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民生为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相似文献   

2.
在著名的国际性研究与咨询机构盖洛普公司,专家们对25万名成功的专业人士——推销员、经理、教师、医生、飞行员、运动员等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只有当人们从事运用其专长的活动时,才有可能取得高水平的成就。不要听信某些人的说教,花时间竭力纠正你的弱点。专家们建议,你应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你的特殊才能上。因为人有所长,必有所短。试图修正你所有的弱点,将是对精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陷入认识民主的历史性困局之中。达尔之前,人们要么用民主的理想来衡量民主的现实,要么用现实的民主观照民主的理想,造成民主的理论与现实的困惑。达尔颠覆了传统的民主的认识方法论,将民主区分为理想的民主与现实的民主,并提出了各自判断的标准。对民主的这一类型学的区分,是达尔现实主义的民主情怀的直接成果,是达尔对民主认识方法论供给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熊培云 《南风窗》2008,(6):20-22
我们能否建立一个可以实现社会分红的政府,国家伦理的革新怎样进行,决定了朴素无华的"五有之乡"(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住有所居)的理想,是否会沦为"乌有之乡"。上海市政协委员邢普在2008年两会上正式提出:全国人民每人发放1000元以分享财政收入高增长。在这个更多是强调纳税义务而非纳税权利的时代。人们似乎习惯于政府"取之于民",邢普委员建议政府"还钱",  相似文献   

5.
清代在适用名例律"恤幼"条文审理未成年杀人案时,对"幼弱"的衡量,从单一的年龄标准转向年龄上的"幼"和事实上被无理欺侮的"弱"两项标准,并形成突破律文的条例和成案。从形式上看,未成年人案件审理中以例破律,实质上依然符合律文的精神或律文对应的道德伦理。"恤幼"条例的形成及适用都是以情理为依据,但是情理的认定是由皇帝的意志决定的。清代未成年杀人案的相关律例形成和适用能够验证寺田浩明的"非规则型法"的非规则性。但寺田浩明将中国法的规范统一性归结于"情理"而不是"皇帝的意志",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实际不符。  相似文献   

6.
汪铁桥 《法制博览》2023,(24):27-29
要发展好普惠性幼儿园,只有依靠依法治教,依靠法律的国家强制力和普遍约束力,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和引领作用,才能保障普惠性教育的推行。本文从法运行的全过程结合教育理论分析普惠性幼儿园推进发展,并提出相应发展路径,切实做到幼有所育和幼有优育。  相似文献   

7.
《工会博览》2023,(8):18-2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10年,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相似文献   

8.
自由与民主本是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理想的应有之义。马恩讲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指一种战争状态下的临时措施,民粹派讲的"人民专制"是先进者强迫落后者的政治常态,在俄国革命实践中,列宁用民粹派的"专制"偷换了马恩的"专政",这是导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分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当年的他就是一个普通电工,但他仅用两分钟时间就可以升起天安门广场这面国旗。■2007年国庆节的当天,胡其俊老人去世,这位"国旗老人"成了世上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的人。■7年前的9月30日夜,胡其俊临终前对家人说:十月一日——"该升旗了"国旗,是一个国家国民精神的支柱,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就在五星红旗的辉耀下,国民数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约为5亿,到1964年为7亿,到1981年的10亿,再到2005年突破了13亿,但如果不是媒体不多的报道,人们绝不会知道,那面天安门广场上护佑着中华民族成长壮  相似文献   

10.
<正>朱继文北京市丰台第一幼儿园园长,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及全国优秀教师奖章获得者,连续多年获得北京市师德之星,北京市"辛勤育苗优秀学前教育工作者",北京市科技创新标兵等多项荣誉。"教育是为儿童的未来人生点燃一盏幸福的灯。教育的原点是育人,育人应该舒展生命,培植德性。作为管理者,应该以舒展幼儿的生命、提升幼儿的道德、塑造幼儿的幸福人生作为教育的理想和追求。"这是北京市丰台第一幼儿园园长朱继文对于幼教工作的理解。"红杉树精神"是丰台一幼最富特色的园所文化之一。红杉树最高能长100多米,相当于30层楼那么高,根却浅浮于地面。这是因为没有一棵红杉树是独自生长的,它们凭借彼此紧密相连的根部长成一片片高大伟岸的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2016,(9)
正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理想中的政府和老百姓的关系,你会用哪个?相信很多读者朋友会说"鱼和水"。这是一个流传了很多年的经典说法,鱼离不开水,鱼水深情等等。如果问我的看法,我更想用家庭和一家人的概念。说直白点,在一个国家里,政府和老百姓最理想的关系就是一家人。之所以用这个比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自传统。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12.
正"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唐代诗人骆宾王曾用寥寥数语写尽了世人对皇家宫殿的尊崇。除了琉璃烧制技艺为故宫点缀了金瓦外,一个个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图腾和瑞兽也铸造了故宫的威严。这些矗立在紫禁城600年的汉白玉石雕,来自于距离故宫80公里外的房山区大石窝镇。  相似文献   

13.
周彪 《南风窗》2013,(12):12-12
如果不是黄岩岛事件和钓鱼岛主权之争的持续发酵,相信绝大多数国人的海洋意识依然处于沉睡状态,对我国东南海域那一片辽阔无垠的蔚蓝也许还停留在教科书上的抽象数字或电视画面的感性认知。海洋知识的匮乏和海洋意识的淡薄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短板,尽管历史上我们有过郑和"七下西洋"的壮  相似文献   

14.
钟明 《法制博览》2009,(12):17-17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  相似文献   

15.
石勇 《南风窗》2011,(26):31-31
颁奖词:李劲松胸中燃烧着理想,但他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于提醒、督促公权力对自己的政治义务、对法律规定有所意识,有所行动,对公民权利保持敬畏之心来说,他以律师的理性、公民的热情,来进行召唤、行动和担当,希望能够在多方合力中,形成推动社会进步之态势,使我们的社会所付出的成本最小。  相似文献   

16.
石勇 《南风窗》2013,(20):42-44
今天的中国政治、社会结构,可以给年轻人受挫的世俗化理想,以及更年长一些的人对于政治和社会的想象以一个什么样的出口呢?一个人要彻底弄死他的自我的话,是绝对不可能的—理想也是如此。但在今天,说到"理想",已然是一种社会隐痛了。这正暗示了某种秘密:"理想"在今天的命运,大概就是无数年轻人—无论他是大学生、白领、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公务员—以及这个社会的命运,反之亦然。被压抑到内心深处的"理想",它所指向的现实,还有未来,似乎隐含着某种玄机。  相似文献   

17.
理想不死     
石勇 《南风窗》2013,(20):40-41
在今天,理想已然是一种隐痛,但它并没有死。或者,它收藏在人们的心中,梦中,继续潜伏。或者,它写在一张张年轻,但在世俗层面上过早成熟的面孔上,以"梦想"、"目标"、"愿望"、"价值"等替代性方式说出。指责今天的年轻人没有理想也许是错的。只要一个人不拒绝未来,他就难以放弃理想,至少理想是他在残酷的世界中往前走的拐杖。不同的只是,理想的内容变了,它的指向,它的表达变了,正如社会变了。我们不会一直呆在一个没有变动的世界中。当现在的社会结构,离过去已经很遥远的时候,理想和它的经典意义,也拉开了很大的距离,甚至彼此之间显得陌生。这正是理想在今天的本质:它已经世俗化、生活化、利益化。人们无法有一个好的社会背景,好的心态去仰望天空,而只能关心脚下,随时担心生活的地基是否不稳。  相似文献   

18.
李向平 《南风窗》2013,(21):10-10
曾几何时,我们拥有理想,却又为实现理想的方式而痛苦,或者是苦于无法实现我们曾经拥有的理想。于是乎,理想之拥有就被转换成为一个痛苦,我们不再希望去实现固有的理想;甚至不再期待理想的拥有,以一种不再理想的形式,成为我们实际上的"理想"。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曾经给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理想模式,要求理想者从个体身心到家国天下,必定要寻找一种贯通一气的内在精神,曾经给中国人以荡气回肠的道德要求,成为无数中国人的理想传统,难以超越。即便是遭遇了时代变迁,人们一旦出离了这一理想传统,很有可能就会被批评为中国理想或理想中国的失落。  相似文献   

19.
《国际展望》2007,569(15)
出身湖南在中国各省人中,湖南人以骁勇悍战而闻名天下,因此中国有句俗语"无湘不成军"。在湖南人中名将辈出,本文的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粟裕,1907年8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一个侗族地主家庭,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又涉猎过西方现代科学知识。1925年,还不满18岁的粟裕进入湖南省立常德第二师范。在常德读书期间,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逐步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1927年6月,粟裕辗转来到武  相似文献   

20.
<正>"有事,找司姐!"现已成为中铁二十二局四公司工会干部司玉芹的标签。在女职工眼里,她是无话不谈的"好闺蜜";在男职工面前,她是敢于担当的"女汉子";在老职工心中,她是当之无愧的"好闺女"。她用一言一行展示着铁建人的良好形象,被职工们亲切地称为"最亲娘家人"。让工作"活"起来"民有所想所求,就要为他们服务。"是司玉芹做好工会工作的座右铭。一有空闲时间,司玉芹就深入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