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欠发达地区乡镇产业集聚的特点,政府在产业集聚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行为影响着产业集聚发展方向,政府的有效支持是产业集聚成长的重要力量。陈家坊服装产业集聚兴衰的案例充分证明,健全政府调控机制,优化政府行为,建立并完善乡镇产业集聚的支持体系,就能促进产业集群形成,最终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现代化。因此,优化政府行为,应该成为促进乡镇产业集聚成长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2007年初,新一届鹰潭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地具有亚洲最大的铜冶炼企业——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等优势,提出了依托江铜,服务江铜,打造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铜废旧原料再生利用基地、铜产品加工基地、铜产业物流中心,把鹰潭建成世界铜都的发展战略,得到市人大代表的认可和赞同。在多次召开  相似文献   

3.
欠发达地区怎么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兵 《今日浙江》2007,(24):40-41
欠发达地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往往也是一个区域加快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欠发达地区一般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并有相应的特色产业.当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辐射作用梯度推进到一定程度,或因交通等基础设施大大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区位条件的时候,欠发达地区就可以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厚积薄发,实现跨越式发展,并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这一过程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但人才资源也是第一瓶颈.突破这一瓶颈,寻求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人才战略,最根本的就是要尊重人才流动和集聚的基本规律,依托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建设区域性的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4.
山海协作工程是省委、省政府为促进我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山海协作工程以项目合作中心,以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配置为主线,着力把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把欠发达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发达地区。山海协作的主要方式是,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互利互赢,实行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省内沿海发达地区与浙西南山区、舟山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5.
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发达地区步入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新时代,欠发达地区主要还是推动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和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本文以常山县轴承产业发展为例,对打造欠发达地区县域轴承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人才资源存在着严重的劣势,人才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欠发达地区赶超发达地区,必须抓住人才的资源性特点,用经济的理念分析人才工作,像抓经济那样抓好人才,吸引、号召、鼓励更多的人才支援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建设。人才资源开发“产业化”要把人才作为产业进行开发,加大人才产业开发的投资,加强人才产业的经营和管理。一是加大人才资本投资。人力和人才资本投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人才资源的基本途径。欠发达地区要把人才资本投资优先作为新的战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扶持培育人才产业,通过投…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聚度是衡量不同地区同一产业是否能协调承接的重要评价指标。通过选取一系列量化指标可以看出东西部地区产业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同时使用Carlino模型和Segal模型对东西部第二产业集聚度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东西部地区第二产业集聚效应相差不大,东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教育和城市化效率的差距是阻碍东西部地区产业对接的主要因素。为此,国家应不失时机地推动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以扩大内需并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加强西部地区金融行业的建设;推行优先发展中心城市的城市化策略,并注重经济增长极的培育;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都是欠发达区域,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很多学者给出了解释;本文认为由低水平的分工和专业化所导致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停滞不前影响了区域经济增长;开放经济下欠发达民族地区必须融入经济竞争的市场中,并利用其自身资源优势,在比较优势的原则下.选择有民族特色的产业作为重点优势产业发展,才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永培  单葆国 《前沿》2013,(2):82-83
公共政策能够实现经济集聚和差距之间的协调发展,而其中最有效的公共政策是基于交易效率视角的有关政策供给,即缩小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要素流动的差距,这就使得政府加强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欠发达地区吸引投资的财税优惠找到了合理的理论依据.制度性收敛依靠政府稳态的公共政策供给,建立缩小地区差距的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市场一体化的加强,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地纷纷依靠当地的要素禀赋打出自己“的杀手锏”,充分发挥当地区位、资源、人才、文化等各种优势,做“特色”文章,打“特色”品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辐射“出特色”产业集聚效应“。特色”已成为做大做强地域经济、实现区域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相似文献   

11.
赵祥 《岭南学刊》2013,(4):98-103
本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我国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不高,并在动态上呈下降趋势。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着"高专业化、高集聚,高专业化、低集聚,低专业化、高集聚,低专业化、低集聚"四种不同类型,其中实现了海洋产业高专业化、高集聚的地区数量最少,海洋产业集聚的增长极功能尚未显现。因此,应努力推进海洋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培育新增长极。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武汉城市圈产业集聚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对武汉城市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聚可以有效提升整个城市圈的经济竞争力。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内的产业集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大批初具雏形的产业集群。但总体而言圈内产业集聚规模偏小,尤其是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必须从"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目标出发,在做大产业集群的同时,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及其圈内空间布局,突出城市圈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地域集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产业及其组织形式,即由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其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和地域化的特性;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在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4.
赵润田 《求索》2012,(10):253-254,28
欠发达地区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对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东省菏泽市为实例,探讨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模式问题,进而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言。  相似文献   

15.
“民工荒”的成因、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汤俊芳 《理论月刊》2005,(8):190-192
本文对2003年底到2004年,在广州、福建、深圳、东莞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出现的大规模的"民工荒"现象进行分析.文章认为,造成"民工荒"的内因在于农民工工资长期严重扭曲,外因是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着不断增加的进行产业升级或者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的压力,产业向内地大规模迁徙,由此必然出现人口在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双向流动局面.  相似文献   

16.
朱林 《求索》2011,(12):49-50,53
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本文通过构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利用2003—2008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产业集聚组成的面板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集聚之间存在互动性,生产性服务业综合水平对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贡献率为5.8%,且随着地区的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对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贡献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人才资源开发,必须找准自己的实情,扬长展、“优”,博采众“长”,形成自己人才集聚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加快红色旅游发展的大好时机,宣传展示老区的革命精神、历史传统和自然、社会风貌,使红色旅游成为发展老区经济、造福老区人民的重要产业,促进中西部和东部发达地区的接轨、沟通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欠发达地区外汇业务的风险与防范探讨钟小林近年来,随着新外汇体制的实施,使不靠海、不靠边、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赣州地区的外汇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外汇业务正成为全区各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增长点之一。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该区外汇业务在改革中不断发展的同时,多年集聚起...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15,(4)
<正>淮安地处苏北欠发达地区,面临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两大任务,亟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和拉动。然而,科技创新资源往往集聚在大中城市、发达地区,这正是淮安等欠发达地区的"短板"。为了拉长短板,助推转型,我市着力在政产学研合作方面做文章、讲实效、出成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现借力发展、借梯上楼、合作共赢,打造一条政产学研招商签约、平台打造、产业融合、考核管理的生态链,有力助推了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全市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