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疗侵权纠纷不仅包括医疗事故及医疗差错等医疗过失行为给患者造成的伤害,也包括因医疗意外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作为侵权责任认定和赔偿的重要依据,是侵权行为法理论的核心,因此,对医疗纠纷适用何种归责原则,对于医患双方利益平衡,解决社会矛盾具有深刻意义。由于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及特殊性,医疗纠纷归责原则的选择和确立不仅仅是一个法律上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因此,在医疗纠纷当中的侵权责任认定应当做到严格、准确、灵活地适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2.
研究著作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直接关系到《民法》、《著作权法》的应用,以及著作权案件的正确处理。著作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指侵害著作权的损害事实或者法律规定的涉及著作权的其他事实已经发生,确定行为人对自己的行动座依何种根据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著作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要结合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并根据侵犯著作人身权和侵犯著作财产权的不同,予以分别适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长期以来的诉讼实践中,对产品侵权诉讼的举证分配存在很大的争议,其根源就在于对产品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根据归责基本理论对产品侵权责任进行分析,我国的产品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严格责任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4.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侵权行为法的核心问题,不同的归责原则决定着不同的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负担、免责条件和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等。特殊侵权责任中的过错推定,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等归责原则,是由法律严格规定其适用范围的,但这些原则的确立并未改变或动摇过错责任的基本归责原则地位,而是过错责任原则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医疗纠纷案件大量增加,患者为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更多的以侵权责任作为诉因提起诉讼。因此,研究医疗纠纷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作了适当分析,认为医疗纠纷应根据医疗机构过失行为的大小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民法上的侵权行为一般原理和侵权归责的一般分析,探讨了商业秘密侵权的各种类型及其归责原则。商业秘密侵权的归责原则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辅之以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7.
生态破坏行为作为《环境保护法》新增的约束对象,旨在预防不当的开发利用行为对生态的破坏,减少破坏行为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的损害。而生态破坏造成侵权的法律适用问题,《环境保护法》指向了《侵权责任法》,但并未指明具体的章节条款,《侵权责任法》中关于环境侵权的内容仅规定了环境污染侵权的责任及归责原则。环境保护法对生态破坏的侵权责任认定都寄希望于侵权法,但是直接导致生态破坏的归责原则法律适用不清的问题产生。对此,依据现有的法律及其立法目的分析生态破坏的适用归责原则,通过对生态破坏的特性、受害人求偿的高效性、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环境保护要求等方面分析,综合对比无过错责任原则及过错原则的适用条件来看,应当将其纳入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严格责任原则应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之基本归责原则。严格责任与公平责任应共同构成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之二元归责体系,即以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为主,以公平责任为辅,同时,辅之以一系列的创新机制,从而构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体系。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有害有毒物质污染、环境噪音污染、能量污染、破坏自然资源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转基因产品污染等侵权行为,均应列入我国民法典之侵权法编中。  相似文献   

9.
《侵权责任法》是侵权责任的专门法律规范,归责原则是其核心和灵魂。在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严格责任和公平责任等归责原则多元化状况下,过错责任原则是侵权法归责原则的本质,只有坚持过错责任原则才能更好地促进行为自由。过错责任的确立有利于侵权行为的预防和促进行为自由。过错责任原则在侵权法中具核心地位,无过错责任面临式微和分离的状况。我国侵权法采取私法自由的立场,旨在保护行为自由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侵权责任认定标准是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基础的归责原则体系指导下的四要件说,然而,这一认定标准在法理和司法实践中似有不妥之处,尤其是对于绝对权利而言。通过对绝对权利的法理分析,建议引入无损害结果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弥补传统认定标准之不足的有效措施,从而使整个侵权归责原则体系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11.
此“原则”非彼“原则”——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理论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确定行为人侵权民事责任的准则,它贯穿于整个侵权法,并对侵权法起统帅作用。但我国现行侵权立法及理论所确立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并不具有其在侵权法中应有的普遍适用性,原因是其或者混淆了作为一般用语的“原则”和作为法律术语的“法律原则”的界限,或者混淆了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作为不同法律要素的界限。从而导致现行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存在重大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2.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产生的赔偿责任由监护人承担,被监护人有财产的例外。因我国立法中没有责任能力的规定,没有区分承担侵权责任的主体,司法实践和理论上对监护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亦有争议。监护人的侵权责任应当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一方面要保护被监护人,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受害人利益的平衡。家庭责任保险的引入和推广,能够有助于这一争议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司法侵权的归责原则是归责的规则 ,是确定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权行为侵权责任的根据和标准。我国《国家赔偿法》确立了违法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所组成的多元归责体系 ,全面体现了侵权法的制裁、预防、补偿、保护权利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的争议主要源于对知识产权侵权的一些基本概念存在模糊认识或歧义。侵权责任是与救济权相对应的概念:知识产权侵权对于权利人来说产生了救济权,对于侵权人来说产生了民事责任。救济权可以分为知识产权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与前者相联系的民事责任,不问过错;与后者相联系的归责原则则是过错原则。与知识产权请求权相联系的侵权责任为无过错责任几乎没有争论,因此,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的提法本身就存在问题,只有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才有探讨的必要。就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来说,采用过错责任原则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5.
论雇主的侵权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民法通则》对雇主特殊侵权责任的缺失,笔者提出宜在《民法典》起草时关注此问题。为完善立法,文章先对雇主与雇员可能形成的几种损害赔偿关系进行细分,并对通则只将其中一种列为特殊侵权范围提出质疑。指出雇主转承责任的归责原则有从代理责任向代表责任转变的趋势,过错推定将取代严格的过错责任,而公平责任原则不适用于雇主特殊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6.
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权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是指在行为人的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的情况下,根据何种标准和原则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是民事侵权行为法及其理论的重要核心,也是人民法院审判民事侵权损害赔偿案件的基本准则。根据我国的民事立法和民法基本理论,民事侵权基本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而过错推定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的特殊表现。所谓过错责任,是指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构成要件和归责的最终要件,同时,以过错作为确定行为人责任范围的重要依据。过错责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以过错作为责任构成…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界对于侵权责任归责体系的具体包括的内容存在很大争议,特别是对于过错推定和公平责任原则应否成为侵权法归责体系之内容,争议颇大,但是这一问题又是侵权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打开侵权法大门的钥匙,通过建立合理的侵权法归责体系,正是民法精神的贯穿,是侵权法完善的评价标准,合理完善的侵权法归责体系之建立应该在合理比较各侵权法归责原则基础上进行,要做到精准而不累赘。  相似文献   

18.
论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是著作权侵权行为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国《著作权法》未明确规定归责原则,学界也对著作权侵权责任、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以及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等问题纠缠不清。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研究首先要建立在对侵权行为的正确界定上,这就离不开对著作权侵权之财产与精神两方面损害赔偿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9.
我国知识产权侵权归责中的"责"乃全部责任,决定了我国归责原则必然采用二元归责模式,本文具体从理论、实践、国内外立法等方面阐述分析我国采用二元归责模式是理性选择,认为理论界应将研究重点转移到我国知识产权侵权归责的具体内容上。同时结合相关法律规定探讨了完善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操纵市场损害了市场的公正性,对投资者造成了损害。但操纵市场行为与投资者的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不明确的,按照传统的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理论,投资者难于获得胜诉,操纵者却能轻易的逃避其应该承担的民事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因此,证券市场民事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将是必然的选择。只要中国证监会确认了操纵市场行为成立,受到损害的投资者就有权要求操纵者赔偿损失,并应免除投资者的民事归责因果关系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