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风窗》2007,(3)
1月18日,曾在2002年“双施对峙”(施罗德、施托伊贝尔竞争联邦总理)中功亏一篑但挣得眼球的施托伊贝尔在个人政途的最低谷,宣布将基社盟主席和巴伐利亚州州长两项要职交予党内同仁,这意味着他在巴伐利亚的“长期执政党”基社盟的权力斗争中已经出局,其命运之凄凉,好比曾在2000年台湾“大选”中意外失利的宋楚瑜在2006年底竞争台北市长惨败后无奈退出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2.
张华 《台湾研究》2009,(3):37-43
政党认同取向是指选民以其政党认同而非其它变量为主要或唯一投票取向,是政治学理论中研究选民投票行为的主要理论模型之一。对实行西方直接选举制度的台湾地区来讲。选民在自1996年以来的四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大选”)投票时表现出的强烈政党认同取向,与台湾地区特殊的省籍结构、族群矛盾和统“独”认同密切相关,是台湾“大选”选民投票行为的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3.
读书频道     
此书为北京燕山出版社“世纪文学60家”丛书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贺兴安先生选定书目、撰写序言。全书精学成献。口2004年3月19日,台湾大选进人最后也是最炽热的阶段。对台湾人民而言,这次选举非常重要,国际间关切台海稳定与和平的人士也密切关注这次选举石很难想像,  相似文献   

4.
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政策演变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鸿志 《台湾研究》2008,(4):12-15,38
2008年3月22日“大选”后,台湾局势发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变化。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高层互动频繁.两岸关系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6月13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领导人签署了《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及《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这标志着长期以来“单向、间接、不平衡”的交流格局正在冰消雪融,两岸同胞多年企盼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正式启动,两岸旅游及交流迈人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还剩不到七个月时间,2004年3月20日台湾又要进行领导人大选了。是陈水扁继续连任?还是出现二次政党轮替,泛蓝“复辟”成功? 笔者愿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尝试作一些研判。  相似文献   

6.
台湾政局变化后的台美关系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 《台湾研究》2000,(4):70-78
今年3月18日台湾选举结束,5月20日,新旧台湾当局完成更替。2000年适逢美国总统大选,11月美国举行总统选举。台湾地区领导人更迭和美国总统大选,必然会对台美关系产生影响。事实上,这种影响已有所体现,岛内“大选”结束至今,台美关系已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同时,虽然美国新政府还未正式上任,但大选期间大量有关中国政策(及台湾问题)的辨论、政见,足以为研究者提供分析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台湾的“地下电台”就是未立案、没有执照的非法电台,近年来一直是民进党重要的政治传播通道。1994年台湾省长选举和2004年“大选”,其扮演的角色就广为人知。2005年高雄“外劳”事件以来,岛内主流媒体对陈水扁和民进党方面的揭弊与批判蔚然成风,但此时“亲绿电台”,尤其是很多中南部的“地下电台”依旧充当“挺扁”的喉舌,  相似文献   

8.
近来年,台湾青年选民逐渐成为影响台湾政治生态的重要政治力量,每隔四年,台湾就会新增150万张青年选票。台湾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年龄介于20岁至29岁,在2008年“总统”大选拥有投票权的年轻人超过400万,约占1700万张选票的近四分之一,其中20至23岁新生选民约高达130万人。为此,青年选民对台湾选举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任何一个政党要想取得执政权,都要争取青年选民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2008年3月22日,在新一届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国民党籍候选人马英九、萧万长获胜,获得765.87万张选票,得票率为58.45%;民进党籍候选人谢长廷、苏贞昌获得544.52万张选票,得票率为41.55%。国民党自从2000年败选之后,重新掌握台湾政权,台湾社会实现了第二次政党轮替。此次大选也是一个转折,政党势力的此消彼长,  相似文献   

10.
台湾乡(镇、市)(以下简称乡镇市)制度的设置始于1945年,期间历经地方自治团体地位的确定(1950年)、解除戒严(1987年)、精省(1997年)、《地方制度法》的实施(1999年)等重大制度与政治变革,法制化程度不断加深,是台湾地方制度的基础。然而,乡镇市制度的实际运作并没有因为地方自治法制化程度之深入而趋向规范。相反,出现了诸如地方派系、黑金、贿选以及缺钱、缺人、缺权等问题,地方自治成效欠佳。同时,随着台湾财政吃紧,地方县市尤其是处于最基层的乡镇市政府财政收支严重失衡。由此,引发各界对乡镇市自治法人地位存废的热议。2009年7月,台湾政府通过“五都”改制计划。改制后台北县单独升级为直辖市,台中县(市)、高雄县(市)和台南县(市)分别通过合并升级为直辖市,加上原有的台北市,合称“五都”。  相似文献   

11.
1998年12月5日,备受岛内外各界瞩目的台湾“立法委员”、台北和高雄市长以及市议员“三合一”选举揭晓,国民党获胜,民进党受挫,新党惨败,无党籍势力成长较快。由于本次选举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指标效果,攸关政党版图的重划和2000年“总统”大选的布局,...  相似文献   

12.
读图     
《南风窗》2014,(10):20-20
台北反核示威 2014年4月28日的中国台北,警察试图用水枪驱散台北火车站前的反核示威者。台湾“废核行动平台”举办“停建核四、还权于民”游行并占领忠孝西路。台北市长郝龙斌认为这是违法行为,并强调会用一切方式恢复交通常态。  相似文献   

13.
储昭根 《南风窗》2011,(12):28-30
两岸议题在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中将扮演决定性的角色,也是蓝绿政见对决的主要战线。台湾2012年大选将迎来史上最激烈、最精彩的"双英决战"。国民党大佬钱复在当李登辉的"外交部长"时就曾明言:"外交政策"只是台湾当局政策的一个环节,而大陆政策是台湾未来走向,攸关台湾兴亡,其位阶应高于"外交政策"。台湾的现实证明了钱复"两岸关系的位阶高于对外关系"的眼光与预见——对  相似文献   

14.
信息全接触     
《南风窗》2000,(2)
台湾“大选”如美国“大片”台湾政坛最近热闹非凡,2000年“总统”大选在即,参选各方各尽所能,使出非法监听、调查、栽赃等各种手段,令大选各类新闻成了台湾迎接新世纪的一道大菜。正如参选人李敖所说:台湾的“总统”选举有如一部美国大片,悬念丛生,高潮迭起,而且越接近剧终越精彩。 去年12月5日,台湾《中时晚报》驻欧洲特派记者发回了一篇震动台湾内外的专访。这名记者说,地处东南欧的阿尔巴尼亚“台阿友好协会”主席尼科尔·莱西表示,他与其他两名国会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改造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台湾“大选”结果,国民党候选人以不到300万票、排名第三的悬殊劣势落选,丧失了在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执政权,第一次沦为在野党。此一结果对于号称拥有250万党员的国民党无疑于晴天霹雳,对广大的基层干部和党员而言更是难以想象、却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于是,叫喊多年不见动静的国民党改造工程在“大选”失败的推动下终于开始启动。经过几个月紧锣密鼓的征听意见、研议等,6月17日,国民党十五全临全会通  相似文献   

16.
2000年3月18日,以陈水扁当选台湾最高领导人为标志,在野的民进党取代了执政长达50年的国民党,实现了台湾政治发展史上的首次政党轮替。但自那时起,台湾政局一直处于动荡之中,财经形势迅速恶化,两岸关系僵持不前,新当局施政非但没有“向上提升”,反而一度面临被罢免的政治危机,台湾前途何去何从更加令人迷惘担忧。本文仅就大选后台湾政局的这一演变及其缘由,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月12日举行的台湾第七届“立委”选举,是“立法院”席次由225席减半为113席后的第一次,是实施“单一选区”的第一次,同时也是“两票制”实施的第一次。新的选举制度是台湾“立法院”50年来最大的变革,这一新的选举制度的实施,不仅对台湾现有的政党政治、政治生态与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对台湾地方政治生态也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道玉 《南风窗》2010,(26):12-12
<正>正如钟岷源所观察,台湾的"五都选举"是蔡英文挑战2012大选的跳板,大选结束后,"无论选票倒向哪一方,都将促使两岸关系发生变量",个中最大的变量就在于钟岷源所说的:"绿营的选举策略仅仅是对于选举而言的阶段战略,选举之后呢?"  相似文献   

19.
语录2008     
对美国人来说,2008年的焦点是大选;对世界而言,2008则意味着中国。当奥运会最终揭开它的帷幕时,中国将步入国际舞台的中心。——这是去年12月31日的美国  相似文献   

20.
台湾地区12月3日举行的县市长、县市议员及乡镇(市)长“三合一”选举,不仅攸关岛内各党地方执政版图的重划、政党声势的消长,更被视为是对陈水扁当局的“期中大考”和“信任投票”,具有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换届选举前哨战的意义。岛内各政治势力莫不卯足全劲,尽力冲刺。在民进党饱受“高捷弊案”巨大冲击,国民党声势高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国民党大获全胜,民进党遭受空前挫败,亲民党与台联党基本被边缘化,其他政治势力鲜有表现机会。这一结果,不仅给岛内政局带来了重大冲击,而且也将给两岸关系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