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道德基础和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公民受教育机会均等,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离教育机会均等尚有很大差距。近些年来,随着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拉大,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影响教育的发展也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相悖,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就现实而言,当前城乡青年在接受高等教育上是存在着不公平的问题:城乡青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的不平等;城乡之间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城乡收入巨大差距导致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要采取切实措施去实现城乡青年高等教育的公平:改进高等教育的相关体制;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相关机制;通过相关制度和政策,明确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最后底线,从各高等教育机构而言,就是针对城乡青年的实际,建立从课堂教学、课程选择到教学评价的公平机制,为实现平等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的教育状况,得出教育机会均等对教育公正具有重大意义。教育机会均等主要包括教育起点机会均等、教育过程机会均等、教育结果机会均等三个方面内容。针对教育公正凸现的机会不均等状况,探索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何磊  田志超 《工会论坛》2011,(6):139-140
针对当前一些学者对国内教育的不平等问题的描述,我们可以从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判断教育平等的“应然”状态,教育的平等不仅仅是教育资源和入学机会的均等,而是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条件及其结果的平等。  相似文献   

5.
闫莉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2):207-207,209
差异机会平等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生存与发展机会的不完全相等性,存在程度上的差别。作为社会公正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对平等、自由理念的贯彻,强调激发社会成员的自致性。在增强社会物质财富、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差异机会平等理念应成为现时代构建和谐社会之价值取向。应该进一步完善体制的构建、弘扬自致性的价值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相似文献   

6.
从法学的视角看教育公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公平是教育的社会理想和教育政策的追求目标。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本文着重阐明了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法学意义 ,进而说明教育立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7.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议题所要回应的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哪些不均等。在计划经济时代,公共服务是以单位福利的方式呈现和提供的,单位制度下的身份取向塑造了最初的公共服务分配不均等。在市场化改革中,虽然市场提供的公共服务通过价格和货币实现了形式上的机会平等,但是这种形式上的机会平等被市场化改革的其他作用扭曲。当前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回应的是计划时代以来累积的基本公共服务上的不公平问题。从价值追求上来说,基本公共服务的分配经历了没有价值考量、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凯·尼尔森对罗尔斯公平正义论的正义原则进行了比较与批判,着重指出"差别原则"与"平等自由原则"和"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之间存在内在矛盾,资源和利益的不平等分配并不能实现人们平等的自尊,同时也因为差别原则所导致的实质性不平等,面使自由成为"无用的自由".尼尔森在批判中构建,提出了平等正义论的两原则,力图将平等贯彻始终,实现两个正义原则在平等维废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9.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价值,而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在于机会公平.机会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机会公平,人们才能享有均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的后果是国退民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改革略径也是合理的,但兼顾公平显然没有做到,起点平等无法实现,追求以规则平等和机会平等为特征的过程平等与结果平等成为次优选择。要实现公平、公正,就必须理性对待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共生与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