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话题     
《南风窗》2012,(15):17
央视新闻频道报道在京展出的著名裸体雕塑"大卫·阿波罗"时,以马赛克遮住雕塑的敏感部位,引发热议。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新闻官表示,央视或是为保护最敏感的观众群体,可以理解。@齐鲁时评:央视的"职业洁癖",不仅给地方电视台及其他媒体一个错误的示范和引领,而且给公众一个误导:雕塑艺术也有"少儿不宜",也要给其打马赛克,也要保护它们的隐私。  相似文献   

2.
石破 《南风窗》2012,(26):58-59
这是一个当一个人应得的好处一直得不到时,突然有人给了他一小点本属于他的好处,他也容易感动的时代,而这样的时代,逻辑上已召唤一个把人们应得的好处拿给他们的时代的来临。你幸福吗?2012年,央视的惊人一问是"你幸福吗?"无数的学生工人、贩夫走卒被央视记者迎面拦住,问个不休。其实,这个提问中还隐藏着另一个问题:如果你幸福,那么"你应如何感谢政府(给你幸福)"?如果你的回答是"不幸福",  相似文献   

3.
叶竹盛 《南风窗》2013,(25):14-14
孝是中国绵延千年的"核心价值观",经久不衰。前不久,央视推出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的节目,引起热捧。节目余温未却,Beyond乐队成员黄贯中突如其来的一纸声明就给央视大力弘扬的孝道泼了一盆冷水。他在微博上厉言"警告"父亲":若你再想打我老母、我老婆,我怕自己会变自己的杀父仇人……对不起!百行绝不能以孝先行,随便看看我们四周就  相似文献   

4.
于丹,不少学院知识分子给了她一个绰号——"学术超女",因为据说她的学术功力不深,书却卖得奇好。人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在谈到自己的写作时,于丹表示:"我把我的这种解读,解释为一种体验式的、感悟  相似文献   

5.
与珠三角的城市化有显著不同的内陆城市郑州,刚刚经历一场另类城市化带来的震荡。"一家媒体的不实报道,给我们带来了很大麻烦,也影响了郑州市政府的形象!"2004年9月28日,郑州市公安局宣传处负责人在婉拒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但它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报道,我们也不想大动干戈来解释这件事。"9月15日,北京一家报纸报道:为了"暂缓人口激增带来的城市压力",郑州市暂停了刚刚实施一年的"完全放开"的"户籍新政",重新执行起一年前的老政策。这则报道,引起全国2000多家媒体转载、评论,包括央视《东方时空》在内的多家媒体也纷纷与郑州市公安局联系采  相似文献   

6.
正做学生,他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89班的高材生;干事业,他是央视电影频道的第一个男主持人,也是央视电影频道《流金岁月》栏目的"大管家",更3次获得中国电视文艺最高奖项——"星光奖";生活中,他又是一个淡定、从容的普通人。他就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潘奕霖。华年似水不解电影情缘潘奕霖似乎天生就与电影有缘。他出生在东北,小时候,父亲所在部队里有个传统,每周都放露天电影,在看电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2004,(6)
即使央视年度经济人物的桂冠,也不能保证顾雏军不会被"风暴"打扰。质疑其"掏空科龙"的媒体声音已经抵达顺德科龙总部。当然,这已经不会再有什么波澜。简单地说,自从顾雏军及其背后的格林柯尔,以入主科龙的方式出现在中国企业舞台后,顾就置身于两个"风暴"之中:一个是"媒体风暴",顾的原始积累前史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公案,而后又陷入资本家还是实业家的疑问,余波未了;一个是"收购风暴",自2001年底入主科龙以来,顾以在冰箱业迅猛的出击收购,震动了已在重组的中国家电业。顾无疑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对其有怀疑,也有称其为"第三代"民企领袖的赞语。这重重矛盾中的真实,只有在战  相似文献   

8.
陈统奎 《南风窗》2010,(17):48-49
<正>《南风窗》:扬州古城保护强调"整体性保护",这个思路是怎么出来的?陈扬:扬州古城保护我们一般叫做"两古一湖",即古运河沿线、古城5.09平方公里,再加上我们的社区、景区,这是我们扬州的精华所在。扬州保护古城的自觉性比较早,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同济大学就帮我们做过一个古城保护的方案。经  相似文献   

9.
谁也不曾想到,在"娱乐至死"的当下,"听写"这个曾经让不少人头疼的字眼在今夏彻底火了.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将"听写课"开到了电视上,也使得国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成为当下热门的话题. 告别校园多年的成年人惊讶地发现,似曾相识的方块字,似乎正从"熟面孔"变成"陌生人".首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时,随机选取现场观众组成了"成人体验团",当貔貅、攥拳头、桀纣等词语出现时,人们交上的答卷却不容乐观,提笔忘字成为大多数人共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保护的责任"是在一系列的人道主义干涉引起多种争议下提出的,其中的一些条款被成功实施,但在肯尼亚、达尔富尔和苏丹等有关问题上,却引起了明显分歧,特别是在利比亚和叙利亚出现危机后,大国之间的僵持引发了关于对"保护的责任"的不同理解。对于"保护的责任",中国的立场是既不全盘接受也不一概否定;而美国尽管支持"保护的责任",但却继续持有自己的立场。如果"保护的责任"要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全球概念、规范或原则,就需要对其合法性、范畴、含义展开深入探讨,探索如何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