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1998,(3)
寇老西儿是古今戏曲和小说依据寇准的籍贯(山西)、性格而为他起的谐雅之名。实际上,寇准(961年~1023年)不是山西人,而是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王旦  相似文献   

2.
在宁波市东钱湖镇下水村,有一忠应庙(又称王安石庙)至今未毁,此庙并非因王安石官大(北宋宰相)而建,而是因他在任鄞县(今宁波)知县三年期间,关心民瘼,心系苍生,干实事,取实效,深得黎民百姓爱戴所建。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27岁的王安石被朝廷任命为鄞县知县。上任就遇上大旱灾,他调查  相似文献   

3.
北宋宰相、“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曾在我省鄞县(现为鄞州区)当过三年知县。现略记王安石在鄞县做的一些利民好事,供当今从政者借鉴。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22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庆历七年(1047),27岁的他被调到浙江鄞县任知县。王安石刚到鄞县上任,就遇上大旱。为了抗旱,他风尘仆仆跑遍了县内“东西十有四乡”,作实地考察。他在考察中发现,鄞之地邑,跨负江海,沟渠汇川,十百相通。后来,官吏不重视水利,渠川浅塞,夏天十日无雨,众川之水就干涸,所以,今日鄞县之民特别怕天旱。于是,他给上司杜杞写了一个鄞县浚治川渠的报告:《上杜…  相似文献   

4.
古代清官海瑞四岁丧父,靠母亲谢氏抚养成人,他对母亲十分孝顺。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元月,海瑞任浙江淳安县知县。有一天,他买了两斤肉。人们很奇怪,一打听才知道是他为母亲做生日。此事后来被浙督胡宗宪所知,笑其寒酸,被当笑话传了出去。  相似文献   

5.
《春秋》1996,(3)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在潍县任知县时,写的《明志》诗。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早年家贫,在扬州卖画为生,乾隆六年(1742年)即他49岁时被任为山东范县(今属河南)知县,5年后改知潍县,在潍县做了7年官。  相似文献   

6.
正北宋陈希亮为官30多年,始终忠于职守,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连一向不为人作行状墓碑的苏轼,也因十分敬佩他的为人,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当时,鄠(音同户)县知县因贪污落马后,陈希亮被调至鄠县接任知县。他素有严明执法、敢作敢为的官声,当地百姓期待他对鄠县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他上任后,迟迟没有  相似文献   

7.
话说清顺治年间,四十五岁的于成龙与同窗友好钱能受到朝廷的委派,到广西做官,于成龙任罗县(现罗城县)知县,钱能任思恩县(现环江县)知县。  相似文献   

8.
“知州”、“知府”、“知县”之名始于宋代。明清以来成为省、府、县三级地方官之名称。浙江萧山籍人汪辉祖曾担任湖南宁远县知县,此人善于调研,精明干练,晚年回老家萧山曾主持修复萧山西江塘,工程坚固,且耗资少,在民间享有盛誉。他在《学治臆说》一书中对“知县”有  相似文献   

9.
《前进》2019,(5)
正毕士安(938—1005年),字仁叟,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进士,太宗、真宗两代辅臣,是宋朝的著名宰相,尤以选贤荐能而为朝野称颂。他一生为朝廷推荐了不少治国安邦的优秀人才,如诗词大家、黄州知州王禹傅,一代名相寇准,以及有"宋朝守边第一将"之称的李允则。这其中,宰相寇准因力主抗辽,促成宋辽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而为人熟知,为后世称道。  相似文献   

10.
葱葱柏树林     
在小城工作了十多年,最使我迷恋的是那两岸的柏树林。那郁郁葱葱的柏树,亭亭玉立,一片碧绿,每当我乘船穿越江中,就像是穿越一道悲翠长廊,美不胜收。柏树林岂止是我迷恋,所有巴东人都迷恋。相传北宋年代,寇准初任巴东县令时,见山上草多树少,一边劝说人们植树造林,一边自己亲手在县衙院子里栽下了两棵柏树。两棵柏树长得笔挺端直,像撑开的两把伞,十分好看。柏树耐旱,崖上能长,坎边能长,石坡坡上能长,山凹凹里能长,只要有一点土地它就能存活。人们发现寇准还真像那柏树,来穷县巴东当县令,一到任便把根扎了下去。他走村串户体察民情,劝农稼穑,将先进的中原农业技术传授给巴东人民,使巴东人民很快摆脱了衣不遮身,食不饱肚的贫苦日子。人们好不感激这位勤政爱民的县令,称他为“寇巴东“。寇准任期届满离开了巴东,两棵柏树留了下来,被誉为“双柏“。“双柏“跟寇准从此联系了起来,常常出现在一些骚客诗句里。在巴东人民心目中,双柏跟寇准更是不可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明朝末年著名的通俗文学家、「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作品的编著者冯梦龙(一五七四——一六四六年)一生主要生活在自己的家乡——苏州。在他六十岁高龄时,曾到福建省寿宁县任过四年知县,留下了「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的声誉。更为  相似文献   

12.
龙璋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从传统官绅到资产者 龙璋出身于湖南攸县的一个仕宦家庭。他的祖父是贡生;父亲龙汝霖是道光朝举人,曾任知县、知州;叔父龙湛霖官至刑部待郎。1876年,23岁的龙璋中了举,但此后七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1894年起,他先后担任江苏沭阳、如皋、上元、泰兴、江宁等县的知县。1907年,龙璋的母亲去世,他辞官回到家乡湖南,从此再未出仕。 中国近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化的时代。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一批本是传统社会支柱的绅士,开始向未来社会的中坚——资产阶级转化。龙璋随着当时社会的发展,也逐渐从封建官绅的行列中退出来,向资产者转化。早在1879年,郭嵩焘从外洋回归故里时,龙璋就与  相似文献   

13.
寇准以其性格的“刚直”而著称于世,然而在其从政的后期,却越来越多地掺杂了投机的成分.随着仕途的磨砺.寇准对权力之追逐愈加明显,为其政治生涯抹上了污点.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寇准的“恋阙情怀”,其所体现的广阔社会背景则是宋朝士人作为参政主体积极性的高涨而导致的对于权力的普遍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他的《中国乡村生活》一书中,记录着这么一个真实的事例:某军机大臣的儿子在山东乡下为非作歹,被人告到当地知县那里。知县把这位恶少找来跟他讲道理,并且打了恶少的家奴。恶少回去以后即写信告诉了京中的父亲。接着,知县得到调令,被提拔到四川某地任职。"这个官员的调动几乎要跨越整个中国,沿途花费巨大,麻烦甚多。他刚到任新职不久,又接到升迁云南的任命。这又是一次耗时费神的艰苦行程。可刚到任不久,又被通知升任关外某地  相似文献   

15.
一 陶岳的生平仕履 北宋史学家陶岳,字舜咨,又字介立。生年不可确考。但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三《五代史补跋》载陶岳一事云:“岳调密州幕,属莱公守密州,年且少,讲少长礼,岳纳之。”既然寇准以陶岳长者视之,讲少长礼,而陶岳也欣然纳之,那么,陶岳至少当长寇准十岁以上。寇准生  相似文献   

16.
杨明 《今日民族》2023,(2):35-36
明代中后期,在西南边疆的云南,诞生了一位杰出的白族学者,他就是李元阳。李元阳生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字仁甫,大理府太和县(即今大理市)人。因世居点苍山十八溪之中,故号中溪。李元阳儿时便喜好读书,尤好文史。嘉靖元年(1522年)中云贵乡试第二名,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因卷人“大礼议”事件,被贬为江西分宜知县,后又任江苏江阴知县。  相似文献   

17.
寇准的沉浮     
畅岸 《现代领导》2004,(10):40-41
寇准是北宋的一个宰相。在宰相的位置上,他头顶着风风雨雨,肩扛着国家和百姓的安危,护送着虚弱的北宋王朝走过了一段坎坷的年代,也走完了自己几经沉浮的人生岁月:  相似文献   

18.
关玉国 《现代领导》2001,(11):15-15
宋真宗时的王钦若是有名的奸相,他为人狡诈,靠谄媚奉迎,取得真宗的宠信.压制了许多正直的人士,使皇帝听不到忠耿的意见,就连身为宰相的寇准也经常由于他从中作梗,无法实行自己抗金救国的主张。  相似文献   

19.
<正>张咏(946—1015年),濮州甄城(今属山东)人,为官清廉惠民,深受百姓爱戴,和赵普、寇准并列为宋初的三大名臣。《宋史》记载,张咏年少时不拘小节,即使生活贫困、地位低下、离家在外,未尝觉得低人一等。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濮州推举进士,众议首先推荐张咏。当时郡内有位名儒张覃未被选中,张咏深感内疚。于是他便致书郡府,推荐名儒张覃为首,自己为第二。他的谦虚受到郡  相似文献   

20.
王毅鸣 《前进》2014,(10):61-62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山西永宁州(吕梁市离石区,其出生地现划入方山县)人。他生活于明清改朝换代的战乱动荡之世,44岁出仕广西罗城,至67岁病逝于江宁(南京),在23年的宦海生涯中,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始终以勤政爱民、勇于担当、锐意进取的为政精神,刻苦廉洁、刚直不阿、一尘不染的人格风范,深得广大民众的爱戴和康熙帝褒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