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式批准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1930年强迫劳动公约》《1957年废除强迫劳动公约》后,我国有义务完善强迫劳动的立法、执法、司法,提高禁止强迫劳动的执行标准。当前我国强迫劳动犯罪已经分化为奴役他人、非暴力式强迫他人超负荷劳动两种主要样态。该罪治理模式在预防、发现、控制、打击等层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两种犯罪样态,也难以契合两个国际公约的要求。为进一步完善强迫劳动犯罪治理模式,我国有必要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以提升发现犯罪能力,同时加强《劳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刑法》的衔接,还可结合不同犯罪情形厘清处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贯彻落实《劳动法》中,企业工会依法协调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发挥代表、维护、支柱、桥梁和纽带作用,这对于企业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利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一、《劳动法》赋予了企业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律身份和权利。关于工会的法律身份,《劳动法》第一章第七条规  相似文献   

3.
我国《劳动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过于笼统宽泛,导致司法实践中劳动者的辞职权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对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进行分析,以充分保障劳动者的辞职权。  相似文献   

4.
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作为《劳动法》规定的一个专门术语,其内涵尚无明确的法律界定。劳动管理及司法实践中,劳动行政部门、劳动争议处理部门、人民法院等难免会将其与集体合同、劳动纪律相混淆。本文围绕《劳动法》的原则规定,结合我国企业法、公司法的相关内容,借鉴国外劳动规章制度的立法经验,对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涵义、立法模式及其制定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劳动法立法及执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劳动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而事实劳动关系处于自然状态之  相似文献   

6.
《劳动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调整劳动关系和规范劳动行为的基本法律。《劳动法》的颁布,为保护劳动者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和职工利益的重要代表者,在贯彻实施《劳动法》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万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和准备,已于今年元月一日正式开始实施了。它的实施对我们工会到底意味着什么?根据劳动法的要求,工会应当做哪些工作?工会要改变哪些传统做法,以适应劳动法对工会的要求?这未必是每个工会工作者都十分明确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劳动法开始实施之日,与广大的工会工作者们共同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一劳动法是对劳动制度改革成果的肯定,是从法律上对新确立的劳动关系主体的确认。计划经济体制下(以下我们暂且称之为旧体制),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关系的建立,完全由劳动部门统一包下来,公民只要没考上更高一级的学校或是大中专毕业生,就统一由劳动部门分配就业。而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两种经济体制建立劳动关系的手段发生  相似文献   

8.
根据《劳动法》第十六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认定劳动关系的合法依据。但受我国现实劳动制度的影响,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大量存在,发生劳动争议时存在双方劳动关系难以确定的情形,致使劳动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特别是在工伤赔偿认定、追索经济补偿金、劳动保险待遇等诸方面,用人单位往往以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为由拒不承担《劳动法》规定的相关义务,使劳动关系双方的和谐稳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为明确劳动关系确立的有关要件及事…  相似文献   

9.
劳动者辞职权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者是劳动关系的弱者,是劳动法立法保护的重点。我国《劳动法》对于劳动者辞职权的规定符合了现代劳动法保护劳工的立法理念,同时也体现了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以期使社会人力资源达到优化配置的立法意图。但是由于我国《劳动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过于笼统宽泛,不便于操作。难免会导致立法的冲突与司法实践上的困难。本文就劳动者辞职权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完善我国对劳动者辞职权的立法提出拙见。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同法》在《劳动法》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劳动法》的贯彻实施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制定该法应当侧重处理好劳动合同订立、解除和违约解除劳动合同赔偿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明确劳动合同的主体范围,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立法精神,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和劳动权益的基本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2.
劳动者罢工权的立法确认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宪法》和《劳动法》都没有罢工权的规定,但在我国劳动领域存在着事实上的罢工现象。应通过修改《劳动法》、《工会法》并制定专门的《罢工法》的办法,将罢工现象纳入立法的调整范围内,明确赋予劳动者罢工权,以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权利,促进劳动关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职场性骚扰是发生于职场关系且侵害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和用人单位用工管理权的行为。我国《民法典》对有关单位防治性骚扰义务的法定化确认,可以理解成对用人单位科以民事责任的规范依据。职场性骚扰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包括人格尊严,也包括劳动法意义上的平等就业权和劳动安全卫生权。但劳动法规范中尚未配套相应制度,易造成劳动争议中的法律适用难题。在《民法典》实施背景下,应在劳动法制度领域细化职场性骚扰规制的条款,将防治义务落实转化,建立社会组织参与职场性骚扰防治工作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等的监督和保障作用,同时,还要完善劳动权益救济保障机制与多元救济渠道和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强化程序保障。  相似文献   

14.
《劳动法》颁布1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由于立法背景、对劳动关系本质认识的不足以及社会关系在转型时期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严重缺陷,全面修改《劳动法》已为识者所共见。在深入研究劳动法的基本理念和认真分析各项劳动制度的基础上,比较、借鉴其他国家劳动立法,结合国际劳工公约的具体规定,将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贯穿修改的始终,并注意与相关部门法的配套与衔接,完善而科学的劳动法体系是值得期待的。  相似文献   

15.
第一讲劳动法律法规概述 【习题部分】 一、填空: 1.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被称为其他法律的,劳动法、工会法等部门法被称为国家2.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主体是与 3.国内外法学界一般把年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看作是最早的劳动法。 4.劳动法在劳动灾害和不当劳动行为的补偿问题上,实行原则。 二、名词解释 劳动法 三、简答 1.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征是什么? 2.劳动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劳动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四、论述 工会在贯彻落实劳动法中有哪些权利? 【答案部分】 一、填空 1.母法基本法2.劳动者用人单位3…  相似文献   

16.
劳动合同的解除制度作为劳动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影响重大。本文试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关系的性质特征,借鉴国外劳动立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和劳动力市场状况,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的法律性质、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与违约责任问题、用人单位的利益保护及预告期长短进行一些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7.
《劳动法》第16条第1款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第2款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从云南省富源县当前的劳动关系现状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县属城镇集体企业98%的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其他非国有企业也有70%的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力度的加大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个体私营经  相似文献   

18.
目前,要使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更加扎实地向前推进,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因此,要着重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签订集体合同是《劳动法》赋予职工及其代表工会的一项重要权利《劳动法》的基本立法宗旨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了从整体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劳动法》第33条规定:“企业职工一方面与企业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推举的代表与企业签订。”《劳动法》这一规定,明确了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是《劳动法》赋予企业职工及其代表——工会的一项  相似文献   

19.
在非公有制企业贯彻《劳动法》,这对规范企业用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市工商联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联合对市区部分私营个体企业贯彻《劳动法》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调查表明,我市贯彻《劳动法》力度逐步加大,涌现出一批执行《劳动法》比较规范的非公有制企业。如舜杰服装公司、淮捷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关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打工利益受侵害事件频繁发生。对于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的法律性质从应然和实然角度分别进行分析,大学生具备成为劳动法中劳动者的主体资格,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并满足《劳动合同法》非全日制劳动者的条件,大学生的勤工俭学行为应当受《劳动合同法》的保护。《劳动合同法》对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对于保护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但在保护大学生和非全日制劳动者合法权益上还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