我国当代民事立法所应借鉴的。  相似文献   

17.
刘宏渭 《法学论坛》2012,(1):122-126
产品缺陷责任主体,是指当缺陷产品致人损害时,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的主体。美国法对产品责任主体的规定着眼于"商业性的销售者",通过《侵权法重述》和判例,逐步扩展了商业性销售者的范围。而产品缺陷责任主体正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营利性行为的商主体,确认产品责任之责任主体的依据恰是商法效益至上与民法追求公平这二者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18.
民法上的人及其人性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光宗 《时代法学》2008,6(1):41-47
“人”的问题是各个部门法的首要问题。各个民法典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价值观,都是以关于人的某种特定的观念为出发点的。对从古罗马法到现代民法中的“人”及其人性问题进行历史的探讨,以及对现时代的诸国市民法中的人性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平等而理性的人”的民法共识并不是从古至今就融入民法,也并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它仅仅是一种假设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民法中的“人像”从理论上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并指出了现代民法对这一问题应该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The essay that follows combines several genres along an unconventional path. It departs from the psycho-semiotic analysis of a personal turning point: the author’s ‘conversion’ to veganism. After exposing the rationale for this change in semiotic terms, however, the essay extends its theorization to the social level, inquiring about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vegan conviction and commensality. In a world where different food ideologies co-occur, converge, conflict, and sometimes clash, what is the role of the law in establishing value priorities and strike a balance among different sociocultural and political trends? The essay concludes with a synthetic definition, in semiotic terms, of the perspective on food, meaning, and law promoted by the author: a vegan liberalism that is tolerant of food pluralism but simultaneously militates for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and society toward the accomplishment of a utopia, that of a world immune from the exploitation of animal suffering.  相似文献   

20.
The introductory part of the essay deals with the notion of legal culture and its categories. Later, the author sets for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on law and the Roman- German legal cultures, including the legal families within them. He also touches upon the tendenc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rman legal and political culture. With respect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s into the EU, the author argues as an advocate of convergence. Both basic legal cultures are being modified as, besides statutory law, judicial law becomes significant in the continental legal systems and statutory law complements case law in the common law systems. As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Hungarian legal culture into the EU, the essay points to two principal considerations. On the one hand, when working on making our legal culture "euro-conform", we must not forget about maintaining our own legal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Hungarian legal culture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EU, e. g. with some of the regulations of our statute on the ethnic minorities. At the end, the author shows that the efficacy of the European law is heavily dependant upon the national legal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