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济南以北的黄河河面上,耸立着一座大型斜拉桥——济南黄河公路大桥。远远望去,波涛汹涌的黄河之中,两座高达六十八点四米的雄伟索塔牵拉着一条二千多米的“长龙”,那威严而有力的身躯,仿佛能使任性的黄河俯首听命。这座以二百二十米跨径而居亚洲同类桥梁之首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的设计之一,是一位当时还不到四十岁的女技术员。她的名字叫万珊珊。  相似文献   

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又是一条桀骜不驯、洪水泛滥的河流。如今,在这条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下游,一个由堤坝、水库、河道整治以及滞洪区等组成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犹如一座坚如盘石的“水上长城”,使过去“三年两决口”的  相似文献   

3.
张锦 《瞭望》1985,(13)
五彩斑斓的凤凰自南国款款飞来,越过巍峨的六盘山,扑进黄河的怀抱。她头朝东,尾向西。翅膀舒展开来时,一座美丽的城市便诞生了……。这是塞上古城银川的动人传说吗?是的,凤凰城即由此得名。  相似文献   

4.
一队中国军人,肩章上一色的将星(图1)。在中国,能集聚如此众多将军于一列方队的,也许唯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了。这座院校是中国军队的最高等学府,它的培养对象主要是陆、海、空军集团军以上的高级军事人才。  相似文献   

5.
<正>跨过黄河大桥进入兰州,一座高大威猛的雕塑映入眼帘,白色花岗岩基座上一位将军面朝西方,持枪立马,他是让"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的霍去病。在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厅里是另一座塑像,骑在马背上的人迎着大风毅然向前,手中符节高高举起,这是"持汉节不失"的张骞。他们都因对中国西北地区的疆域巩固和文化传播做出巨大贡献而名垂千古,他们也象征了甘肃人的性格:诚实厚  相似文献   

6.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既哺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同时又以频繁的水患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有史以来,黄河便是“百年一改道、三年两决堤”,像一条无羁的巨龙在黄淮海平原4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横冲直闯。水患所至,生灵涂炭,“人或为鱼鳖”。黄河的灾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古人“黄河宁、天下平”这一歌谣,道尽了黄河与国家安危的关系。 从1946年10月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成立治河委员会、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黄河流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黄河儿女科学治黄50年,夺取了黄河安澜50年的巨大成就。黄河,第一次按照人的意志而流动。这是一部震古烁今的治黄史诗。黄河流域的国民经济布局和累计超过1万亿元的总产值,则是这部史诗的辉煌注脚。 “俟黄之清,人寿几何”。黄河之害与黄河之利,俱在如何处理水与泥沙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对这组矛盾,古人和今人的认识虽不断深入,但未完全把握。如今,黄河又因断流而出现了新的河患。因此,深刻认识黄河,科学治理黄河依然任重道远。这既是今人,也是中华民族子子孙孙永恒的抗天歌。 毛泽东主席曾谆谆教导我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我国政府和黄河儿女正是靠办一件件具体的实事,才使黄河按照人民的意志而流动。如今,我们  相似文献   

7.
六月底至七月初,万里、胡启立、李鹏等同志,从黄河上游的青海龙羊峡,顺黄河干流而下,经甘、宁、豫、鲁等省、自治区,直到黄河入海口,对黄河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记者一路随行,写下了这篇纪实。  相似文献   

8.
《瞭望》1999,(50)
在河南省长垣县苗占乡马野庄的黄河滩上有一座奇特的学校。校长马文仲是一名身患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症,几近半瘫的青年。他只能坐在轮椅上给学生们上课。11年前,一位名叫谷庆玉的湘西白族女子来到了这里,与他结为夫妇。十多年来,这所两个人的学校送走了上千名的小学毕业生,其中十几个学生后来还考上了大学。马文仲与谷庆玉的故事,引发了记者强烈的采访冲动。为了找到谷庆玉家,记者一早从郑州出发,先到长垣县城,又上了尘土飞扬的黄河大堤。从县城到苗占乡这段不过50公里的乡路,颠簸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而从乡里到马野庄还需一番折腾,等到…  相似文献   

9.
黄河水资源分配应重新洗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瞭望》2000,(28)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当李自在一千多年前吟唱这千古名句的时候,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怎么也想不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条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数千年来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大河,如今已很难见到“奔腾到海”的气势磅礴的恢宏景象了。越来越频繁的断流,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不断困扰着她,也困扰着几乎整个黄河流域的人民─—今年遍袭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特大干旱,更使居住在这条“地上悬河”两岸的人们,在对黄河洪水仍然充满恐惧的同时,又多了一份担心:黄河水.还足以支撑全流域50多座大中城市、420个…  相似文献   

10.
走向黄河     
《党政论坛》2011,(22):26-27
黄河是一条河。 走向黄河,是一种战栗的敬畏。 世界上再没有一条河如此壮阔。以五千四百多公里的长度,四千八百三十米的落差,集四十多条主要支流和千余条溪川,千回百折,横贯一国之西东。流经九省区,跨越二十三个经度,集水面积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流域内人口过亿,耕地三亿亩。以平均年径五百八十亿立方米的流量承担全国百分之十五的耕地、百分之十二的人口和数十座大中城市供水。  相似文献   

11.
一座雄伟的祠、墓,座落在陕西韩城县芝川镇,面对黄河,背倚梁山,雄伟壮观。 祠建于宋代,此后屡经修缮、增建,依山就势,筑成四座高台。高台之间有石阶相联。高台上的建筑群,掩映于古木苍藤之间,远远望去,葱茏蓊郁,庄严肃穆,诱人生高山仰止之恩。 祠、墓主,便是西汉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  相似文献   

12.
编辑部: 黄河安危,事关大局。田纪云副总理在4月29日国家防总会议上指出,今年防汛的重点,第一是黄河,第二是长江。黄河防汛的重点在河南。作为一个河南人,深感这一问题的重要,故想借贵刊一角,呼吁有关方面予以  相似文献   

13.
纤夫     
我十分崇敬纤夫。然而,更崇敬另一位“纤夫”,如大禹一样永载史册,永不磨灭的“纤夫”,他既拉过真正的纤,也真正把中国这艘艨艟战舰拉过了一个个暗礁险滩,使之劈波斩浪,一往无前。他,就是从大运河畔的淮安走出去的一代伟人,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也是连选连任26年的总理周恩来。 20世纪50年代中叶的一年,黄河大水成灾,冲歪了郑州一座铁路桥。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老百姓只能想出一  相似文献   

14.
文文 《侨园》2014,(12):70-71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江山"历史的镜头聚焦在1954年4月21日上午,一列专用客车停在山海关车站的侧线上,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人民攻府主席毛泽东,乘坐专列来到山海关视察。在当地政府领导及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毛泽东兴致勃勃登上了"天下第一关"城楼,尽情观赏这座天下第一雄关和山海关长城。毛泽东虽为国家领袖,可他也是一位很有亲和力的人,他与大家谈笑风生,周围人也没有了拘束感。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治理黄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治黄的过程中,大河上下涌现出千千万万个优秀儿女,他们以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执着的追求,兢兢业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在中国的治黄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6.
从青藏高原奔涌而下的黄河,蜿蜒九曲,在鲁北注入渤海,从黄土高原裹挟下来的大量泥沙,日积月累,孕育出一片肥沃的土地——黄河三角洲。这是我们国家最年轻的土地。 黄河的馈赠  相似文献   

17.
黑色的奉献     
几乎没人不知道夹在太行和吕梁两座大山之间,背倚黄河天险的山西这块黄土地下面是一片“黑色的海洋”,但也很少有人知道,山西的煤炭和中国经济建设、全国人民生活怎样息息相关。 请看下面这些山西省80多万煤矿工人用汗水凝结  相似文献   

18.
水电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有关部门最近宣布,近年黄河泥沙显著减少,每年的输沙量比过去减少三至五亿吨。这不仅使黄河下游河床淤积速度减缓,而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来沙量减少,人们在控制水土流失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 专家们认为,黄河中上游干支流上修建的大型枢纽工程起了一定的拦沙作用,这是黄河中下游泥沙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黄土高原地带种树种草,恢复自然生态,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则是黄河泥沙减少,实现黄河水变清的根本条件。 黄河上中游,从青海高原龙羊峡谷到河南省邙山,婉蜒在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地带,沿河两岸沟壑纵横,几百  相似文献   

19.
林晨  王安 《瞭望》1992,(44)
火车、汽车盘桓在高峻的乌鞘岭上,就如同在戈壁、草滩上踟蹰的驼队、牦牛。 走古丝绸之路经兰州东渡黄河进入河西,乌鞘岭乃第一道天险。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代高僧玄奘印度取经,都取道这里;古来征战,胡人掠地,汉将拓边,这里也是进退取舍的天然雄关。 翻越这座雄关就是闻名天下,一马平川的河西走廊了。这是一块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一二百公里的狭长平缓地带,因南有祁连,北有合黎、龙首,使其处于两山夹峙之间,故有“走廊”之称。  相似文献   

20.
《瞭望》1986,(43)
黄河,以其危害巨大而闻名世界。但在中国人民的治理下,黄河已度过第四十个安澜之年。“圣人出,黄河清。”这“圣人”就是伟大的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