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莉莎 《学理论》2015,(7):47-48
随着国家政治体制的不断进步,公民参与问题已经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公众参与是实现民主政治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政府善治的重要依据。我国受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吸收了有利于中国政治体制的部分,这不仅有助于我国民主化进程的顺利推进,而且也有助于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的觉醒。本篇论文将从公民参与的主体、途径、特点以及如何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机制等方面剖析公民政治参与问题。  相似文献   

2.
公民社会视域的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蕊 《理论探讨》2005,(3):56-58
公民社会主要是指在一个社会中除了政治系统之外的部分,包括经济、文化等领域。它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公民社会是以社会的自治为基础的,所以它可以使人们的主体意识得以觉醒;由于公民社会是以契约为主要形式的,所以它可以促使人们形成自由平等民主的品质。公民社会包括文化领域,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民公民意识的碎片化及化解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美萍 《理论导刊》2012,(11):74-77
当前,我国农民的公民意识不断觉醒。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公民意识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和倾向,在权利意识增强的同时,义务意识淡薄;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社会责任心和公德心不足。培育农民成熟的公民意识,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强化民主政治,扩大民主实践,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发展农村非政府组织,培育农村公民社会,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提供社会土壤;强化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4.
政治监督的本质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监督的过程表现为政治力量的较量和抗衡。在现代社会 ,政治监督的力量最终来源于民主政治 ,我国政治监督的弱化、腐败现象的严重蔓延 ,事实上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 ,没有形成足够的民主政治力量支持政治监督的深入开展。因此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才能提高政治监督的有效性 ,从而更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是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活动应具有的一项皋本意识,是公民对于自身在国家中的地位,应享有的权利与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公民意识的提高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和条件的。民主政治的发展进步必然会推动公民意识的普及和提高,公民意识的普及和提高,也必然会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6.
少数党员干部信仰缺失是党内滋生腐败现象的总根源。只有将信仰建设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加强信仰建设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认真解决执政党自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警惕和防止市场经济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培养党员的信仰意识。  相似文献   

7.
公民公共精神与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光芸 《理论探索》2008,(1):115-117
在一个追求高度民主的国家,较强的公民公共精神对该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公民公共精神还较弱,如公民的主体意识缺乏、公共意识淡薄、公共责任缺失,这种状况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极为不利.因此,应大力培育公民公共精神,如发展公共领域、培育公民社会、提高公民素质,以此来培植和增强公民的参与、合作、团结、责任等意识,从而不断累积民主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8.
提高公民民主能力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政治建设依靠公民的政治水准和民主智慧的参与,提高公民民主能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现实选择。公民民主意识和民主实践能力的提高将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向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民意识的生成是一个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的客观条件下,在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实践中官吏和民众双向互动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应全方位构建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为此,必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民主政治,培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开展公民教育,发展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与社会发展积极互动的教育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视野伸向广阔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的前沿.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觉醒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正视公民意识并把公民意识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已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回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进程,从宪政参与到协商民主的发展是一个极为曲折的过程.宪政机制下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主要通过政党与法定社团,这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公民参与的有效性.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面临多元分化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现实,利益多元强化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难度;传统政治参与方式抑制了公民参与的主体意识;精英决策和法律模糊又极大地限制了公民参与的权限.为此,有必要引入新兴的协商民主理念,结合我国的政治环境进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公民、公民意识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熊淑媛 《理论探索》2005,1(5):122-124
公民是民主宪政的产物,公民意识是民主政治国家的心理基础,二者对政治文明建设不可或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政治文明,不仅要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制度建设,更要以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和公民意识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意识,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从多种途径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14.
公民参与权及其保障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雅琴 《理论探索》2011,(6):117-119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人民行使政治参与权具体表现为民主选举(选举权)、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政治自由)、民主监督(监督权)等。当前,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因素包括:参与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程度,政府作用的发挥程度,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政治参与的层次性状况,公民的参与意识。保障公民参与权,应当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公民行使权利的能力,完善已有的参与途径等。  相似文献   

15.
范东翠  刘艺 《学理论》2009,(25):56-57
21世纪的中国已经全面迈入网络时代。互联网络的发达,使得网络民意成为当今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一大亮点。网络民意不仅代表着中国人公民意识的全面觉醒,也日益成为影响政府决策和左右社会公正的强大力量。在推进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进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引导网络民意回归理性,在缔造网络民主的基础上,逐步全面实现社会民主。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把中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或主权意识在短时间内激发了出来,原本抽象的理性文本因为公民主权意识的觉醒而变得具体化了,从而对政府的行为造成了双重的制约。一方面是理性文本对于政府行为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公民权利诉求对于政府行为的制约。而政党在这种博弈面前有必要做出新的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参与的实质在于推进公民的公共参与,公共参与必须以公共理性为前提,而公共理性需要加以培养。亚里士多德这一思想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公民参与意识的高低,直接关涉民主化的程度;公民参与的理性水平,关系到民主的效能;法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是培养公共理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构建良性政治生态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之上的良性政治生态既需要制度,也需要文化,制度是"硬件",文化是"软件",两者互相兼容、相互匹配,同时发力、同向发力,共同推进政治生态的良性演进。在推进有中国特色先进公民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努力推动广大人民群众转换政治心理角色,实现由传统政治文化转向现代公民文化。为此,必须着重从培养公民的政治主体观念、法治观念、政治参与意识、政治监督意识和政治宽容品质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公民文化建设,为良性政治生态的有序演进营造健康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19.
梁纪毅 《党政论坛》2009,(15):30-32
一、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与公民意识的概念界定 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亦称参与政治,是当代重要的政治现象,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指“普通公民通过一定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10)
青年学生以具体路径实际参与高校民主管理,不仅是学生主体意识觉醒的体现,也是学生"消费者权利"的具体要求,还是促进高校学生工作步入民主化、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之一,更是高校管理工作迸发活力的源头所在。明晰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探讨学生参与的现实可行性路径如下:以学生为本;参与方式接地气;遵循由基础到深入的参与步骤。通过构建具体机制激励其参与到高校学生管理事务中来,培养青年学生个人素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现今高校民主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