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与抗战初期八路军战略方针的形成和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与抗战初期八路军战略方针的形成和实施刘益涛抗日游击战争是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斗争形式,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战争史上的奇观,它对于实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开创全民族的抗日新局面,以至取得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有着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论毛泽东抗日外交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毛泽东以政治家、外交家特有的战略眼光,总览全局,阐述了极丰富的对日外交思想:一、提出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以抗日为主轴,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二、对日,抗日就是外交;军事上以武装抵抗日本侵略;通过战争废除日本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实行全民族抗战;中日和平是有条件的。三、制日,须实行多元外交;联合英美制衡日本;联合苏联为着抗日;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是抗日的主体。毛泽东对日外交思想加速了中国抗战胜利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的宗教政策是在日本利用宗教侵华、宗教界开展抗日活动以及中国当时的宗教国情和在此之前所实行的宗教政策不利于团结宗教界抗日的社会背景下制定的。这些政策的实行推动了抗战的胜利,使得宗教界有了一些新气象,从而也改善了宗教界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为新中国宗教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日本军国主义蓄意制造的九一八事变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下,东北人民组织几十万抗日义勇军和各种武装力量,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七七事变后,以东北抗联为主体的抗日力量团结广大群众,在白山黑水间开展了更为广泛的抗日武装斗争。东北军民连续14年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抗战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有力配合了共御外侮的全民族抗战,  相似文献   

5.
<正>70多年前,在法西斯兴起并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率先推动中国全面抗战,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抗日战场,卓有成效地打击了日军,支援了正面战场,引领中国抗战走向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中国军歌的几个基本特征:贯穿始终、近代军歌创作与传唱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抗战军歌体现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日;抗战军歌体现了各民族团结抗日;军歌在海外的宣传推动了华侨支援抗日、争取了国际援助。  相似文献   

7.
《唯实》1982,(Z1)
一、《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发表的历史背景这篇著作发表于1938年5月。当时的形势是,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由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斗争策略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强大压力,蒋介石被迫宣布抗日。为了共同抗日,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始终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国人民和军队总动员的全面抗战的路线,国民党实行的是反共反人民的消极抗战的路线。两条路线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抗战的胜利,使得中华民族一举粉碎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对中国的侵略和蚕食,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大国地位。抗战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战的旗帜,不断推动、建立和发展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内抗日统一战线和党在统一战线内不断推进团结、反对分裂,推进民主,反对专制的努力;离不开全国各民族人民的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离不开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各国的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9.
简论抗日战争的局部抗战阶段邓一民本文仅就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六年局部抗战的成因、抗日的主体及向全面抗战的转变等问题谈些粗浅意见。一、抗日战争局部抗战阶段的成因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文化教育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一切为着抗战”的教育方针与政策1937年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如何才能坚持抗战到底并取得抗战胜利呢?国共两党采取了不同的路线和方针,共产党主张全面抗战,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这是关系到抗战前途和中国命运的大问题.而全面抗战必须建立在“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的基础之上.为此,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抗战教育,把抗战教育作为军民总动员的最有效的措施.1937年7月23日抗战伊始,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主要政治力量暂时超越了党派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歧异,将实现民族复兴与打败日本侵略者相联系。其中,共产党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为奋斗目标;国民党提出了"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政治主张;中间力量提出了"贯彻抗日主张,恢复领土之完整"的口号。三支政治力量对中华民族复兴目标认识的一致性,推动形成了全民族合作抗战的局面和抗战胜利的最终到来。但由于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具体路径及终极指向存在着诸多分歧,导致他们在共同抗战的同时,也以自身独特的逻辑对这些问题进行着探索,从而构成了一幅幅孜孜追求民族复兴的波澜壮阔画面,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主要表现在:率先举起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旗帜;制定全面的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组织和推动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坚持、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因如此,抗日战争才能够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13.
张朝立 《湘潮》2021,(3):47-49
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作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在全面抗战时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包围封锁,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取一系列举措,积极发动边区人民,围绕抗战和民主两大主线,在保障抗战的大前提下,完善边区民主制度体系和政权治理与建设,发展边区生产力,最终使边区达到了“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奋斗》2010,(9):20-22
<正>65年前,中国人民和世界上一切遭受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和欺凌的国家经过共同奋斗和巨大牺牲,终于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东北抗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组成部分,抗日军民高举抗战大旗,与强大凶残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在东北的殖民统治,迟滞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高举全民族抗战的旗帜,是中国所有政治力量中最早对日宣战的,她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是最早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武装力量。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摒弃前嫌,积极倡导、促成、维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坚强领导核心。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及其后日本的一系列侵略行径,使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凝聚全民族力量抗战,中国共产党开始建构抗战动员话语。在此过程中,它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口号,并围绕这一话语进行了建构:一是要求国民党蒋介石停止"剿共";二是针对国民党高层和地方实力派展开工作,给蒋介石内战政策制造压力;三是面向社会民众呼吁团结抗战。为推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还主动调整自身的方针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的提出和建构,得到了青年学生的广泛拥护、社会精英的热烈响应与国民党高层和实力派的积极呼应,推动结束了近十年之久的国共内战状态,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东北抗日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同各抗日武装、团体和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的联盟.它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东北抗战的发展和夺取中国抗战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抗战的八年中,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河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伟大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长期坚持和最后胜利,发生了重大作用,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七七事变后,举国抗战局面形成。为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确定了持久战和敌后游击战的战  相似文献   

20.
《世纪桥》2016,(6)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为配合全国抗战,牵制日军入关,纷纷出击,痛歼侵略者,推动了东北抗日战争新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