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5年11月10-11日,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等机构在西安主办了首届欧亚经济论坛会议,欧亚地方政府的代表举行了圆桌会议,具体讨论地方政府合作事宜.这是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首次在正式场合提出地方合作问题.在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之间建立地方合作机制,将会积极地推进其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并巩固上海合作组织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自2017年6月以来,受到上海合作组织地域范围扩大、中亚成员国国内政治进程变化、阿富汗局势演变和外部主要行为体中亚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中亚成员国对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诉求发生了变化。在政治领域,中亚成员国期望强化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对话和信任水平;在安全领域,中亚成员国希望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对阿富汗问题的综合应对能力,并进一步深化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在经济领域,中亚成员国的共同利益需求在于提升组织框架内多边经济合作的成效;在人文交流领域,中亚成员国之间强化人文交流与合作的需要较以往更为迫切。有鉴于此,上海合作组织须准确把握与平衡各成员国的主要诉求,寻找各方共同利益的交汇点,在凝聚共同价值、构筑共同安全、打造共同利益和培育共同情感四个方面,将该组织打造成国际合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上海合作组织反恐安全合作:进程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壮志 《当代世界》2008,(11):19-21
自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成员国的多边合作不断深入,机制化建设稳步推进,逐渐成为一个务实、开放的区域性合作组织。作为成员国多边合作的重要内容,上海合作组织在反恐领域的合作同样成果显著。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怖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合作的层次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对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6国元首在上海会晤,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提出了著名的"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探索建立新型国家关系、推广以互信合作为基础的新安全观、促进地区合作和共同繁荣的重要实践.随着这一实践活动的发展和深化,上海合作组织正日益成为一个新型的地区合作组织.现在,上海合作组织除了6个正式成员国之外还有4个观察员国,其在推动成员国之间的各领域广泛合作乃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李孝天 《国际展望》2021,(3):96-118,156,157
作为新地区主义的一种实践形式,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不断发展。上海合作组织坚持以“不干涉内政”原则为核心的主权规范,遵循“国家主义”发展路径。扩员之前,在应对安集延事件、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动荡等地区安全与政治挑战的过程中,上海合作组织确立了以中亚为地缘安全中心的地区定位。在开展各领域合作的进程中,上海合作组织秉持协商一致的原则,其内部形成了“大国引领、中小国家平等参与”的合作格局。扩员之后,上海合作组织继续遵循“国家主义”发展路径,但其地区定位与内部合作格局出现了新变化。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加入,使中亚的地缘安全中心地位相对下降,以中亚为重心、南亚为重要延伸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新的地区定位。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加入,还增加了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合作格局的复杂性,使“大国引领”的合作格局面临深刻转型,“中小国家平等参与”的合作格局也在发生演变。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处于发展转型的十字路口,其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6.
孙永祥 《国际展望》2011,(5):105-124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能源合作始于2003年。当时,国际恐怖主义成胁,一些能源生产国政局不稳,全球能源供应面临可能灾害,对亚太地区亦构成挑战。能源是上合组织框架内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该组织国家间的能源合作取得一些进展。可是,由于国情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利益不同,合作尚存在能源发展战略的差异,相互信任和理解不够,以及中亚能源资源面临大国竞争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潘正祥  李勇 《当代世界》2009,(12):63-65
胡锦涛主席2009年6月在俄罗斯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指出,经过数年发展,“上海合作组织生机活力日益焕发,维护成员国和平发展权利、促进地区安全稳定、推动互利共赢合作的作用不断加强,成为欧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建设性机制之一。”推动上海合作组织不断深化合作,使之能够长足进步的动因是什么?本文拟从地缘政治格局、非传统安全、经济利益等方面予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与联合国及区域组织合作新华网联合国7月26日消息:第六届联合国与区域组织和政府间组织高级别会议26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落下帷幕,代表上海合作组织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国代表表示,该组织将进一步加强同联合国及其他区域组织的合作。本次为期两天会议的主题是“联合国——区域组织加强世界安全伙伴关系”。来自23个区域组织和政府间组织的代表讨论了应对国际恐怖主义、全球威胁以及加强联合国与区域组织合作等问题。上海合作组织现任主席代表——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李辉代表上海合作组织出席了会议。他在发言中阐述了上海合作组织对有关问题的立场和主张,并强调,上海合作组织将进一步加强同联合国及其他区域组织的合作。会议最后通过的主席结论和联合声明决定,加强联合国与区域组织在促进不同文明对话、加强联合国维和能力、保护冲突中平民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领域的合作,并决定将高级别会议由两年一次改为一年一次。联合国与区域组织和政府间组织高级别会议始于1994年。这次是上海合作组织继2003年后第二次参加该会议。  相似文献   

9.
2009年6月15至16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九次会议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召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的元首聚会于此,共商发展大计。会后成员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叶卡捷琳堡宣言》、《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怖主义公约》等重要文件,会议发表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联合公报》,批准了《2010—2012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打击“三股势力”合作纲要》等文件。  相似文献   

10.
"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是第一次由上海合作组织全体成员国组织实施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展示了成员国共同打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的坚定决心和行动能力,反映了成员国在防务安全领域的合作水平。随着成员国之间政治互信、防务安全合作、经济合作的深化以及对"三股势力"震慑力度的不断加大,中亚地区人民对安居乐业的信心已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1.
陈玉荣 《当代世界》2013,(10):19-22
2013年9月13日,上海合作组织,第十三次元首理事会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成员国元首发表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比什凯克宣言》,通过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  相似文献   

12.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目标,上海合作组织自贸区建设是成员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合组织自贸区的建立既有利于各成员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成员国之间经贸政策的协调,因此建立上合组织自贸区具有必要性;而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密切的贸易联系和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各成员国合作意愿较强,中亚安全形势向好,都使建立上合组织自贸区成为可能。GTAP模型的模拟分析也表明,上合组织自贸区的建立,能够产生明显的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效应,对促进上合组织成员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因此,中国应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贸易自由化、加速投融资一体化、完善成员国之间政策协调和密切区域内人文交流五个方面对上海合作组织自贸区的建设路径和方法进行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打击三股势力面临新挑战新华网三亚(海南)11月4日消息,中国公安部副部长孟宏伟表示, 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成立以来, 致力于防范、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势力,维护成员国和整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目前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由中国公安部主办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防范、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研讨会4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来自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理事会6个成员国的代表及官员5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就各成员国进一步加强在防范、打击这三股势力领域合作的相关议题进行了讨论。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扎哈罗夫说,开展以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内容。4年多来,全体成员国在打击这三股势力的斗争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目前,安全领域合作的法律基础和机制日趋完善, 并已进入开展务实合作的新阶段。为此要切实落实有关文件和协议,加强磋商和情报交流,采取防范、打击这三股势力的有效措施和行动,将合作意愿和潜力转化为现实成果。  相似文献   

14.
东北亚地区是世界上最富有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区内各国地理位置邻近,经济互补性强,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也很有效,合作潜力很大。然而,长期以来,东北亚地区都没有形成区域性的合作机制,东北亚的合作仍处于一种非制度性和无组织的不稳定状态。制约东北亚地区合作的最主要障碍来自于地区认同弱,受制于历史恩怨、地缘政治和地区安全形势的影响,东北亚国家在推动地区合作方面受制于公众认同、社会舆论甚至意识形态,经济和社会交流层面的优势始终没有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5.
■上海合作组织防务安全论坛在北京闭幕 新华网北京11月16日报道:由中国国防部主办、国防大学承办,历时10天的上海合作组织防务安全论坛16日在北京闭幕。中国国防大学政委赵可铭上将、外交部部长助理李辉、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钱利华少将参加了闭幕式。论坛期间,备国代表就国际形势、地区安全、恐怖主义和反恐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作用与未来发展等国际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在华期间,备国代表还参观了部队,赴青岛、上海进行实地考察。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区域安全合作”,举办这次防务安全论坛,是落实各国元首阿斯塔纳峰会达成的合作共识,进一步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在安全防务领墟加强合作的具体举措。来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世纪的外交实践过程中,中国外交逐步形成了包括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在内的一些新做法和新思路,被称作中国的"新外交"。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的"新外交"在安全合作、经贸发展、国际秩序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具体体现。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涉及大国博弈、地区合作、经济发展与文明对话等议程。在多边框架下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国家间的务实合作,坚持与世界其他力量的对话而非对抗,以中国的发展带动地区的繁荣,这些既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目标也是中国"新外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上合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审议的重大任务和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战略思考,对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推动,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布局.2019年9月,国务院批复《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上合示范区启动建设以来,始终倡导"以和促合、以义相合、以诚润合、尚合求合"的理念,积极拓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商旅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各项工作全面展开、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从1989年中苏边界谈判开始的上海五国为什么会转变为一个全面安全合作组织?本文把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出信任、主导国和共同安全利益三个动因以解释这种合作发展进程。在边界谈判时期,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哈、吉、塔形成重要互信。这两种信任关系成为以后产生中俄合作以及使中亚国家加入中俄主导的安全合作组织的基础。中俄逐渐建立的信任关系催生了合作产生的第二个动因,即中俄主导。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变得明显,上海五国提出多边合作并发展成安全会议机制。从1998年至2001年,共同和互补的安全利益更加深化,从而推动上海五国提升为上海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19.
“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谈在成员国的首都每年举行一次。在相互加深信任的同时,首脑会谈的议题扩大为政治磋商和经济合作,以实现欧亚大陆中部地区的稳定和繁荣。不仅首脑会谈,而且总理会议、外长会议、经济或者国防和治安等相关部长会议也实现例行化,在北京和塔什干分别设立了秘书处和地区反恐机构等常设机构。  相似文献   

20.
ECFA的签订与实施掀开了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序幕,也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制度合作的新阶段。本文从制度安排、组织机构和实施机制三个层面,着重探讨后ECFA时代深化两岸银行业制度合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