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建设的重大突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司法界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吸收法学理论界有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的丰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予以了规范。该司法解释重申了在司法审判中对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明确了对于未成年人行为的定罪和犯罪后从轻处理的细化标准,作出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适用刑罚种类的特别规定。新的司法解释的问世,能够使案件的审…  相似文献   

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行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于2013年1月1日施行。该司法解释对于改善我国之前法律对行贿犯罪规制模糊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我国在行贿犯罪立法方面仍存有很多缺陷,需要进一步去完善,来继续加大对行贿罪的惩处力度。  相似文献   

3.
李杏 《工会博览》2009,(10):91-91
交通肇事罪,刑法已有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2000年11月10日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作了具体,详细的阐述。但是,值得商榷之处仍有许多,尤其是司法解释出台以来,由于解释本身的问题又引起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司法适用上的困难,因此,笔者拟对几个争议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有所澄清。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和解司法实践着眼于最大限度地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从而帮助未成年人回归社会。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和解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的基本目的在于化解当事人之间矛盾纠纷。但是,该程序对和解案件范围的限定没有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刑事和解案件的特殊性,将引发新法实施后未成年刑事案件和解工作与新法规范的冲突。协调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工作与新法和解程序之间的冲突,应在法律框架内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和解范围、程序作扩充性解释,以充分发挥刑事和解机制在未成年人司法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修正案(八)》第一次将"醉酒驾驶"、"飙车"等行为纳入刑法调整的范围,并增加"危险驾驶罪"这一新的罪名。本文以刑法修正案(八)增加危险驾驶罪从而改变了交通肇事犯罪的构造变化,从而对于交通肇事犯罪的认定影响为基础,结合涉及交通肇事罪与危险驾驶罪相关的理论与问题,将交通肇事罪与危险驾驶罪展开比较分析,重新梳理整理在认定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司法实践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以我院公诉部门2010年1月至今受理的刑事案件数量为例,未成年人案件数量为21件26人,占案件总数的5%左右,对于一个小基层院来说,这个比例不小,并出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笔者从未成年人案件审查起诉实践出发,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以切实保  相似文献   

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2009年2月28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2010年5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出台这两部法律、法规对于逃税犯罪的定罪标准、犯罪手段、免责条款、立案追诉标准等做了多处修改,体现了法律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但是由于修改后的条款对哪些逃税案件应向公安机关移送,以及移送的时限、移送案件的标准等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法律界定,致使税务机关内部对逃税犯罪的移送问题存在着分歧,造成应移送的案件没移送,不该移送的案件却移送,加大了税务部门的执法风险。本文对当前案件移送工作中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找寻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刑法修正案(七)第八条的司法适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法修正案(七)》第8条所确定的罪名应概括为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在司法实践中,应对本罪的犯罪主体、主观故意、组织行为、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的含义和犯罪客体进行理解和把握。通过本罪的适用,还可以发现刑法在维护社会治安管理秩序上存在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9.
《刑法》第134条之一“危险作业罪”是《刑法修正案(十一)》的新设罪名,该罪的设立是在风险社会到来之际提倡发挥刑法预防功能的具体体现。在具体适用时应准确把握危险作业罪的争议点,借助法教义学对本罪的客观构成要件及主观罪过形式进行规范解读。如对“安全管理规定”的法律来源作扩大解释;在理解“危险物品”的概念时应参照刑法条文进行限缩解释;建议本罪第3项将“运输环节”纳入规制范围内并肯定其与危险驾驶罪第4项存在法条竞合关系;从危险的重大性、紧迫性、结果指向性三个方面对“现实危险”进行认定;引入过失危险犯概念为深入明晰本罪的主观罪过为过失提供理论支撑等,同时从刑法体系性解释角度出发,厘清涵盖在《刑法》第134条下三个罪名间的关系,避免该罪在司法适用中出现规范界限与处罚条件含混不清的情形。  相似文献   

10.
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1991年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共同构成了我国未成年人法律体系的两大支柱,也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