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虽然是传统的农业国,农村人口在全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无论就其创作主体,还是其表现形式,却带有很强的城市特征。也就是说,城市文学或都市文学是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最生动、最全面、最充分的载体。浏览当今的一些文学作品,会发现在杂沓的现代主题中,无论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生活的展现,还是对社会上各行各业各阶层乃至自然界中的一群体或是一分子的描摹,都或隐或现地传达着这样的意识信息,那就是:群体的生存状态和个体的切身命运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宁静、和谐、淡远等古典美学意蕴渐趋回归,内在的迷…  相似文献   

2.
有人把网络称为“没有围墙的大课堂”,里面包含大量的资源,可供人们共享,从中学习到有益的知识.当然网络开放的对象也包括广大青少年。但是。网络上面的东西并不都适合青少年学生去学习,青少年应该怎样合理利用网络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利用好了,可以给他们提供获取新知识的渠道,开阔他们的视野。但若利用不好,就会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直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心理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易经》"能说诸心,能研诸虑",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是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心灵之道。儒学主张阴阳和合、中庸之道、尽心知性、浩然正气、全面发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提出推天道以明人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崇尚自然,追求自由。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心理修养思想,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武丰远 《学习论坛》2003,(11):47-48
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讲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他们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少年的稚气。他们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又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而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他们对世界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走向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描述 1.道德水准失调,守法心理结构不健全。少数青少年不学法,不懂法,没有健全的守法心理结构,缺乏起码的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公众的社会心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积极方面来看,人们的自由平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有了很大增强,社会心理从整体而言日益走向成熟和理智。但同时,市场经济本身的弱点反映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滋长了一些消极、落后、颓废的社会心理,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现代化进程。这种消极的社会心理主要有:一、高期望心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但同时也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欲望。这种不满足的心理,一方面能够刺激人们积极上进,努力提高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当人们的期望和要求在社会现实中得不到满足时,会形成对社会的不满,影响社会稳定。期望增长只有同经济增长同步趋进,才能实现社会满足,但经济发展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满足的增速低于期望的增速时,公众期望的挫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存续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由于社会诸方面原因,青少年犯罪问题日见凸显,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制止青少年犯罪,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存续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由于社会诸方面原因,青少年犯罪问题日见凸显,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制止青少年犯罪,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在各类犯罪中的比重逐渐上升“,问题少年”一再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为:一是犯罪年龄逐渐趋向低龄化。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在受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呈逐年增多趋势。二是高科技犯罪初见端倪,智能化犯罪凸显。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利用高科技技术犯罪现象…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问题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问题透视任柏榴一、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突出,成为社会的"跨世纪忧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接班人。培养、教育和管理好青少年一代,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各地各部门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发展类型属欠发达追赶跨越式。城市化过程的加快,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之果。现代城市的社会文化发展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与价值,有利于支撑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果断地摒弃短视的政绩意识和政绩举措。在欠发达地区现代城市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文化精神的确立是先导,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基础,文化活动的开展是窗口。生态观、家园观、和谐观是欠发达地区现代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到后现代文化和各种非理性主义思潮等的影响,影视创作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媚俗化、趋利化等误区.媚俗及其陈腐的内容表现大致包括:媚洋,媚像,媚丑,媚脏,媚性,媚暴力,媚隐私等等.媚俗化、趋利化倾向,产生了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把青少年极大地引入了道德价值取向和观念功利化、物质化的困境.为此,有必要加大影视教育的力度,特别是在中小学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开设影视教育课程,不断提升全民族的影视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文化市场的开放,象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各种各样的文化蜂拥而至。一批批优秀文化作品竞相上市,一种种新颖的文化娱乐形式不断推出,社会文化市场日趋繁荣。然而,由于整个社会市场发育的不成熟性,社会文化市场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为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大量低俗甚至黄色的文化制品充斥市场,有  相似文献   

12.
成功的交际除了要依靠良好语言结构知识外,隐含其中的文化因素不可忽视。交际文化反映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词汇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敏感。不同民族或国家的语言词汇往往由于受宗教、环境、风俗及价值观影响,折射出不同民族或国家的社会特征。在使用语言词汇时,对一些有...  相似文献   

13.
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有超过1.3亿的农民在城市打工,这个数字每年还要新增1500万左右。由于夫妻双方共同进入城市打工,他们的子女被迫留守原籍。据民政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夫妻共同外出谋业的超过3300万对,并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由此,造成将近7500万青少年儿童留守家乡。  相似文献   

14.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它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样式,而且也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体系,影响且不断深化着中国人内在的道德伦理认知并外化为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需要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也需要对传统文化作理性思考,合理改造传统文化中不适合现代发展的因素,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毒品是当今世界一大公害,80年代后又重新蔓延至全国.与此同时,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现象也日趋严重,我省亦不例外.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综合治理的措施加以控制,以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书信称谓语的使用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息息相关.它的用法与我们传统的社会文化特征和心理相吻合,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书信称谓语都应允许亲属称谓语或官衔称谓语的合理存在.  相似文献   

17.
大众偶像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心态交融的产物,具有激励示范效应。梳理建国后大众偶像崇拜变迁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阶段:偶像一元化时代的道德崇拜,偶像多元化时代的自由崇拜,偶像网络化时代的价值崇拜。探析近年来偶像崇拜的多元化、个性化和模糊化趋势,折射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心理分化、心理冲突和消极心态影响的困境,因此政府加强社会心理疏导要重视偶像崇拜蕴含的大众心理需求,合理引导偶像崇拜,健全心理疏导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作为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包罗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本文以鄂东方言谚语为例,分析了别具特色的鄂东农耕文化、鄂东中医药文化,从而揭示出鄂东地区方言谚语独特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犯罪的暴力色彩较为浓厚,犯罪的低龄化与团伙化、智能化,侵财犯罪相对突出,与“黄”、“赌”、“毒”有关的犯罪难以禁绝,计算机犯罪“方兴未艾”等等,从而暴露出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理应引起我们的正视和思考,引发全社会足够的关注。本文拟从近年来即1990年代至今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趋势、原因入手,探讨我国在相关立法与司法等方面的经验与不足,并由此提出自己的浅见,希冀我国的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刘旺旺  俞良早 《求实》2016,(3):4-10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全部著作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使用文化概念。从横向分析,列宁在多重语境中使用文化概念:一是在批判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潮时使用;二是在强调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时使用;三是在阐述苏俄文化落后状况及其弊端时使用;四是在强调文化工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时使用。从纵向分析,列宁使用文化概念前后呈现出一些变化特征:一是关注的视角由国外到国内;二是问题的阐述由隐性到显性;三是战略的构想由具体到全面。研究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使用文化概念的多重语境及其变化特征,对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