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刍议促成群体性事件的三要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需要积极预防、及时处理。群体性事件一般由诱因、流言传导、群众参与三个要素促成,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导致事件发生。本文以为,如果能够控制这三个要素,可以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群体性事件的根源、诱因、诉求及伦理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常柱 《岭南学刊》2014,(1):105-109
群体性事件是一定利益主体以违法方式向政府部门表选利益诉求以及不满情绪,并产生严重社会影响的公共事件。我国群体性事件所以频发,其根源在于社会转型期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而相关政府部门侧身利益之中、忽视某方利益并至其严重受损是直接诱因。群体性事件虽然影响严重,构成社会安全的重大威胁,但在本质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在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统筹兼顾社会各方利益解决之。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是一定利益主体以违法方式向政府部门表达利益诉求以及不满情绪,并产生严重社会影响的公共事件。我国群体性事件所以频发,其根源在于社会转型期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而相关政府部门侧身利益之中、忽视某方利益并至其严重受损是直接诱因。群体性事件虽然影响严重,构成社会安全的重大威胁,但在本质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在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统筹兼顾社会各方利益解决之。  相似文献   

4.
当前群体性事件激增的诱因分析及化解机制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建辉 《岭南学刊》2009,(6):116-119
当前群体性事件激增的诱因集中于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平、弱势群体经济利益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民情民意诉求表达渠道不通、干群关系紧张、处置方法失当等方面。因此,应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加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机制建设,构建对权力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及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健全调节财富分配的社会机制和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强化问责机制.将群体性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初动状态,把事件的危害性控制在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各地频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和政府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尽管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不同,涉及各种行业和领域,但归根到底都是由于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以及利益分配不均衡所致,如何将合理的利益诉求通过规范的体制性渠道进行表达和维护,就成为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当前,群体性治安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首先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充分认知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发展形势;其次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刻分析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多重诱因;第三要以从源头抓起的理念准确把握群体性治安事件的解决途径;最后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在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中全力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丹 《人民论坛》2012,(17):34-35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集中显现,并形成多种利益群体,群体性事件多发、频发,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在新形势下,了解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属性、树立法律视野下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新思维、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涉警群体性事件发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社会阶层的分化、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是引发涉警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性根源;社会利益分配失衡导致的利益之争是引发涉警群体性事件的经济性根源;基层组织管理控制的弱化是使警民关系复杂化、引发涉警群体性事件的体制性根源;刑事犯罪高发、社会治安形势复杂、公安机关职能作用发挥不力是引发涉警群体性事件的直接性根源。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和性质;论述了基层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分析了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诱因:表象诱因是公众利益无法诉求、信息公开滞后、基层政府发展理念失衡,而根本诱因是分权制衡体制的缺陷、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利体系设置不合理;提出了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相关对策: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及时公布真实信息、把公平正义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0.
刘文斌 《人民论坛》2014,(6):163-165
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和利益调整重要时期,矛盾凸显;加之高校内外部环境也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及国际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加剧导致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几率增大。全方位探析我国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内外因,对预防我国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事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乘祎 《前沿》2009,(10):161-164
本文从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和社会意义入手,着重分析了群体 性事件的频发的社会原因和行为心理,试图减缓和疏浅即将激化和膨胀的群体性矛盾,使群体性事件的诱发机率得以预测和控制,尽可能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赵克 《学习与实践》2008,(4):136-139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突出问题。在社会运行机制的分析视角下,通过分析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和比较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发展运行机制可以看出,我国现代社会运行遵循的是单纯依靠经济发展作为社会控制力的唯一支撑的社会运行机制,这种社会运行机制所导致的我国社会结构性压力加重和社会控制力低下,是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多发的根本原因。实现社会制度公正性、重建社会信仰体系和实行社会发展优先战略,是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王丽 《人民论坛》2013,(11):64-66
保持着多发态势的群体性事件加剧了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风险.但客观而言,这是利益分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分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并加以反思,积累经验,才能从源头上化解潜在危机.从源头上预防和干预危机的发生,对维护我国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群体性事件频发,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而网络传媒的特性促使群体性事件中各种信息成陪地聚焦、发酵、放大、扩散甚而扭曲,并且成为利益诉求者情绪相互感染、发泄的渠道。目前针对网络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大多比较宏观,以整个群体性事件为研究对象,忽视了不同类型的群体性事件的差异性,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一直呈频发和上升态势,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尽管群体性事件成因复杂,形式各异,但其最终的指向均为各级地方政府。这凸显了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治理机制的滞后与缺失。因此,地方政府应革新治理理念,转换治理范式,创新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当前,建立健全政府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利益协调与对话机制、政府预警与应急机制、地方领导责任机制以及科学的公共决策机制等,是我国破解群体性事件频发困局,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的界定,以及其发生的深刻社会背景和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探讨了斯梅尔塞"加值理论"用于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适用性;并从六个方面讨论了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现实机制,包括结构性诱因的出现、结构性怨恨的积累、一般化信念的形成、触发性事件的发生、有效的动员和社会控制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体制性迟钝是一种"利益性迟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群体性突发事件,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在应对过程中表现出"体制性迟钝"的现象.笔者以为,"利益性迟钝"是体制性迟钝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所谓利益性迟钝,是指由于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特别是一些党政官员,在热衷于保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又过于漠视民众的利益,不把民众的利益当作根本利益,因而在面对因民众的利益和要求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常常是对下无动于衷,对上谎报、隐瞒;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常常是采取简单化的压制方式,从而导致了群体性事件升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群体性事件频发,如何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民族地区的群体事件除具有一般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普遍特征外,还具有盲从性强、政治性强的特点。对于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处理,要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尤其要从法律的角度去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保障社会稳定,推动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张庆宪 《桂海论丛》2018,(6):98-103
不同的利益与人们的关系有紧密与松散之分。既有利益与人们的联系十分紧密,当人们的既有利益被损害甚至被剥夺时,就极易发生与损害者或剥夺者的冲突,并由此导致群体性事件,因而既有利益受损是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的表现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和平理性的表达方式有了很大发展,其直接原因是我国社会法律秩序的初步形成。新时代从三方面着手,有效化解我国群体性事件: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保障和维护群众合法合理的既有利益;二是坚持不懈地加强普法教育,使外在的法律制度逐渐内化为人们自觉的守法行为;三是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确保人们基本利益的实现,减少社会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20.
应激性群体性事件主要是指因某种偶发的治安利益纠纷或行政执法纠纷未得到有效的引导与调解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应掌握应激性群体性事件的偶发性、事态的演变性、事件的突发性的特点,了解应激性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制定应激性群体性事件的应对警务,有效处置应激性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