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1946年秋,我在鹤庆师范读书,忽接到署名为周嘉惠的电报,要我立即上昆明。我和李铸宏、王北光两个同学秘密商量决定,即在彭恕帮助下抵达昆明,这才知道是国民党剑川县党部把我列入黑名单,上报昆明警备司令部。欧根才用“周嘉惠”的名字给我发电报来昆明。最后他说:“昆明有30万人,你改个名字,他们就很难找到你了。”这是我第一次受到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帮助,虽然当时我还不可能知道他的党员身份。 在昆明余仲平处呆了两个多月后,我被共产党员舒彬正式介绍入党。入党时和我进行个别谈话的是老吴(即郑伯克),他针对我入党自传中对…  相似文献   

2.
张彦 《友声》2005,(1):44-46
天高云淡 ,金秋岁月 ,春城昆明传出了一段难能可贵的中美友谊佳话。三位老人 ,一个美国人和两个中国人 ,年龄加在一起接近 2 60岁 ,却不惜千里迢迢重新聚首昆明 ,畅叙他们 60年前在二战期间由这里开始的深厚友情。86岁的迪克·帕斯特 ,1 944年曾经是驻扎昆明援华抗日的美国 1 4航空队的成员 ,俗称飞虎队。为了与他的老友、 90岁的著名作家马识途和已经 82岁的我重聚 ,他不远万里即使坐轮椅也与他的90高龄的夫人奈阿蜜携手自大洋彼岸的纽约飞来。马识途和我当年都是西南联大的学生 ,马老是与美国士兵之间建立这个不平凡友谊的创始者 ,我是参…  相似文献   

3.
看了大卫·费尔德曼(DAVID E.FELDMAN)的新书《战火中的友情》(BORNOF WAR),我仿佛又回到了二次世界大战的1944年和美军第14航空队驻扎的中国西南重镇昆明。这本书封皮上的照片是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主席和美国一等兵霍华德·海曼并肩而站,使我不觉又回忆起1945年时的抗战时期的陪都  相似文献   

4.
我又见到这张照片了。在一棵芭蕉树下站着毛泽东主席,挺愉快和慈祥的样子。围在他的身边的是三个年轻的美国兵,笑咪咪的。站在后排中的那位女的便是有名的外交家当时担任翻译的龔澎。这是1945年秋毛泽东到重庆和蒋介石进行极其艰难的谈判时,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接见並宴请三个极其普通的美国大兵时照的。 这使我马上从我的脑海里勾起一件往事。 1944年春,我正在昆明西南联大上学。那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有美国的  相似文献   

5.
经过半年多的讨论,“昆明精神”终于出炉了,定位在“春融万物、和谐发展、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十六个字上。关于“昆明精神”的讨论,我也曾参与过。没有提过具体的意见,只就哲学方法论上谈了一些想法,意在规范人们在“精神”上的讨论。记得在昆明市政协组织的一次关于“昆明精神”的座谈会上,我强调说,一所学校,一家工厂,一个城市,其“精神”的定位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它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点缀和“品牌”宣传,而是一所学校、一家工厂、一个城市人们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因此,在“精神”的定位上,至少要能满足以下要求:其一是要有…  相似文献   

6.
李春林 《云南人大》2009,(12):12-13
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我参与昆明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执法检查组,通过一些座谈会和市民访谈,并实地考察和查看,对昆明市区和晋宁县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总体部署和执法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感到近年来,昆明市政府及各责任部门深化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贯彻实施《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在名城的保护与开发上取得了很大成效。为进一步处理好昆明现代城市建设与昆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促进昆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每月文摘     
《时代潮》1994,(9)
“万紫干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这是古人赞誉我国“春城”——昆明的诗句。其实,如果严格按照我国划分四季的标准(平均气温10℃以下为冬,22℃以上为夏),昆明还算不上“春城”,我国真正的“春城”,是云南省南部的思茅、临沧和红河谷地元阳。 除了我国外,世界上还有许多坐落在低纬度的高原山谷地带的“春城”。原因是低纬度地区,冷空气鞭长莫及;而由于地势较高,气温逐渐下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我应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之邀,赴昆明开会,来宾多数是海外各地的知名人士,有台湾、澳门、泰国、美国、巴西、甚至北欧的挪威等地区,也算是盛会了。其中有两位是台湾凤山军校毕业的同学,一位是巴西的杨新熙,二十五期,另一位是美国华盛顿的王仲权,二十八期。我问他们:“我有一位同期同学,想必你们都认识,名叫林培植。”王仲权叫道:“当然认识了,他是我们的连长。”此后,他们为我介绍别的朋友时,便说:“这是香港的张扩强会长,是我们的连长。”其实我并未当过他们的连长,但王、杨二位认为我既然是二十二期毕业,和林培植是同期,也就是他…  相似文献   

9.
毛迪 《创造》2008,(4):68-97
拍摄制作云南当代青年艺术家专题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心愿了。作为昆明或者说云南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三个据点——创库、麻园、翠湖,正如和丽斌所言:“他们像一颗颗明珠,点缀着昆明的东西南北,代表着昆明文化不同的倾向和方向,构成了昆明丰富多元的艺术生态,串接着昆明艺术发展历史的文脉。”因此,用心记录他们,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而我的突破点,就是我熟悉的麻园。  相似文献   

10.
感触美国     
1月6日至26日,我有幸参加上海海外联谊会美国培训考察团出访美国。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什么样子?当美国的整体面貌活生生地展现在我眼前时, 中美两国之间的差异促使充满好奇心的我不由自主地想了很多。  相似文献   

11.
云传踆 《创造》2016,(8):80-84
当我从一些零星材料上了解到马龙县旧县镇黄土坡村的大致情况时,曾一时为之高兴过一头,不仅因为这是一个坐落于千年古道上的传统村落,更因为它曾因一个“大头百姓”而一度辉煌.然而,当我从昆明匆匆赶去,眼前却是一片破败和凄凉,孤零零地在街头上来回走着,几乎找不到一点令人激动的感觉,满怀的激情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12.
松山战役     
《黄埔》2016,(3)
正我当大队长那时,大概是1944年,每个省要组建远征军一个团。军区调我去当远征军第1营的营长,到潮州去征兵。每个县负责征一个连的兵。我们是广东省远征军第7团,四川的是第5团。征好兵后,就到了曲江军区司令部。从军区司令部坐汽车去衡阳,在衡阳等车等了很久,那时候日本人天天来炸铁路,交通很不方便。然后,来到昆明,在昆明住了10多天后,一团人就坐大飞机去印度。一到印度,部队马上换军装,每人领便装一套,军装两套,同美国军队一样,也分成一等兵、二等兵、上  相似文献   

13.
解之诚 《创造》2010,(8):84-85
2003年,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现代新昆明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昆明城市建设史上的一次大跨越。 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先行。作为云南省唯一的市政专业设计公司,昆明市政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巨大的历史机遇面前,又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友声》2005,(6):F0003-F0003
国际友人在长沙联欢会上Foreign friends at the ge从ogether in Changsha 美国老兵托马斯·格里芬在送给上海市政府的飞虎队飞机模型上签名 Ameriean war veteran Thomas Grimn Penning his name on a model P Iane of the Flying Tigers,a souVenir Presented to the Shanghai MunieiPal Government 美国驼峰航线老兵在昆明驼峰航线纪念碑前 Ameriean veteran Pilots who们y the HumP Route Posing before the HUmP Route Monument in Kunming 俄罗斯援华志愿飞行员遗属奥帕索夫在南京抗日航空烈 士纪念碑副碑上找到了父亲的…  相似文献   

15.
2004年6月,我到云南参加麻风畸残矫治国家手术医疗队工作总结会议。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接触麻风畸残患者,也是给我直观印象最深刻的残疾人康复工作。在我到云南之前,我们康复部二处的纳新和郭绍华同志已经在丽江、思茅与昆明等地和医疗队的专家们一起辛苦工作了好久。飞机在昆明降落以后,我先到市里的一家医院看望了来手术的患者和在手术室忙碌的张国成、严良斌教授。当天晚上,昆明市残联宴请张、严教授等医疗队专家,我作陪。记得那天晚上两位教授情绪相当高涨,他们几次主动提议喝干杯中的白酒,我当时深深地被他们的激情感染,而后来,在多次…  相似文献   

16.
昆明翠湖边有一家老知青食馆。据说是老知青开的,生意一直火红,最早是楼下,然后扩展到楼上,藤椅藤桌,矮桌矮凳,傣家风味,还算地道,外地每有朋友来,我都要带他们去品尝一番。不为别的,因为在昆明要吃特色菜,傣味儿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在民盟中央纪念中国民主同盟成立60周年暨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大会上,有55年盟龄的安徽大学副教授麦若鹏被授予先进个人光荣称号。麦老是1946年在昆明由闻一多介绍加入民盟的,这一特殊的历史经历吸引我走进他的寓所。  相似文献   

18.
去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昆明作为金融对外开放试点城市,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昆明在对外开放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的重大举措。此举将对我省乃至大西南的对外开放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几年前,在国内抵制日货“运动”高涨的时候,有朋友也对我提到美国的华人社团也要加入抵制运动,我笑答:“也许我有一点点资格.因为我们家两辆车都是美国车,其他人就难说了。”其实,我买美国车并非出于对日本车有感情上的“歧视”,而是因为美国车宽大、舒适。  相似文献   

20.
老老的欧洲     
吴一丁 《创造》2002,(7):48-48
十多年前,在一张报纸上看到幅新闻图片:上面一位世居昆明的老太太在家人搀扶下到刚刚落成的圆通桥上观光,举目望去,老昆明面目全非,梧桐浓荫里的老巷已从视角中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图片的标题记不清了,好象叫“老昆明出门不识路” 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