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的治理应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河床演变的特点,与整个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紧密结合,相互适应,采取各种技术、经济和行政措施,平衡沿河各地区的利害关系,求得全流域最大的综合效益,现提出以下治理方略:  一、上中游,用能节水,水土保持,改善环境,保洁水质  黄河上游河水含沙量较小,水位落差大,并有多处峡谷河段适宜建坝,对开发水能十分有利。中游黄土高原是主要的产沙区,但水能资源仍应充分利用,我国在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采用“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已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取得保持有效库容的成功经验,在技术上是…  相似文献   

2.
赤壁市地处荆楚之南国,扼湘鄂之要冲,依幕阜而襟长江,托洞庭而迫九江,境内有“九港十八畈,二十四潭四十八名泉”,资源丰富。与此相应,“头顶库水、肩扛客水、肚装湖水、脚踩江水”的水域结构,季风气候的降雨集中,以及过境客水的上压下顶,使赤壁市的水利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32.07公里的长江干堤、15.5公里的连江支堤和187.5公里的民堤民垸堤身单薄、地质基础差,抗灾能力不强。“九五”期间,赤壁市连续遭受3年特大洪涝灾害,损失近28亿元,抗洪抢险消耗了全市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频繁的洪涝灾害严重地困扰和制约着赤壁市的经济发展。 水情即市情,水兴则市兴。赤壁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认真总结抗洪抢险斗争的经验教训,励精图治,开展以堤防建设为重点的水利建设,明确提出:有钱大干,无钱苦  相似文献   

3.
李光泉 《求索》2008,(5):66-68
清初政府高度重视治河,并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与当时治河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密切相关。无论是河工制度和技术、治河方略还是法律条例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改进,这成为黄河治理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一、黄河源区生态系统恶化的原因 1.人为原因。首先是人类的介入导致了植被的破坏。植被被破坏的第一个原因是滥挖滥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全国经济形势的好转,人们的经济意识增强了,但许多人也在利益的驱动下显得有些不择手段了。据有关资料反映,从80年代初每年进入曲麻县采金的人约6万人,1988年高潮时达到11.38万人。由于缺乏管理,无组织到处乱挖致使河道两岸草地被挖得千疮百孔,沙砾遍地。为了解决燃料问题,稀疏的灌木、残存的草根等也几乎被砍挖殆尽。大量农牧民为了挖取甘草、大黄、冬虫夏草等药材,也破坏了大量的草地。植被被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是超载放牧。超载放牧  相似文献   

5.
目前,黄河中游滩区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黄河在许多河段留下了大面积滩区,土壤贫瘠,土地多为沙土、盐碱地,基础水利建设不足,以至于滩区很多土地形成“无水即旱,有水即淹”的局面.大量土地荒废,部分利用滩区的农业结构也处于粗放型的自然经济状态,经济效益低下,同时大量农业、化肥的不科学使用,也给黄河水质带来较大影响.由此看来,急需对于黄河荒滩进行生态修复,防治环境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黄河流域治理始终被党和国家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之上,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黄河流域的经济建设以及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暴露出来的问题亦令人担忧。如今,当改革  相似文献   

7.
从黄河96·8水灾的特点入手,分析黄河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河道淤积河床抬高;主要危险是黄河洪水漫滩后主流失控,容易造成河床摆动,破坏滩区生产,甚至顺堤行洪、大堤溃决的洪水灾害。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是滩区生产活动与黄河治理矛盾;管理体制部门分割、上下失调,激化了黄河水少沙多的矛盾。解决的办法:优化“三约束”,建造黄河洪水漫滩主流稳定的工程保障体系和自控防洪体系,形成洪水涨落有序、且不断改善滩区生产条件的良性循环,力求以相对少的投入收到大的治黄效果和综合改善自然环境的社会效益;机挖“三淤”,疏浚河道,人工塑造河槽;充分发挥现有防洪和引黄工程作用,实现自流“三淤”(淤临、淤背、淤滩);制定政策,筹集治黄资金;理顺体制,强化黄河主管部门的协调作用;南水北调,引江入黄, 把中国的地势和雨量分布特点转化成中国巨大的自然优势。在中国利用革命手段改造社会、并找到用市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之后,用科技工程手段,根治黄患,改造大自然、优化自然基础条件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就历史地提到社会日程了。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表现为:一是缺乏综合统筹,产业结构失衡,发展质量不高。二是水沙关系不协调,安全风险较高。三是水资源短缺严重,承载力严重不足。四是生态环境脆弱,水污染程度严重。为此,建议:一、强化顶层设计和法治保障,实现全流域系统保护。一是抓紧制定《黄河保护法》,以法治方式确立流域空间管控、环境总体规划、水资源管理、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和  相似文献   

9.
谭衷 《半月谈》2020,(3):24-25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在年初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那么,对于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共同抓好大保护、协调推进大治理,要瞄准哪些发力点?  相似文献   

10.
山西人民坚持治黄几十年取得巨大成就,据有关专家近期测量,山西境内每年注入黄河的泥沙量不到2亿吨,比七十年代时减少了近一半。  相似文献   

11.
<正>鲁政字〔2022〕247号滨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呈请批准滨州市黄河水资源超载区治理方案的请示》(滨政呈〔2022〕36号)收悉,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滨州市黄河水资源超载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请认真组织实施。二、《方案》实施要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相似文献   

12.
《人大建设》2007,(4):F0002-F0002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的第60年。黄河水利委员会(下称黄委会)以当好河流代言人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己任,不懈探索,扎实工作,各项主要工作均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条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渠,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自治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二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中国历史的发祥地和民族文化的摇篮. 在中国西北部有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其中面积达四十三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内,土质疏松,植被稀少,一遇暴雨,水土大量流失,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三千七百多吨,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上游地区具有两个战略作用,从地域上讲,是整个黄河流域的发源地;从国家发展规划上讲,是整个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重要着力点。治理好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问题,是统筹国家、人民、黄河三位一体布局的时代需要,同时也是治理黄河问题的历史延续与现实使命。但在其实施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与障碍。基于此,必须系统梳理出其中蕴含的四个重大关系,牢牢把握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立足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完善治理制度、提升治理能力、培养生态意识五个着力点,为黄河流域的整体治理贡献出独特智慧与地区方案。  相似文献   

15.
黄河兰州段水质污染的严峻态势,不仅关系到黄河流域本身,还关系到人与流域的关系,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国际关系以及人们的观念等诸多方面。水污染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必须增强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正老牛湾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是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黄河从这里入晋,内外长城在这里交汇,晋陕蒙大峡谷以这里为开端。它的两岸尽见断臂悬崖,壁立万仞,鬼斧神工;囿于山石走向,黄河在这里曲折多变,弯转迤逦;河岸之上长城鸶立,村落古迹遍布。这里既有大河奔流的壮丽景观,又有典型的黄土高原沧桑地貌和最为质朴的民风民情。据此,老牛湾亦成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矗立在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桃花峪三皇山上的黄河中下游分界碑及周边广场建于1999年,2001年竣工。碑高21米(意为21世纪),四面玲珑旋梯联接,外部呈H体形(意示黄河汉语拼音首个字母),基座高2米,四面台阶玉栏护侍。碑体正中间划开,左边代表黄河中游,右边代表黄河下游,九曲黄河由此分界。黄河从青藏高原北麓发端,一路九曲跌宕奔腾万里,从孟津出峡谷一泻千里,造就了广袤的黄淮海冲积扇大平原。荥阳,正处于峡谷至平原的过渡地带,是中国地形西高东低三级阶梯中的二、三级过渡带。黄河中下游分界碑赫然屹立,黄河风光一览无余。  相似文献   

18.
拜谒黄河     
正"八千里路风云,十万春秋雷霆。西决昆仑入东海,憾山摇岳过千城,人称中华龙!"(金聚泰《黄河吟》)从天而降的生命之水,那是源自青藏高原,流过黄土高原,途经千山万壑带有中华大地表皮的黄河水。上小学的时候,我就知道中国有一条大河叫黄河,还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繁衍生长的摇篮,是中华民族勇敢的象征。那时候,我就梦想有朝一日,一定要去拜谒这条伟大的母亲河!去领略黄河那勃  相似文献   

19.
图说黄河     
《台声》2022,(17):48-55
  相似文献   

20.
黄河奔流     
苏继海 《黄埔》2012,(4):F0004-F00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