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早期领导人教育思想是我党早期领导人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过程中,在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教育弊端进行尖锐批判以及对中国新教育发展进行构想的基础上逐步提出来的。本文主要以1920年春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期中共领导人和中共中央文献关于教育的论述为基点,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探索中共早期领导人关于国民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陆续派出一批骨干赴苏联学习军事和政治理论,以此推动中国革命发展。苏联也希望通过对中共干部进行培训来保卫苏联的国家利益,尤其是应对日本的威胁。这一时期接收中国留学生的苏联院校主要有莫斯科东方大学、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和伏龙芝军事学院与东方大学合办的短期军事速成班,学员范围涵盖了中共和红军的各级干部。这一时期的留苏教育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支援了中国革命,同时也存在教学内容脱离中国国情、师资严重缺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裴超 《党史纵览》2012,(12):26-30
近代以来,我国共出现过两次留苏热潮。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封锁,义无反顾地投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新中国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一万多名留学生。这批留苏学生学成归国后,主要分布在我国工业、科学技术和教育等各个领域,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相比较而言,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另一次留苏热潮,影响更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在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期间,非常关注中国留苏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问题。他认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管理混乱,学生爱斗纠纷,无法保证完成为中国党培养布尔什维克式干部的任务。在随后展开的联共(布)清党运动中,瞿秋白因此受到强烈冲击,并被解除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职务。  相似文献   

5.
瞿秋白在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期间,非常关注中国留苏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问题.他认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管理混乱,学生爱斗纠纷,无法保证完成为中国党培养布尔什维克式干部的任务.在随后展开的联共(布)清党运动中,瞿秋白因此受到强烈冲击,并被解除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职务.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自加入共产国际以后,一直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始终关注中国革命,指引着中共的政策走向。中共的基层组织发展也是共产国际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体而言,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共基层组织发展由弱变强,使中共从一个小团体组织变成一个有着全国政治影响力的群众性政党。与此同时,基层组织建设也逐渐制度化、规范化。然而在大革命后期,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导致了大革命失败,中共基层组织发展也严重受挫,不得不进入另一个革命阶段。  相似文献   

7.
张戈 《北京党史》2011,(1):16-20
中共历史上曾出现过留日、留西欧和留苏三大留学生群体。①与第二、三、四代的留学生群体相比.第一代留学生中至少11人有留学日本的经历。②相似的教育背景和趋同的政治取向为他们在中共成立后成为骨干播下了种子。  相似文献   

8.
大革命时期,中共在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的认识和探索的过程中,受共产国际在无产阶级领导权上的右倾思想的影响,出现了重大偏差,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甚至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政权的要求,否认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可能性。这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1924年至1927年,中国发生的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目标的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民族民主大革命。革命的烽火从珠江流域燃起,很快达到长江流域,燃遍了半个中国。但是,由于国民党新老右派的破坏,加之中共党内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实行右倾机会主义的妥协退让政策,导致了这场轰轰烈烈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瞿秋白是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在大革命时期为国共党内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维经斯基作为共产国际驻中共代表,在中国革命的早期先后6次来华,与中共关系密切。在国共党内合作问题上,瞿秋白与维经斯基既有共同的观点,也存在意见分歧。探讨两人在国共党内合作立场上的分合,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大革命。  相似文献   

11.
宋琼 《党史文苑》2014,(4):36-38
李大钊是中共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他比较重视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并且依据中国实际情况对于大革命时期的农民问题提出了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和教育农民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动农村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当前阶段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的原固仅仅是因为中共中央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吗?这个问题值得再探讨。史学界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大革命失败主要是因为总书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所导致的,即由于当时的中共属于青年时代,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失败情有可原。再一个原因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太  相似文献   

13.
1926年12月,泸顺(泸州、南充)起义在中国大革命高歌猛进时爆发,配合了北伐战争胜利展开,是中共早期革命运动的重要探索。在起义的准备阶段,中共地方党组织内部即有军事优先与民运优先的两种考虑,虽经中共中央一定调整,仍未改变重军运轻民运的局面。起义因北伐局势发展而兴起,也因宁汉合流、北伐暂息而被镇压。此次起义是中共领导地方武装的重要尝试,反映了中共调整革命方法、建立话语体系的努力,也展现了中共在多重矛盾交叉凝结的大革命中的灵活应对。  相似文献   

14.
商人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为从事国民革命而开展的一种民众运动。中共开展商人运动有间接与直接两种方式,一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帮助国民党开展商人运动;二是中共独自主导了部分地区的商人运动。中共主导的商人运动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有的是为了反击国民党右派,以增加国民党左派力量;有的则主要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力量,以配合日益高涨的工农运动等。国共两党推行商人运动的基本方略大体一致,但两者在商人运动的对象、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方面还有差异。开展中共与商人运动的研究,对于理解20世纪20年代中共的商人政策,理解此后中共对商人政策转向的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燕培 《党史文汇》2016,(10):37-41
正1924年1月国共合作建立后,全国很快形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新局面。为加强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共四大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20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大会宣言》等14个文件,基本回答了大革命时期党面临的许多新问题,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这些文件主要涉及:中共对革命局势和民族革命的总体认识、党的组织问题、群众运动和宣传工作等。  相似文献   

16.
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法制理论与实践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法制理论与在中国建立革命法制的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开创。它在整个中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理论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在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血泊中建立了自己的独裁统治,在大革命失败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30余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骨干惨遭杀害。共产党员的队伍由5万7千余人锐减至1万人左右,各级组织遭受严重破坏,革命群众团体也被查禁封闭、摧残殆尽。大革命时期工人、农民和其他人民群众所争得的某些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均被剥夺无余。黑暗代替了光明,革命转入低潮。这就是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政治的基本状  相似文献   

17.
大革命时期的《中国青年》是中共党团思想文化宣传的主要阵地.它通过编缉特刊、不定期刊发文章、长时间登载广告等形式,深入宣传和推介马列主义.《中国青年》对马列主义的传播具有系统性、富有层次性,有力地促进了革命的各阶级尤其是广大青年统一认识,端正革命指导思想,保证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大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幼年时期,也是中共对中国革命一系列问题进行艰苦探索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孕育时期,作为大革命活动中心的广州更是历史地成为了毛泽东思想萌芽的发端地,为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内容涉及统一战线思想、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农民问题理论、文化宣传和党建思想等。  相似文献   

19.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面临群众接受困难,政治环境恶劣,人力、财力制约等诸多问题,但在中共的重视和努力下,通过健全党的宣传组织、加强阵地建设、开展多种宣传活动等,逐步使宣传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并推动大革命走向高潮。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致使中共高估了宣传的作用,认为宣传重于组织和军事,放弃了军事指挥权,成为导致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因素。之所以如此,有当时全党认识的局限性、中共不是执政党的地位、共产国际的干预等主客观原因。中共逐步走向笔杆子和枪杆子的结合,并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与成长付出的代价和拿血换来的经验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1925年至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失败是由多种原因构成的合力作用的结果。就内部原因而言,除蒋介石、汪精卫等背叛革命、中共党不成熟外,最根本的还是共产国际和原苏联(下同)在指导中国大革命中放弃了对统一战线、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领导权。本文就武装斗争领导权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共产国际和苏联认为,国民党是个“工农党”,应全力帮助国民党建设国民革命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