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腐败是掌握一定公共权力的公职人员,不合目的地行使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腐败行为的控制手段很多,但在众多的手段中法律是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对腐败行为的法律惩治及防范可由以下两方面进行:(一)通过法律程序对腐败行为进行事前、事中的控制,其中包括以法律程序规范党的执政行为、以法律程序规范政府的执政行为、以法律程序制约司法权力;(二)通过严刑峻法对腐败行为进行事后的控制,其中包括完善相关立法以及严格执法。  相似文献   

2.
齐晓安 《学习月刊》2014,(23):42-43
世界各国,有的将惩治和预防腐败当作缓解社会矛盾,调整社会阶层、群体利益的手段,有的将其当作政治斗争的武器,这种将惩治和预防腐败当作工具和手段的态度,虽然也能在某一个时期、阶段,对某些行业和群体的腐败行为起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作用,但不可能彻底有效地打击腐败。  相似文献   

3.
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腐败与反腐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腐败行为的主要特征为了深入探讨反腐败的问题,确认腐败行为的基本特征并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是必要的。中外学者提出过多种不同的腐败定义,其中包含着一些共同的内容。例如,他们都认为腐败行为是以实现私人利益为目标的。根据腐败和反腐败的历史以及现阶段我国反腐败的实际,笔者将腐败定义为:“为谋取私利而侵犯公众利益,腐蚀、破坏某种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按照这一定义,腐败行为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腐败是谋取私利的行为。行为者主观上有谋私的动机。无谋私目的的过失性行为不能称为腐败。第二,腐败是侵犯公众利  相似文献   

4.
刘孋毅 《当代党员》2014,(12):52-53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机理是构筑反腐败的心理防线。对腐败行为发生机理的研究表明,腐败动机是腐败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有效防治腐败必须构建起动机防线,切断腐败行为的发生链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针对腐败动机这一思想根源,以培育廉洁从政的价值理念为核心,以形成廉荣贪耻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文化氛围为目标,切实构筑起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动机防线。  相似文献   

5.
商业贿赂行为以多种名目或形式出现,常见的包括回扣、折扣、佣金、提成、好处费等,比较隐蔽的有咨询费、考察费、赞助费等。而且,新的、更加隐蔽的形式还会不断地被“发明”出来。因此,为各种可疑行为划定一个界线,从而把商业贿赂行为和非商业贿赂行为区分开来,对于打击商业贿赂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事实上,由于疑似商业贿赂行为的复杂性,要划定一条分界线并非易事。一位名叫海登海默的美国专家依据人们主观上对于各种腐败行为容忍程度的大小,把腐败行为划分为黑色腐败、白色腐败和灰色腐败。所谓黑色腐败是指那些受到人们普遍谴责的腐败…  相似文献   

6.
权力腐败是人类政治行为的赘生物,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现象。权力腐败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腐败者利用所掌握和控制的稀缺资源,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通过权力寻租捞取好处。各国政府不得不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打击腐败、铲除腐败,甚至超越意识形态跨国界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腐败。  相似文献   

7.
许春华 《先锋队》2011,(16):60-61
所谓"腐败亚文化",是从社会学中"亚文化"这一概念衍生出来的,特指腐败群体乃至社会人员,在对待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畸形的、扭曲的判断和认知。这种判断和认知是反主流的,也即是,此种"文化"是与主流的廉政文化相背离的,它奉行"潜  相似文献   

8.
遏制腐败必须提高"腐败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领域,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搞腐败也有一个成本收益问题,如果腐败者仅以微小的成本投入就能够获得大量的非法收入,并且被查处的几率很低,甚至可以“边腐边升”,“越腐越升”,就会诱使更多的人走向腐败深渊。只有不断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当“腐败成本”高于其收益时,才能真正使那些想涉足腐败的人望而却步,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一、必须提高腐败行为的直接成本所谓腐败的直接成本,即实施腐败行为时所付出的时间、精力等。有的领导干部凭借手中的权力,紧靠一个电话、一张纸条就能任意开支国家的巨…  相似文献   

9.
(一)腐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及其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它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呈现出时起时伏、时高时低的状态。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社会历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腐败现象与过去相比出现了许多新特征:——腐败的主体由个体向群体扩张。过去的腐败行为大多表现为“单干”的个体行为,而现在腐败现象多表现为多个犯罪分子相互勾结、共同作案的特点,窝案、串案、案中  相似文献   

10.
一、腐败行为的严重性大幅度增长 腐败行为的严重性一般主要以合法利益受到直接损害的大小来判定。在90年代,我国公职人员腐败和行为的首要特点就是因滥用权力而使公共利益受到的损害越来越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大案要案迅速增多。 二、卷入腐败活动的人员规模显著扩大 在90年代腐败行为的主体特征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违法失足、从事腐败活动的公职人员越来越多。据  相似文献   

11.
"边缘腐败"是一种处于腐败违法犯罪边缘,游走于规则、程序边缘,难以依据现有法律法规予以惩处的的腐败行为。当前,高校大学生边缘腐败行为让人怵目惊心,研究发现,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竞争竞选、政治发展、求职就业以及经济利益追求上存在边缘腐败行为。高校必须构建校园腐败遏制机制,防范和矫正大学生的边缘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12.
腐败亚文化是由社会学中亚文化这一概念衍生出来的,特指腐败群体乃至全社会,在对待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畸形的、扭曲的、反主流的判断、认知等。这种文化是与主流的廉政文化相背离的,它倡导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价值观念,奉行"潜规则",违背"显规则"。腐败亚文化的表现是人们习惯于请客送礼,把办事送钱送礼奉为行为准则,认为民求官办事,送钱理所应  相似文献   

13.
腐败成本是指人们在权力与利益相交换时所作的投入 ,或者说所付出的代价。腐败作为公权执掌者的非法谋利行为 ,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追逐和实现个人或者团体的利益 ,这是腐败行为发生的原动力。古今中外所发生的一切腐败行为 ,无一不是利益驱动的结果。认真研究腐败成本的构成和提高腐败成本的途径 ,对惩治和扼制腐败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从一般意义来说 ,腐败成本表现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名誉成本 ,是指腐败行为者所付出的名誉代价 ,主要有政治声誉、道德声誉和个人声誉等 ;二是纪律和法律成本 ,是指腐败行为者…  相似文献   

14.
童中贤 《探索》2002,(4):56-59
腐败,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它是一种规范丈化颓变的产物。腐败亚文化是对廉政文化的群体拒斥,在文化转型期,腐败一般呈多发、高发态势。加强规范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先进文化为指导,不断加强规范意志的磨炼和规范文化精神的培养,并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腐败是腐败动机、腐败机会和腐败实施的统一体。腐败动机是腐败行为发生的心理基础,回答的是想不想腐败的问题;腐败机会是腐败动机向腐败行为转化的媒介,回答的是能不能腐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邓国良 《理论导报》2011,(11):26-27
惩治和预防腐败的路径是指通过何种途径或方案防范腐败行为,它既要关注腐败行为的现状分析,也要探究腐败行为发生、发展以及变化的规律。同时,从教育、制度、惩治机制、预防措施等层面对腐败行为进行严密监控,提高腐败行为的发现率、惩治率,增大腐败行为的责任成本,使其不想为、不敢为、不能为,进而寻求破解腐败行为的对策性方案。  相似文献   

17.
试论“法人腐败”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腐败现象中,除了一般的个人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外,近年来又出现了以单位和团体面目出现的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即“法人腐败”现象。如何有效地解决法人腐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法人腐败的涵义 “法人腐败”也称“单位腐败”。所谓“法人腐败”,是指具有民事权利主体资格的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合法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为了谋取法人(单位和部门)利益,在法人意志支配下,以法人组织的名义所组织实施的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政府在治理腐败上卓有成效,因而被外电评为世界上腐败最少的几个国家之一。新加坡政府在治理腐败上,有几点措施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①界定腐败行为的低标准。新加坡法律在界定公务员行为是否腐败的标准是极低的,以“有”、“无”为唯一标准,即是以“性”为标准,不考虑“量”的因素。也就是说公务员收受一根香烟与接受一幢别墅两者的性质都是一样的,在法律上都被认定为腐败。这种低标准犹如高压线时刻约束着公务员的行为,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起到了很好的防渐杜微作用。②高薪养廉。新加坡公务员的薪金很高,政府每年都要对社…  相似文献   

19.
腐败是指物体腐烂,行为堕落。广义的腐败指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发生在基层群众身边的微腐败行为,由于直接触犯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往往最受人民群众的憎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的全面从严治党,对腐败行为进行了有效打击,"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20.
许春华 《先锋队》2011,(8):60-61
所谓“腐败亚文化”,是从社会学中“亚文化”这一概念衍生出来的,特指腐败群体乃至社会人员,在对待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畸形的、扭曲的判断和认知。这种判断和认知是反主流的,也即是,此种“文化”是与主流的廉政文化相背离的,它奉行“潜规则”,背离“显规则”,追逐不法利益,固守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