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早在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孔子曾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等作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则把“耻”提到一个较难达到的境界。因为必须有勇气才能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顾炎武也曾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这些流传的古训无不说明一个道理;知耻是做人的硬道理,只有知耻才能有所为荣,个体的荣辱、耻感,不只是人性的标志,还关乎民族和国家。  相似文献   

2.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古今如此。做人够不够格,固然有很多标准,然而是否有知耻之心,则是不可或缺的。“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根深蒂固的行为准则之一。古代的先哲圣贤,历来把知耻作为修身做人的一个较高的境界。孔子曾标举“行已有耻”、“有耻且格”等等行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不仅如此,古人还把知耻与治国相联系,提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并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何等警策之言!可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都继承着知耻的传统,把知耻视为知人论世的准则,而无耻则是使人无  相似文献   

3.
知耻近科勇     
艾迪 《党课》2006,(7):86-87
因为从小就接受过是非教育,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长辈们时时苦口婆心,老师们常常循循善诱,所以,人们从小就应当知廉识耻了。但是随着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是非观一定会受到冲击,于是,有些人开始变得不知廉耻了。不知耻的后果就是“百事可违”,没有什么勾当干不出来。难怪古语中将“不识廉耻”视为第一位的骂人之话。本来,在古汉语里,“廉”与“耻”都是褒义词,前者的意思是让人懂得什么是清正,后者的意思是让人懂得什么是羞愧。  相似文献   

4.
唤醒耻感     
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顾炎武也曾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上人有廉耻,则大下有风俗。”这些流传的古训无不说明一个道理:知耻是做人的硬道理,只有知耻才能有所为荣,个体的荣辱、耻感,不只是人性的标志,还关乎民族和国家。从古到今,中华文明始终部是通过强烈的耻感意识来维系基本的文化价值。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项羽无颜愧见江东父老,所有这些铮铮傲骨都源自中国文化的耻感意识。耻辱感是人们自觉地求荣免辱的道  相似文献   

5.
志当高远     
理想,我国古代叫做志。有志,就是有理想;没有志,也就是没有理想。我国古人是很重视理想的,即使到了“贫无立锥之地”,也要恪守“人穷志不穷”的信念,坚持他们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理想”、“信念”这些词语,与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在我们的入党誓词和党的生活中,这些词语随处可见;心血来潮,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此发表一番感慨和议论;思想汇报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为自己的崇高追求而感动。然而,当你听到一位经历多半个世纪风雨沧桑,经历战火、牢狱、荣誉和屈辱,为党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和心血的老党员回顾自己的一生而归结到“理想”和“信念”的时候,你仍然会感觉到自己的理解还很肤浅。你也许会认识到,真正的“理想”和“信念”,有着同生命一样沉甸甸的…  相似文献   

7.
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不满足于现状而追求超越,于是就有了美好的理想;坚信自己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于是就有了坚定的信念。在漫长的历史进步过程中,这种理想和信念犹如点亮在心头的明灯,给了人们希望和勇气,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从蒙昧走向聪慧,从苦难奔向幸福,从黑暗踏进光明。  相似文献   

8.
知耻而后廉     
知耻是进步的开端,不知耻则是堕落的开始。古人云:“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此论精辟无比。看时下那些被人们称作“腐败分子”的人,他们之所以腐败,除了因法律法规有可乘之“空子”外,更重要的,乃是因为他们自身缺乏羞耻之心,用老百姓的话说,“人要不要脸,神仙也难管”。这一点在当今的腐败分子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从新闻媒体上常看到一些案犯、大盗或巨贪被捉后仍不知自省,竟垂头丧气地连声说自己“不知法”,“是法盲”,真是“无耻之尤”。其实,他们哪里是“不知法”,分明是“不知耻”。例如,原汕尾市副市长马红妹竟腐败到连水果、鸡蛋、面包、  相似文献   

9.
2005年12月7日.我省启动了评选首届“感动青海”十大人物的推选活动.35位来自我省各行各业的精英构成了“感动青海”的轮廓。他们虽身份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但对人生的选择、理想的追求和事业的执著却是相同的。他们或用自己朴实的言行,诠释着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以坚强的民族精神挺起国人的民族脊梁;或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着的情感.带给人们至深的心灵冲击。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已超越了“感动”本身所承载的内涵.是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感动,是镌刻在人的人格性格里、熔铸在人的信念操守上的感动。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4,(7):110-111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现象:因为性情不同而导致“不合群”。“快人快语”者与:‘慢条斯理”者难相处,“文质彬彬”的人与“豪爽直率”的人也难聚首。如此,?怎样才能让自己能够跟不同情情的人和睦相处,变得更“合群”呢?  相似文献   

11.
先锋观点     
《先锋队》2006,(8)
“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知荣知耻不仅关系个人的品行人格,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所以说牢记“八荣八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每一个人既是一个基本要求,又是一个很高的标准。领导要领路引导,干部要先行一步。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做“八荣八耻”的积极践行者,更要做“八荣八耻”的示范者。知荣知耻,贵在实践。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要从自我做起,要从小事做起,要从现在做起。先锋观点  相似文献   

12.
陈树文 《党建与人才》2002,(6):19-19,21
首先,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落实解放思想的核心,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世界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表现。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为实现某种理想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态度。信念是人们的精神支柱,人们一旦形成自己的信念就会为之实现而努力奋斗。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的,反过来,一旦形成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又会指导人们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确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目标。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经济政…  相似文献   

13.
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我们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是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理想和信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了自己对美、理想和对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人类自古以来就有憧憬和追求美好社会的愿望。中国历史上的“大同世界”、“世外桃源”、“太平天国”是一种社会理想。古希腊柏拉图的…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指的是人一旦能够做到虚怀若谷,便能汇集百河而成为汪洋;人如果能够做到无私,便能如峭壁一般,屹立云霄。人之大凡之不刚,被糖衣炮弹所击中,细究根源无非是一个“欲”字在作怪。因此来说,治贪必先治欲,治乱必先治欲。如何治?应从自身治起。首先要以理想信念作支柱。特别是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个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会支撑生命的航标永远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可以保证自己无论置于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不论面对什么样的诱惑和考验,都能保证自己有正确的世…  相似文献   

15.
中央要求“三讲”教育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78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信念面临着现实考验 理想和信念的确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要巩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更是一辈子的  相似文献   

16.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去世后,不少的人认为“中国再无国学大师”。但季老生前却不承认自己是“大师”,而称赞饶宗颐为“大师”。他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是饶宗颐。”季老与饶宗颐相识数十年,两人在语言学、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颇有交集,惺惺相惜,“北季南饶”成为学界佳话。  相似文献   

17.
<正>《墨子》云:“尚贤者,政之本也。”司马光主张:“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高度,鲜明地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为新时代的好干部定了性、画了像。每名党员干部都要对照这个“像”,常常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像不像、是不是,自觉约束自己,努力提升自己,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8.
范汉春  曹阳 《学习月刊》2013,(20):12-13
首届“感动江汉”人物评选是江汉区委、区政府于2012年初启动的一项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品牌活动。深入分析“感动江汉”人物的事迹、探寻他们的优秀品质,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有的是对生命理想和生活意义有着执着的追求:有的则是时代精神的鲜活榜样:有的以职业操守和默默奉献来感染人、示范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形成了“感动江汉”效应.  相似文献   

19.
胡昌方 《世纪风采》2014,(10):47-47
陈毅同志有诗曰:“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古往今来,大凡清官廉吏,无不崇尚“知耻”之美德。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崇尚“知耻”美德的,大概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拟出游南山观光休闲,因害怕臣卿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羞愧地向爱卿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唐太宗晚年,“羞耻尤甚”,深感有愧于民,所以临终前告诫太子:“我即位以来,做了许多错事: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相似文献   

20.
"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早在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孔子曾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等作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则把"耻"提到一个较难达到的境界.因为必须有勇气才能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顾炎武也曾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