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安词人群是宋末元初词坛一个重要的词人创作群体 ,本文拟以张炎、周密、王沂孙为代表探讨这一易代之际词人群体的隐逸心态。隐逸既是其忠于故国的表白 ,也是其唯一的精神栖息地 ,又是其困境中的不得已之选择 ,身隐而心终不可隐。隐逸既有群体之共性又有个体之差异  相似文献   

2.
明遗民是清初极富观照意义的文化群体,透过遗民的生存状态,我们可觇遗民的文化内质,根据遗民的生存方式将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奔走四方以求故明恢复的流亡遗民;一类则是以寄迹山野的方式疏离于新政的隐逸遗民.作为一种极富观照意义的历史文化现象,以隐逸为生存方式的清初遗民,在生活状态、生存心态以及思想意识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点,若从这些方面对之进行观照,不难发现其所蕴蓄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吴红兵  陶炜 《理论月刊》2003,(10):41-42
"社会遵从"也称之为"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面前,采取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意见."社会遵从"现象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主要包括信息压力、规范压力、群体规模、群体的专长、群体一致性和个人心理特点."社会遵从"现象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也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湖南士人有固守程朱理学,又热衷于经世致用之学的传统。道咸之际,他们呼朋引类,广泛地进行学术交游,在湘内形成了一个以罗泽南为中心的理学群体。他们以“义理经济合一”为治学路向,促进了学术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对晚清政局学坛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湖南士人之间的学术交游,不仅是一个学术现象,也是一个政治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儒家所标举的理想人格系统中,"豪杰"是一种带有雄壮伟岸气质和豪迈色彩的人格类型。它以居仁由义为底蕴,呈现出刚毅劲健、独立无畏、勇于担当的精神特质。明清易代之际,为时势所激,豪杰向慕成为一种时代风尚。黄宗羲积极践履其豪杰理想,将豪杰精神寄寓在毁家抗清、著书立说的英雄壮举之中。其大力标举反模拟、求创新,倡导"元气"铸就风雷之文,发掘诗文的补史之功以及借传奇笔法表彰故国志士遗民的诗学主张,均彰显出激扬飞越、开拓创新的豪杰情怀。考察黄宗羲的豪杰诗学,对理解清初的诗学特点及其转向具有重要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作为虚拟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其不良消费现象的出现,让家庭担忧,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文章针对青少年群体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误区,剖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就如何引导青少年虚拟商品健康消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燕  孙颖 《电子政务》2012,(7):51-56
首先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中网民正义感的表达存在理智性与非理智性并存的特点,因此,研究群体极化现象不仅与培育网民社会正义感息息相关,也可为进行相关调控、避免群体极化负效应提供有益指导。研究表明,网络群体极化容易产生网民正义感的缺失,并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生成机制和网络群体极化事件中网民社会正义感的培育两个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刘家忠 《求索》2011,(10):190-192
随着满清政权的定鼎中原,南北大地出现了多个遗民集团。其中,南方以扬州遗民集团为主;北方则以“诸城十老”代表的山东诸城遗民集团为主。“诸城十老”作为一个遗民群体,面对满清政权的统治,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们始终固守“夷夏之防”、“随时莫忘汉衣冠”。心存浓浓的遗民情结;另一方面,却又无力回天,毕竟“今日总为清民子”,不得不由早期的图谋复明而转向消极避世和对满清政权的无奈接受。“诸城十老”的这一纠结心理,在他们的文学活动及文学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代表了大多数清初遗民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9.
马丽娜 《前沿》2008,(3):195-196
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他创作出许多伟大的作品,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至今仍然闪耀着熠熠光辉。白朴生活在宋金元易代之际,战乱频繁,在仓皇中失去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却一生不出仕,又经常出入勾栏瓦舍等等这些人生经历对其杂剧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杂剧里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受文人雅集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宋元之际风雅词派创作了数量可观的题画词,其文化意蕴也相当丰富,体现了雅士情调、遗民情绪、诗人情怀和艺人情趣,在艺术手法上则运用了层次、留白、透视等画技,体现了风雅词人在词体艺术新发展上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钱谦益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文人士大夫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作为政治家,他有过变节的耻辱,亦有反清复明的义举,作为诗人,他是明末清初“领袖两朝”的文坛领袖,并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本文从他一贯充满矛盾的思想(主要是儒学)分析在此背景下的诗学,以及其思想和诗学对其做出的降清、复明等政治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清初湖南四家遗民诗概论张兵元、明两代,直至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以前,湖南尽管与湖北同属湖广省,且置武昌,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存在,其地域特色却是异常显著的。尤其是湖湘一带的文学创作,其流派与群体的构成中,蕴含着诸多地域因素。就清代初年遗民群...  相似文献   

13.
钱澄之的屈骚阐释,游走在诗学、易学、庄学之间,庄与易因时而相合,屈与诗因性情而相连,易与诗因为感应而相通,钱澄之以庄解骚、以易解骚的阐释视野,依托于他的庄学、易学宏大的学术研究背景,并以一种深刻的比较意识,凸显了其屈骚阐释的学术新路。钱澄之作为明代遗民群体中的一员,遗民群体生命情感的介入,又使得他这一时期的屈骚阐释天然地具有了其它时期所无法彰显的独特诗学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地域性犯罪群体,是由流动人口构成,成员之间建立在地缘关系基础上,在异地进行某些特定违法犯罪活动,对原籍流出打工人口有一定影响力的犯罪团伙的总称.地域性犯罪群体之所以能够形成,很大程度上在于社会主文化对群体成员的控制力量不足.亚文化不是地域性犯罪群体产生的最初原因,此类群体的原始开端应当是单独的犯罪个体的产生.但是在原籍共同的生活状况、对贫富差距相同的仇视心理、对于较高生活水平的向往等亚文化现象,促使了由个体向群体的发展.亚文化对地域性犯罪群体形成的促进,对中国当前的犯罪原因研究有重大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农村文化大院为切入点,通过对农民自办文化现象的分析和描述,得出了农村青年群体正处于一种文化危机状态的结论.在对其成因加以分析的同时,也提出了应对青年群体文化危机的对策,以期引起全社会对农村青年这个群体予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期越轨现象的增多正成为影响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把越轨现象增多原因归结于规范缺陷,单纯主张强化规范约束,则没有从根本上把握越轨现象的本质,也容易导致政策缺乏稳定性和协调性。高度重视社会转型期主体释放后不同利益诉求产生的冲突,最大限度减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以求控制越轨现象的增多。  相似文献   

17.
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是依照章程或法律从一定的群体中产生的,是这个群体的代表。党代表来自党员群体,人大代表来自于全体选民,政协委员来自于社会各界人士.虽然产生他们的群体不同,担负的职责和反映问题的重点也不一样,但他们都有义务与产生他们的群体加强联系,听取意见、建议和呼声,接受监督,帮助本群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8.
汉代部分士人选择归隐,是当时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中两汉之际的归隐现象又尤为突出.由于王莽篡权、各方割据、社会混乱等原因,不少书生、士吏在西汉末年选择了归隐;东汉王朝建立后,刘秀政府对这部分士人采取了积极的招揽政策,通过嘉奖、各级政府机构征招等方式,吸引了大批归隐士人出仕或再度出仕.东汉初年的这种隐士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不仅为刘秀政府吸纳了大量人才,同时也赢得了民心,是东汉初年社会较快稳定下来、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张翙 《公安研究》2009,(7):25-29
社会认同威胁解释了群体间的偏见、冲突等行为,为调查群体现象发生的条件、理解群体现象的心理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社会认同威胁的视角研究如何使警务工作更好地消减群体间的偏见和冲突,应做到:当好"引导员",在各群体中正确导入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当好"信息员",为党和政府正确决策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当好"服务员",有效化解群体间社会认同威胁的不良影响;当好"消防员",妥善处置群体间因社会认同威胁产生的各种矛盾。  相似文献   

20.
(一)青年非正式群体是与青年正式群体不同的一种群体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群体的组成没有明文规定,不经过正式审批也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而是由青年根据各自需要,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自发自愿组成的.维持非正式群体的重要纽带是情感因素,一旦群体成员因某种原因产生了情感矛盾,这种非正式群体就会自然解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